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个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善于用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和老百姓最熟知的事例来解答革命中遇到的难题,常常把革命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平实质朴,比如他分析“有的放矢”,就像拉家常似的以理服人。
雪夜“送行”
古田会议刚刚结束,福建的国民党军先头部队已进抵离古田村仅30华里的小池。为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实现“争取江西”的计划,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率第二纵队掩护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主力转移后,向北经连城、清流、归化(现改称明溪)、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挺进江西与红四军主力会合。
1930年1月18日,毛委员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来到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脚下宁化安远镇营上村。一连几天的大雪,把整个安远镇埋进了一个银色的世界,白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还在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融成了白色的一体。大雪封山,给红军翻越武夷山造成很大困难,行军速度受到影响,红四军二纵队便在这村子里休息一晚,准备第二天清早通过翻越营上“车桥隘”的隘岭进入江西广昌。
夜晚,雪仍在下着,雪粒打在屋顶、窗户上“啪啪”作响,整个世界给人一个感觉——冷。在一座简易的木房子里,松火通明,这是二纵队指挥部的临时处所,此时这里却异常热闹。为能如期与朱德军长率领的一、三、四纵队会合,毛委员和二纵队参谋长郭化若、政委罗荣桓等领导同志不顾行军疲惫,正聚在一起研究讨论行军问题。
一张八仙桌上铺着军事地图,毛委员身穿灰布军服,脚着一双黑布鞋,面容清瘦,两眼炯炯有神,手上拿一支红兰铅笔,正俯着身看地图,还不时地在地图上比划着,与大家讨论研究如何翻越武夷山脉进入江西广昌的行军路线。
大家正讨论着,突然通讯员领来一位同志,毛委员一看是游击排的同志,连忙招呼他坐下。
这位同志也许是一路跑来,气喘吁吁的,毛委员让通讯员递上一碗水:“先喝口水,慢慢说。”那同志喝了口水,报告说:“刚才有一股白匪和我们游击排遭遇上了,正开火呢!”然后向大家简要地讲了一下情况,说话间,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几声枪响。
毛委员镇定自若,诙谐地说道:“是什么人来‘送行’?”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起来了。
“是卢新铭部的。”游击排同志急切地说,“是不是增加些兵力,把他吃掉!”
有的放矢
原来红四军二纵队派向清流、宁化方向游击的一个排,碰上驻福建的卢新铭部,打起来了。这个卢新铭原本驻福建上杭,红军攻占上杭后,卢新铭逃往连城、宁化,投靠卢兴邦,在卢兴邦手下任旅长。他勾结地方武装,堵截红军,破坏闽西土地革命运动。大家一听是卢新铭这位手下败将,四支队政委赖传珠嚯地站起身,激动地请战:“郭参谋长,把任务交给我们支队吧!让我们把他干掉!”
毛委员看了郭化若同志一眼,不慌不忙地说:“不要急!纵队领导都在这里,我们开个会研究研究,看看是打好,还是不打好。”说罢,转过身,笑着对赖传珠同志说“你也参加吧!。”
这时,通讯员端来一盆炭火,放在屋子中央,毛委员招呼大家围在炭火四周坐下,会议便开始了。大家一边把手伸到炭盆边取暖,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毛委员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同志说,既然送上门来,当然消灭它;有的同志说卢匪吃了几次败仗,士气低落,而我军经过古田休整,士气高涨,此战必胜,打掉这股匪军,更能够灭敌人威风,长我军志气。多数同志都摩拳擦掌的,主张坚决打。
毛委员走到赖传珠同志身旁,坐了下来,微笑着问道:“同志们,打好还是不打好呢?”
“打好,当然打好!”赖传珠同志第一个回答。
“那么,为什么?”毛委员镇静自如,笑容可掬地问道,“为什么打比不打好?”
“敌人是块烂豆腐,不顶打!”赖传珠同志不加思索的说,“一打,保缴他的枪!”
“你的信心很足,这很好!”毛委员拨亮了炭火说,“同志们,我们这下烤火是为了什么?为了暖和身子,这就是目的。任何事情都要明确目的,这就叫‘有的放矢’。我们这次行军的目的是什么呢?”
毛委员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沉默了片刻,有位同志说:“是为了掩护主力转移。”
三支队队长听了,纠正道:“我们不仅要掩护主力转移,还要赶到江西和一、三、四纵队会合,绕到敌人背后,捣毁他的老巢。”
“对了!”毛委员心平气和地分析道:“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赶到江西藤田去和主力会合。打,可能把敌人消灭,但是打了马上还要走,必定要耽误时间,还可能有伤亡,这都会给我们的行动增加困难。如果因此而影响到按时与主力会合,那就因小失大了,是不是啊?”
毛委员分析既简单又明确,就像拉家常似的通俗易懂。说得同志们心明眼亮,豁然开朗。大家兴致勃勃地又谈开了,只有赖传珠同志默默地坐着,一言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