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岸青一夜惊梦,引起父亲毛泽东的无限思绪。从一九二七年分别到如今的一九五七年,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年,毛泽东和杨开慧这段千古爱恋,如今只剩下毛岸青这一亲骨肉,沧海横流,又岂是河东与河西的阻隔呢?看着病中的儿子,想起逝去的开慧、岸英和岸龙,为人夫、为人父的毛泽东怎能不怅然,内心怎么不疼痛?
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岸青告诉父亲自己想找个女朋友,并说大连医院里有一个女护士对他不错,但他拿不定主意。毛泽东没有表态,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后来,毛泽东请警卫处的徐永福去医院看望毛岸青,顺便对那个女护士的情况进行了解,认为不合适。于是毛泽东又找岸青谈心。劝慰他说:“这个姑娘别谈了,另找个合适的吧。”
此后,毛岸青的病情又出现了波动,毛泽东对儿子更加挂牵,尤其是岸青的终身大事更令他操心,他经常去信问候,鼓励岸青一定要安心,不要急躁。有一次,毛泽东就试探着问儿子:“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
毛泽东这一问,正合儿子的心思。嫂子刘思齐的妹妹少华(邵华)他们很早就相识了,岸青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南海丰泽园,那时少华还是一个头扎两个羊角辫的十几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又伶俐,跟着哥哥岸英和嫂子经常来这里玩,大家都开玩笑地叫她“跟屁虫”。如今,少华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可谓风华正茂。如果毛岸青能和少华做朋友,这正是亲上加亲。其实,毛岸青对少华心仪已久,只因为自己一直在外地养病,从来没敢向他心爱的姑娘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份爱情,只是在哥哥岸英面前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我找对象.就找嫂嫂的妹妹少华。”
这次父亲主动提出了这个想法,毛岸青好像感到自己心中埋藏很久的一个秘密终于见到了阳光,心中暖洋洋的。从此以后,毛岸青就主动给在北京读书的邵华写信,交流思想,探讨人生;邵华也不停地给岸青回信,沟通情感,共叙友谊。就这样,两个相隔千里的年轻人通过鸿雁传书,慢慢地两颗火热的心跳到了一起。慢慢地,岸青的病情也大有好转,并主动提出要离开疗养院,出来参加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九六○年,毛泽东得知岸青身体好转,而且和邵华交上朋友后,就托大儿媳刘思齐和她妹妹邵华一起前往大连,看望毛岸青,并托她们带上了一封长信——
岸青我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以后时时如此,不要别人转。此外娇娇也可以转。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祝愉快!
父亲
毛泽东给岸青写这封信的时候,岸青已经三十七岁了。毛泽东自己也已经是六十七岁了。男大当婚。这个年纪对岸青来说已经是老大不小了,他的婚姻大事,怎能不让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操心?!爱子岸英在十年前牺牲沙场,岸青就已经是他惟一的儿子了,而且从小身体就不好,得了严重的精神和神经方面的疾病,这与他这个父亲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是有关的。岸青和哥哥岸英从小就吃尽了苦头,因为父亲是干革命的“赤匪”而挨了打,落下了病根。
但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啊!他还是一个国家的当家人呀!他更多地操着国家这个“大家”的心。而对自己这个“小家”,有时实在是身不由己力不从心啊!
毛泽东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父亲,他给子女写的每一封家书的称呼都亲切得令人流泪,短短几个字,却意味深长。这封家书亦是如此,“岸青我儿”,六十七岁的老人呼唤他已经三十七岁的儿子,其中饱含着多少沧桑多少爱啊!在普通百姓家,毛泽东这个年纪或许早已经是儿孙满堂绕膝欢了。如今他自己呢?那份天伦之乐似乎离他还很遥远。尽管他很孤独,但他并不寂寞。他始终如一继续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他听到岸青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并告诫儿子“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话语中一片温情,呵护之情力透纸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