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最早的机构设在上海华口化商街济世总里21号,后来迁江汉路宁波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牌匾的字,是于右任先生写的,当时新闻界的元老们都被聘作“名誉理事”,其中有邵子力、王芸生、于右任、曾虚白、叶楚伧、邹韬奋、萧同兹、郭沫若、张季鸾、金仲华、丁文安、杜重远、娄亚明、陈搏生、潘梓年。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理事,有范长江、傅宇琛、陆诒、钟期森、曾圣提、朱明、徐迈进、陈子玉、恽逸群、夏衍、陈农菲11人。其中,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3人为常务理事。其后,因业务发展,参加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工作的人日有增加,队伍壮大了,影响也就随之增大了很多。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以团结全国记者,加强抗战服务为中心,强调自我学习,出版《新闻记者》刊物。中国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后,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的青年记者纷纷加入,特别是参加战地工作的新闻记者,几乎全都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会员。“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曾由新华日报社编辑张谔设计过一个徽章,作钢笔尖形,中间有一步枪,枪上有“青年记者”4字,一时佩之者皆以为荣。
随着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的增加,开始设立各分会,汉口、长沙、成都、重庆、香港、桂林等分会相继成立,全国会员多达1000余人,且在北京设北方办事处,由张磬石负责;在南方设南方办事处,由陈农菲负责;在华北战区并设有一支队,从事战地文化服务工作。
1938年秋,日寇在徐州战役结束之后,开始集结兵力,沿江跃进,长江下游的田家镇顿时紧张起来。田家镇是汉口的门户,当时汉口的新华日报已派部分人员西行,先赴重庆。徐迈进同时也派傅宇琛、朱楚辛和冯英子赴重庆,作总会的迁移打算。
此时抗日战争的战局已经日趋紧张,随着日本侵略军的步步紧逼,整个汉口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保卫大武汉”已经成为了中心工作。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吸收了一批新人,办起了“记者之家”,积极参加“保卫大武汉”的宣传舆论和鼓动士气的工作。武汉弃守之后,他们退到了长沙,后来又退到了桂林。1939年4月左右,在桂林设立一个南方办事处,由陈农菲负责。范长江到了重庆后不久,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总社也迁到了当时的陪都重庆。在重庆,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发展最快的一年,要求加入者也纷至沓来。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重庆设立会址,最早的分会地址是下半城的中营街58号。总社迁来以后,就搬到了七星岗后面的骡马店街,后来又搬到了张家花园。但是,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中,国民党政府也加紧了防共、限共等倒行逆施活动,国共摩擦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最终被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但在解放区、在海外,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始终是作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的一面旗帜,带领着浩浩荡荡的中国青年记者,勤于学习,善于团结,不爱财,不惜命,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贡献出一切力量。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在周恩来的影响下成立的。1938年,周恩来是军委政治部副主任,因此,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一成立,政治部就拨付每月1000元的经费,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1000元改为500元,再后来连500元也没有了,只好自力更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第一次拿到自力更生的经费,是《徐州突围》一书的稿费400元。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和“徐州突围”,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战地记者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写了不少好的新闻,好的通讯,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真实面貌。范长江把这些文章结集起来,出了一本《徐州突围》,由生活书店出版,得稿费400元。
后来,范长江提出,可以接受一点军队中的捐款。当时《大公报》记者高元礼,一次就捎来了杨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