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啥很多都有旅欧经历?
2011-02-28 08:50:5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孙文晔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6月,北洋政府不惜以印花税和筑路权作保,向法国当局大肆借款3亿法郎购买军火,这一阴谋经法国报纸披露后,舆论大哗。当时兼任天津《益世报》记者的周恩来,特地从德国赶到法国调查内幕,《旅法华人拒绝借款之运动》《中法大借款竟实行签字矣》《第二次侨法同胞拒款大会经过始末》等报道,使得刚到法国的北洋政府专使朱启钤和财政次长吴鼎昌颇为尴尬。

  学生们不顾温饱,帮助六大华人社团散发传单,还组织起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后两次聚集在巴黎哲人大厦,召开拒款大会。

  与上次的“二八运动”不同,这次“造反”,不单蒙尼达派和勤工派实现了真正的大联合,就连勤工俭学生和在法华工也实现了大联合。

  在“拒款大会”上,威风凛凛的山东、河北华工把驻法公使馆的电话线剪断,还在使馆门前泼上酒精,首次显示了华工的力量。

  第二次“拒款大会”,陈箓不敢露面,他的秘书王曾思在几百名华人面前签下了“城下之盟”:倘此次中法大借款及以后的种种大借款成立,公使及全体职员立时辞职,以谢国人。

  大借款泡汤了,学生们初尝胜利的喜悦。

  赵世炎也捐弃前嫌,主动到蒙尼达找蔡和森面谈。这两人本就信仰相同,性情相近,见面以后更是一拍即合,大谈马克思主义。同年7月,蔡和森邀赵世炎出席工学世界社全体大会,正式提出了组建“少年共产党”的动议。

  蔡和森的建党活动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他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了两个“几乎同时”:

  1920年,第三国际的代表魏金斯基到上海来,安排同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建立联系。不久以后,陈独秀在上海召集了一个会议,几乎与此同时一群中国学生在巴黎开会,建议在那里成立一个共产党的组织。

  1921年5月,我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同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它几乎是同中国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中有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的妻子向警予。罗迈(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注:出自《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

  蔡博认为,毛泽东这里所指的就是1920年7月上旬的留法新民会友的蒙尼达会议,和1921年7月下旬的工学世界社的蒙尼达会议。

  进占里昂


  眼看学生们拧成了一股绳,陈箓和法国政府又怎会甘心?

  正如周恩来在报道中写的,“七八百学生,因为反对借款,妨碍了法国的远东利益,更影响了中法政界有关人等的升官发财机会,在他们看来自然是罪无可恕,你打破了他的大饭碗,他自然要打碎你的小饭碗。”

  学生们没有料到的是,陈箓之流的报复手段竟然如此险恶。9月3日,法国政府宣布,从9月15日起停发维持费。声明里还指责中国青年忘恩负义,要其自食其果。

  接着,又传来了坏得不能再坏的坏消息:学生们一直翘首企盼的里昂中法大学,对他们关上了大门。

  里昂大学由吴稚晖和李石曾等人筹办多年。在“法华教育会”进行留法宣传时,这所蓝图中的学府,分明是为勤工俭学生而建。为了促进法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建立该校,李石曾还时时以勤工俭学生为筹码。

  眼看这所期盼中的大学就要开学了,但不论法国当局、中国驻法公使馆还是法华教育会,都众口一词地宣布:即将开课的里昂中法大学和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毫无关系。“大学于9月25日正式开学,新任校长吴稚晖已在国内招收了学生,不日将抵法。”

  “有钱的,进学堂;穷学生,靠边站。”残酷的现实,把学生们最后的希望摔得粉碎。所幸的是,这时的勤工俭学生已经不是一盘散沙,蒙尼达派和勤工派早已成了铁板一块。

  9月5日,赵世炎起草了争回里大的《宣言》和《通告》。

  9月6日,蔡和森等在巴黎华侨协社开会,召集各地代表200余人参加,确定了争回里大的斗争目标。

  9月17日,两派学生共同确立了三个信条:一、誓死争回里大;二、绝不承认部分解决;三、绝不承认考试。

  “老油条”陈箓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把所谓的“入学考试”安排在26日报名,而吴稚晖带着国内招收的富家子弟24日就要抵法,26日入学。

  除了直接行动已经无路可走。9月20日,联合委员会一声令下,进占里昂大学的“先发队”便集结起来。塞纳河畔,蔡和森告别了怀有身孕的向警予,扛着油印机出发了。

  第二天,里昂中法大学汇聚起125名悲壮的青年,因为被拒绝入校,他们在一间没有修缮的旧屋里冻了一夜。天蒙蒙亮时,几个持枪的警察推门而入,强行没收了大家的居留证。不久,手无寸铁的学生又被带到芒特吕克的兵营里软禁起来。

  23天的囚禁,23天的抗争。10月10日,被囚禁的学生宣布绝食抗议,就在同一天,法国当局决定遣返他们。热血青年就这样在里昂的监牢里,认清了法国“自由、民主、博爱”的真面目。

  1921年10月13日,是一个令中国学生感到耻辱的日子。那一天里昂市长走进兵营,宣布了学生们莫须有的罪名:“不经许可擅入室内”“侮辱市长”“过激党”……并给104名学生每人发了一套法国囚衣。蔡和森、陈毅、李立三、陈公培等人,就这样穿着囚衣,登上了“宝勒加”号的无等舱。

  两年前,他们赴法求学,而今,却被驱逐回国。满腔的悲愤,最终化作了无上的信念。临上岸时,蔡和森对大家说:“咱们这一百多人也可以说是一百单八将吧。回国后,一定能闹出个赤色的新鲜世界来!”

  黄昏之贼


  陈箓和法国政府布下的陷阱,可谓天衣无缝。但他们没想到,从这张网里溜出去了两条大鱼:一个是进攻里大的总指挥赵世炎,一个是敢跟陈箓拼命的“大侠”李鹤龄。

  李鹤龄能从兵营里出来,全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多高的墙都敢跳。赵世炎是“进占里大”行动的总指挥,属于重点监控对象,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幸而有聂荣臻出手,这才留下了点燃欧洲赤潮的火种。

  在当时的学生领袖里,聂荣臻还没什么名头,这倒有助于他实施营救计划。聂荣臻可不是个急性子,他先查看地形,而后才胸有成竹地“走后门儿”开了张出入兵营的通行证。

  回到兵营,他借了个学生通行证,又拿着自己的通行证,反复往外带人。值班的法国人看中国人长相都差不多,也不细盘问。

  最后一次用通行证的时候,赵世炎、蔡和森和李立三发生了争执,蔡和森说:“世炎,你是总指挥,你快出去想办法救人。”赵世炎说:“还是你出去,我留下来继续战斗。”李立三说:“你们都走,我留下来跟他们拼命。”眼看军警就要换防了,聂荣臻拉起赵世炎就走。他们刚走到门口,就被法国军警拦住,聂荣臻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刚去探望学生的,不在你们的名册里,这位学生有通行证。”一边说还一边塞给法国兵50法郎,“朋友,喝杯香槟吧。”法国军警这才放过了聂荣臻和赵世炎。

  因为没有居留证,赵世炎不得不继续流亡。一张1922年4月的照片,显露了他的窘境。照片上,赵世炎穿着皱皱巴巴的工作服,头戴破帽,在落日的余晖下苦读。旁边的题词写着:“黄昏之贼”。

  当时,他像一个“贼”一样,单枪匹马地逃到了法国北部,隐姓埋名,靠打零工、做农活、下煤窑养活自己,只能在黄昏偷来片刻闲暇,为自己减压。

  照片中的赵世炎神情专注,毫无“贼”气。因信仰而产生的活力,与他因辛劳而倍显苍老的面容,在照片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得这张照片至今仍闪耀着理想光芒。

  “越狱”的李鹤龄则在隐忍半年后寻得机会,对着陈箓叩响了扳机。遗憾的是,连发3枪均未击中,子弹只是打破玻璃,擦伤了陈箓老婆的手臂和同车张祜的耳朵。

  在异国法庭上,李鹤龄义正词严,用流利的法语答辩,博得在场大多数旁听者的同情。法庭无法作出判决,只好将李鹤龄暂时拘押。由于旅法华人纷纷施压,老奸巨猾的陈箓只好假惺惺地致函法政府:“恕其年幼,从宽发落。”

  李鹤龄最终得以获释,不久就踏上了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的旅程。

  星火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据李维汉回忆,进占里大失败之后,促成了“勤工俭学界在空前规模上的新的联合和新的觉醒”,青年们普遍感到“建立一个严格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必要性”。新组织的筹备工作,便落到了赵世炎和周恩来的肩头。

  1922年4月,依然是一个黄昏,亡命半年的赵世炎偷偷潜回巴黎,住进了戈德浮虏瓦大街17号的小旅馆中。在这里,他偷偷约见了李维汉,商定了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的时间、地点、人员等。

  两个月后,在巴黎郊区布洛涅公园内的一个小广场上,18把翠绿色的椅子围成一个圆圈,“少共”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周恩来对会场的选择很满意,他说,这样倒好,我们不说话,谁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大会持续了3天。最初,周恩来提议的组织名称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便与中国共产党有所区别。但与会多数代表觉得“少年”两字已能有所区别,更有“自古英雄出少年”之意,最后便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22岁的赵世炎毫无争议地当选为第一任书记,中央执委里还有负责宣传的周恩来和负责组织的李维汉。其他15名出席成立大会的“少共”党员是:王若飞、陈延年、刘伯坚、佘利亚、袁庆云、王凌汉、陈乔年、傅钟、萧朴生、萧子暲、汪泽楷、李慰农、郑超麟、尹宽、任卓宣。

  “少共”的办公地点仍设在戈德浮虏瓦大街17号的小旅馆中,发行的《少年》杂志很快一纸风行。没用多久,“少共”就成了旅欧华人中最有影响力的组织。

  当年冬天,“少共”中符合条件的同志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1925年成立了共产党的旅欧支部。而为了同国内党团组织保持一致,“少共”于1923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当时,团组织是半公开的,发表声明、宣言以及参加各种团体活动时,都是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名义;而党组织是秘密的,直到1925年4月1日,进步刊物《赤光》上才第一次出现“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名字。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是董必武给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凌寒破土的“少共”。

  周恩来在写给团中央的《报告一号》中说:

  我们已立在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等荣幸!你们希望我们“为本团勇敢忠实的战士”,我谨代表旅欧全体团员回说:“我们愿努力勿违!”

  感谢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及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提供作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李大钊:坚决不当“蛀书虫”
·下一篇:中共“一大”档案中的“重庆报告”
·共产党抗战老战士焦润坤——“我就是日寇侵略罪行的‘活见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影像展开幕
·“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法宝”——费正清眼中的延安群众路线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组图)
·张宪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组图)
·特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组图)
·卢如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特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接地气 正能量 共产党——建党节有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瞻仰先烈事迹,缅怀红色经典——安师大江淮社工“向
细雨传递雷锋情 青春托起中国梦——雷锋导游团队赴王
校彦利、刘瑜晴: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
刘姣: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