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从裤袋掏出钥匙,打开门上的锁。我提脚迈入,跟随他一个展室一个展室走下去,目光从一架架旧独轮车,移至一根压弯的老扁担、一双老棉鞋……再移至一张张年近百岁的老人照片。最后,王勇带我进入一间墙面挂了一圈儿小屏幕的房间。
“有关淮海战役的影像?”
“是,不过主人公不是拿枪的战士。”王勇接通了电源。一个个小屏幕亮了起来,出现不同老人娓娓讲述的画面。
“可以戴上耳机听听。”
我取下其中一个小屏幕上方的耳机,戴上,聆听老人讲述的故事,那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在淮海战役期间推着独轮车运粮支援前线的经历。王勇告诉我,那些小屏幕中影像的主人公,全是支前民工。他们所讲述的,也全是淮海战役时期的支前亲历。
像这样曾在淮海战役期间支前的老人,王勇寻访了近200位。
王勇今年51岁,在做支前民工寻访之前,他只是单纯爱好摄影。我曾在一次摄影课上见过他,印象中的他并不是很感性的人。可时隔多年再见,聊起那些短期支前的民工,他滔滔不绝,几度哽咽。
他的支前民工寻访之路,要从17年前说起。
2008年,王勇背着相机走村采风时,遇到了几位“特别老人”——这些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村老人,居然都曾在淮海战役时做过支前民工。他们有的曾冒雪给解放军送面粉、送衣服,有的曾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运送伤员。老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王勇。2009年,他在河南永城、山东枣庄等地采访了多位支前老人后,选图撰文投至报社,刊发后引发了很多关注。
之后,王勇一头扎进对支前民工的寻访中。但这并非易事。据记载,在这场大决战中,河南永城出动了多达27万的支前民工。他们有的跟随部队做了长期的支前民工,有的只是短期支前民工,战斗结束后便恢复了农耕生活。几十年过去,他们有的已经离世。在世的,也少有人明了他们曾在淮海战役中做过什么。
之后的日子,王勇背着相机,几乎踏遍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的每一个村庄,还远赴山东、安徽等省的其他地区。每一位支前民工身上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王勇给我举了几个例子:一位老人去支前的时候穿的是棉袄,回来时变成了夹袄,因为里面的棉花大都拿出来给伤员止血了;有的光着脚踩过雪地去送物资,脚上全是严重的冻疮,战士们要给他上药,他却说药金贵,得留给战士们用;有的要将自家的羊赶过去给战士们改善生活,又担心白山羊被敌军发现,就将自个儿身上的黑棉袄脱下来给羊披上,冒着轰炸冻着身子走几十公里把羊送到前线。“一位老人话都说不利索了,还深情地给我唱了一段: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
2021年,王勇完成了100位支前民工的寻访,将拍到的老人自述视频,以及收集到的独轮车、扁担、支前奖章等文物集中至河南省永城市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布展了一个支前民工专题馆。
“寻访到的支前民工差不多有200位了,现在线索越来越少,就得多往农村跑,多往养老院跑,多和年岁大的老人聊,多找到一位是一位。”
说话间,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朋友打来的,说坐高铁时听前排乘客讲,山东某村有位老人讲过支前故事,年近百岁了。挂断电话,他对我说:“看来,我得赶紧跑山东一趟。”
离开展室前,我的目光再次移动到屏幕中的支前民工影像上。那些老人满面皱纹,眼睛深陷,目光浑浊,但深邃又坚定,某一刻,还会像星星般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