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初,岸青和哥哥岸英在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到达了苏联,十四岁的他结束了人间地狱般的流浪生活。不久,兄弟俩和父亲毛泽东中断多年的音讯终于联系上了,他们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汇报离别后的生活、学习情况。父亲每次收到来信,心情都非常激动,并尽可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给他们回信,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兄弟俩和他们的“小同志”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加强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
毛泽东对两个儿子的成长进步感到由衷地喜悦。当他第一次在延安看到岸英岸青兄弟俩的照片,正在生病的毛泽东激动地捧着儿子的照片在室内不停地来回走动。左看看右看看,那份发自心底的挂牵和惦念,好像花儿正在慢慢地绽放,绽放……凝视着儿子,毛泽东心潮澎湃,多少往事如泉涌心头.那艰难的岁月,那难忘的里程,那恩仇的往事,那爱憎的心情,毛泽东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内疚。尤其对曾遭毒打,头部受过伤的岸青,他既心疼心痛,又怜悯同情。直到解放初期,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
在苏联,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兄弟俩最初住在莫斯科郊区的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后来该院合并到伊万诺夫市的共产国际第一儿童院。吃过苦的孩子早当家。岸英岸青兄弟俩更懂得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在哥哥的带领下,岸青和哥哥一起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都曾跳过级。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毛岸青考取了东方大学深造。而哥哥岸英于一九四六年一月先期回国。把弟弟岸青的生活学习情况带给了父亲。
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开始患植物神经失调症的毛泽东,亲自抱病到机场迎接大儿子的归来。人们都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其实,哪一个儿女不也都是父亲的心头肉呀!仍然在疗养中的毛泽东看见阔别十九年的儿子岸英,又得知岸青的消息,精神倍爽,病除大半,当即挥毫舞墨,给远在异国的岸青写了一封家书——
岸青,我的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一九四六年的一月七日,毛泽东可谓是运筹帷幄,壮志满怀,一场更为巨大更为激烈的较量将在中国大地上上演,而他将是这场激动九D的话剧的总导演。一个垂死的蒋家王朝正在作最后的挣扎。
“岸青,我的亲爱的儿”,毛泽东真是性情中人,他把他的喜悦和爱化作最直接最简单的文字寄给远方的儿子。而一句“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更是把无尽的思念和牵挂,化作了深深的祝福和呵护:“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真是一位细心的父亲。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同时告诉岸青:“你妹妹(李纳)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毛泽东知道他的复杂的婚姻和情感,将必然给子女造成家庭生活上的矛盾。但作为父亲,他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和睦相处,携手同心,相亲相爱。而且岸英和岸青在苏联就已经认识了贺子珍和妹妹娇娇,他们的相处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才相互走进对方的心灵的。所以毛泽东在这里特别对还没有回国的岸青提到他们的小妹妹李讷,希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气氛。毛泽东尊重儿子们的情感,在信中极少提到江青,即使提到也是只说我和江青都好之类,极为简单,他不勉强孩子们去接受这位继母。可见毛泽东在处理家庭和子女问题上的细腻和柔情。
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更加关心远在他国的岸青。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特别提到:“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同年十月八日,毛泽东又致信毛岸英说:“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寥寥数语,父爱深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