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学良与红军联合时间与通道
1、联共的时间
张学良真正下决心联共抗日,是1935年11月在南京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他得知蒋介石同意接受广田三原则(1935年10月7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秘密提出了灭亡中国的 “广田三原则”,即要求(一)中国彻底抛弃和取缔一切形式的排日运动及依赖英、美的政策;(二)中国应尊重满洲国存在的事实,并承认满洲国,借以实现日、满、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三)中、日共同防共。蒋介石复信:“对前述三原则,本人完全同意,无任何异案,决心立即听取日方希望,进入具体商谈,以期从速付诸实施”。),也就是说承认满洲国存在的合法性,使他义愤填膺,这将永久丧失了收复东北的权力,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张学良不顾共产党对他的误解,决心找共产党中央联合抗日。他一方面自己去上海找共产党,一方面告知他的亲信将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在前线找共产党。王以哲不负所托,于1935年12月初在前线找到了共产党。
1935年10月22日榆林桥战役,东北军的团长高福源被红军俘虏, 11月21日直罗镇战役后,高福源受到党的启发教育后回到东北军。12月初会见了王以哲,并向王以哲秘密通报了红军拟联合东北军共同抗日的意愿,12月16日在洛川,王以哲安排高福源面见张将军。由于张学良早有积极主动联合红军的想法,所以,张学良与红军的联合抗日的主张一拍即成。经过至少两次往返,双方同意联合。于1935年12月31日甘泉东北军王以哲部的六十七军率先与红军达成了停战协议(电报4)。目前从中央档案馆发现的材料最早记录与张学良、王以哲有关内容的是彭德怀1936年1月16日致毛泽东的电报,其中说:王以哲“马信”中说万福麟原被日帝没收的财产,已送还。……(电报1)王以哲的信是马日所发,马日为21日之韵目代号。只能是12月21日所发。红军与东北军的第一次通电是1936年1月19日,彭德怀毛泽东关于坚持联合抗日严防蒋贼破坏致王以哲的通电(电报2),随后东北军与红军交换了电台密码,建立了通讯联系(电报3)。
2、联共的通路——主要通过王以哲的电台
在西安事变之前就中央、红军与东北军的联合问题,张学良与共产党两次在洛川谈判,两次在延安谈判,确定谈判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及内容;在西安事变期间,双方就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联合抗日统一战线;直至发生“二二事件”王以哲被杀前,都是通过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将军的电台来交换意见的。 在104封红军与张学良东北军的电报中,与王以哲的电报有84封,包括毛泽东发给王的6封,彭德怀发的11封,周恩来发的6封,彭德怀毛泽东两人发的14封,毛泽东等多人发的5封(包括王以哲被杀害后,毛泽东、朱德、张国涛发出的唁电);王以哲发给以上各位领导人联系电报有39封。
当时为保密起见,张学良专门发电报给周恩来,告知虽“王电转去稍费时间,亦切勿向白[1]刘[2]师长解释,以免一误再误千万千万!”(电报7)1936年10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王以哲每日都有电来往,张学良与我关系更加密切,新的借款亦得手”(电报8)。1985年中央组织部文件确认了王以哲同志生前为中共党员的身份。但仍不能公开。
三、从来往电报中认识张学良
红军与张学良联合后,张学良表面上应付蒋介石,实际上已经与共产党成为非常默契的战友,在军事上、物资上、经费上都给了红军极大的支持。这些情况都可以从来往电报中得到证明。
1、张学良支持了红军的东征抗日
红军与张学良联合后,有了稳定的陕北根据地,红军才敢于过黄河东征(电报5)。这时张学良拒不执行蒋介石让他封锁延川、延长的命令,支持红军东征,并在军事上物资上给予大力的援助,使红军东征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不仅与张学良同享胜利,而且又从战略角度向张学良提出了建议。1936年3月22日彭德怀毛泽东给王以哲的电报说,要张学良“以渡河追击红军为名实行进占此地(汾河下游临汾曲沃新绛一带)……,将来难免不为蒋系部队占去。……出此一着,于贵我双方均无损有益,幸考虑赐复为盼(电报6)。” 张学良复信说:我没有蒋介石的电令不能过黄河。
2、张学良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
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堵截二、四方面军进陕甘,张学良却命令王以哲率七个师迎接二、四方面军进陕甘。王以哲把每天他和胡宗南的行军路线告知彭德怀(电报9、10)。彭德怀致朱德、张国焘、贺龙、任弼时电,“调二方面军按王以哲所述路线前进,对两路军各以一部节节抗御,滞其前进,对于王军不要真打”(电报11)。
红二、四方面军10月底到陕甘,天气已很冷,红军仍身着单衣草鞋。张学良得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在西安赶制一万套棉冬装,以运往六十七军为名,运给了红军,红军战士无不感激东北军雪中送炭。
3、红军与东北军共同作战消灭了胡宗南的丁松师
1936年11月的山城堡战役,实际是东北军和红军共同作战。彭德怀、任弼时关于我军与王以哲协同消灭胡敌之部署向军委主席团作了报告(电报14)。此役王以哲支援红军步枪数千支,子弹70万发。胡宗南的丁松师被红军包围,只有王以哲军可以支援。胡宗南多次呼叫,请王去支援,王置之不理,丁松师被红军歼灭。蒋介石闻讯后异常震怒,严电张学良追究王的责任,要严惩王以哲。
4、张学良不同意红军的新长征的计划
红军虽然取得了山城堡作战胜利,但形势十分严峻。蒋介石决心三个月内消灭红军,所谓的谈判只是想收编红军,蒋此时调集了胡宗南等260个团,50架战斗机包围红军,即想把红军大部消灭;一部挤到沙漠冻饿而死;一部收编。1936年11月下旬红军已退至无地可退的地步,东有汤恩伯,西有胡宗南,北边长城面临塞外沙漠。南边虽有友军王以哲,但王未有公开抗日,也不能不掩人耳目,只能缓进,不能不进(电报16)。陕北人烟稀少地瘠民贫,数万红军集中于此,粮食补给无法解决。处境极为困难。1936年11月20日红军致共产国际电讲明了这种情况:甲、蒋下决心消灭苏区与红军,……,蒋意红军留三千人,余遣散,师长以上出洋,一面令胡、王、毛各军向红军猛攻。乙、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傅作义均盼望苏联援助与红军联合对日,蒋则极力破坏之。……因此红军主力在现地区不利作战时将被迫恐怕得准备分路远去,去支持相当长时期的游击战争。丙、……因蒋军现在已逼近定边、盐池,定、盐一失,我军主力在现地区即难於作战(电报15)。
在这危亡的时候,中共中央制定了东出山西、河北、河南、鄂北的新长征计划, 11月底,中共中央把这个新长征计划通报给张学良。张见报后十分着急。这个新长征计划所经之地都是人烟稠密,交通方便的地方,蒋军调动迅速,红军处境险恶,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张学良已把自己和东北军的命运,和共产党红军的命运,和抗日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蒋让他打红军,他绝对不干,就是蒋介石任意宰割红军,使红军到处打游击,他也不甘心,这样抗日和收复失地的前途更加渺茫。为抗日前途计,为红军前途计,张于11月底,电告中共中央设法留在现地“熬过一二个月”(电报16)。
张学良又去苦谏哭谏蒋介石,蒋说:“用枪打死我,也不更改消灭红军的计划。”所以张学良不惜牺牲个人和东北军团体的利益,孤注一掷,破釜沉舟,毅然决然与杨虎城一起发动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逼蒋抗日(电报18)。使蒋答应国共合作,共产党拥护蒋介石为领袖,从而开创了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局面。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也挽救了蒋介石,使他免作内战的国贼。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打下了抗战胜利的基础,张学良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于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