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九源红色歌舞团红色文艺宣传队队员日记综合整理
今天(即:2010年6月6日)一大早,在肃南县委宣传部领导的陪同下,我们(注:这里指甘肃兰州九源红色歌舞团红色文艺宣传队)参观了西路军石窝分兵纪念馆。
苍茫起伏的祁连山深处,有一处山势巍峨嶙峋,坂坡起伏,地势地形十分险恶偏僻的地方,它叫石窝山,是红西路军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会议“石窝会议”所在地。解放后,因其曾经被红军西路军先烈的鲜血浸透,被河西走廊的当地群众冠之名为红石窝山。
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碑是为纪念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召开的最后一次领导干部会议——石窝会议而建的。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碑,位于肃南县康乐乡以南70公里外的红石窝村所属的海拔3400多米的石窝山顶上。纪念碑为框架结构,碑座为三层方形,意为“三个军”、即红西路军五军、九军和三十军,“三项决定”、“三个支队”,即石窝会议做出的三项决定,成立的三个支部。碑体为一面飘动的红旗,左上方为金黄色党微,旗面正中央从左至右镶嵌“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碑”十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旗高1.9米,旗长3.7米,意为1937年,旗厚0.314米,意为3月14日,寓意石窝会议召开的时间。红旗象征着西路军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军旗状的纪念碑“头顶苍穹、屹立雪域”,与茫茫祁连山融为一体,是那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是中国革命史册的组成页章。整个纪念碑形似燃烧的火炬,将革命的火种世世代代相传,激励人们不忘革命先烈,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37年3月14日,已撤至祁连山的西路军余部2000多人,在石窝山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会议作出三项决定:一是将现有人员编为三个支队,就地和向东、西方向分散游击;二是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三是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8人组成。三个支队受工委直接领导。李李先念统一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新编的三个支队是:王树声率9军余部为一个支队,约五六百人向东游击;张荣率领教导团、特务团一部及彩病号、妇女团余部和总部机关人员千余人为一个支队就地游击;李先念率30军余部及总部机关人员千余人为一个支队向西游击,西路军工委随此支队行动。
会后,右支队和中支队在敌人的反复“清剿”中损失惨重,大量人员牺牲或因伤因病被俘,少数干部战士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历尽艰辛走回陕北。左支队以惊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信念在祁连山中艰苦跋涉43天,高举弹痕累累的战旗走出了祁连山,取道安西,最后抵达新疆,回到党的怀抱,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批宝贵的精英骨干。
看完电视讲解,同志们怀着敬仰而又沉痛的心情离开了纪念馆,肃南县领导把我们送上了汽车挥手告别。
根据我们尽量安排深入基层和边缘村镇演出的要求,张掖市委宣传部派人带我们来到甘州区花寨乡演出,在离张掖市区数十公里的山乡中的农民朋友送上了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红色经典歌舞演出。因为今天是当地人们赶集的日子,所以观看演出的人特别多。
中共甘州区委、乡党委领导和花寨乡2000多群众共同观看了演出。整个演出以舞蹈、大合唱、独唱等形式,生动再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奋战、顽强拼搏的艰辛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花寨乡花寨村六社一位徐姓的农民朋友扛着自家的摄像机全程录制了这次演出。他也许是嘴角因为情绪激动而不断小幅抽搐着,声音略显颤抖的说: “这次的这个节目演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一辈子看的最精彩的一次演出。花寨乡交通不方便、贫穷,这里的很多上年纪的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几次张掖城。在我们这个花寨演出的这个节目,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辈子看的最好的,一辈子只能看到一次的这样的演出。希望下次这个文工团继续还能来演出,这是花寨人民的迫切希望。希望领导能重视,偏远地区的演出要多安排几次”
花寨乡中心学校七(二)班同学关丽说:“我看了这次演出非常的高兴,为我们的学习增加了动力,给了我们很大的感受,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自豪,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为祖国有这样的儿女而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