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是陈毅之子。两会召开,中国广播网和网易在北京联合对话陈昊苏先生,畅谈中国对外交流活动。
会帮助求助者,但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马上解决
主持人:陈会长你好,您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程序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
陈昊苏:我是1998年第九届全国政协会议之前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对外友好界的委员,当时我担任全国友协副会长,所以从那时开始,九届、十届,现在是十一届,一共三届。
主持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推选过程是什么样的?
陈昊苏:根据我所了解,全国政协每到换届时,就会和界别不同的单位推荐新的委员,推荐出来以后当然要通过全国政协会议政治协商,拟定下一届的名单,我想我就是通过这个程序被推选出来的。
主持人:推选过程是一个公开过程吗?
陈昊苏: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还在发展过程之中,在有关部门它确实是公开的,但并不是对社会公开,但推荐结果最后决定下来后当然会向社会公布名单。
主持人:在2009年这一年,您通过了哪些渠道接触普通民众、倾听他们的声音?
陈昊苏:我们是政协对外友好界的委员,因为这个界别有很多都是外事部门、民间外交机构推荐出来的委员,平常我在对外友协工作,所接触到的同志都是我应该负责的群众,我们经常通过工作等各种方式进行接触。另外,我们有机会到各地进行考察,比如我在09年,当时我们到上海世博会进行考察,这样就会见到各个机构的人们,他们向我们介绍世博会筹备的情况,有什么问题,我们专门和上海的机构、上海的单位(沟通),甚至基层社区对于世博会的期待、想法,我们都会了解,像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两三次。
主持人:因为您是全国政协委员,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向您求助或咨询的?
陈昊苏:应该有,通信吧。
主持人:有就具体问题向您求助的吗?
陈昊苏:一般我接到这样的信之后会根据他提出问题的类型向有关部门反映,甚至会作为社情民意向上报告。如果是属于他个人的事情,尤其有时候还有一些人事方面的事情,比如他要谋求某个职业,那样我会考虑一下,看看能否给他提供帮助,如果能的话,我还是愿意给他提供帮助的,向有关部门做推荐。
主持人:如果涉及到具体部门,您也转达了问题,会不会有跟进程序,看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
陈昊苏:我们会去了解这个问题是不是得到解决了,但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很多事情难以解决,你也必须有思想准备,并不是你说的什么事都能马上解决的。
主持人:去年“两会”您提出的提案是什么?
陈昊苏:去年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关于推动“公共外交”事业进步的问题,我们不仅提出了提案,而且去年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专门就这个问题做了发言,在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六方面的建议。
主持人:有没有形成具体的政策建议提交政府并得到采纳?
陈昊苏:包括刚才我说的在全国政协大会上的发言,就是向政府提出的建议,另外,包括长春的会议,最后都(形成了)建议性文件,外交部领导同志还是给予重视的。现在我们很高兴,在整个国家的总体外交领域,我们党中央领导同志在讲话中明确肯定了今后要加强公共外交以及人文外交的工作。
主持人:您今年的提案是什么?
陈昊苏:今年我们希望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跟进,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之上,看看在民间公共外交的发展方面还有什么问题,现在正在准备之中。
要消除国外的“敌意”和“偏见”,不能着急
主持人:从1990年3月份到现在您已经在对外友协工作了整整20年时间,接下来想请您谈谈对外友协相关的工作,首先,对外友协主要的工作对象是什么?在外交体系里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陈昊苏:我们把整个外交体系叫做“总体外交”,或者叫“大外交”,它有一个主导方,就是政府外交,还有一个基础方,就是民间外交。
在对外友协成立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对外友协在整个外交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外交是交友,广交朋友,政府要和别国政府交朋友,民众也要和别国民众交朋友,交友主题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这个体系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民间起着基础作用。我老这样说,自从我到对外友协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安于做基础工作,把交友工作做的更好,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同情、争取更多的朋友。
是不是中国发展了,这种对中国的敌视就会越来越小?我想,从长远趋势来讲会是这样的,因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中国对世界的善意被很多国家的人民所了解,那种敌视、疑虑当然就会减少。但根据我们这几年得到的经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很难指望敌意马上消失,相反有时候还会增长,有一个时期,我们听到国际上有好多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把中国的一些问题进行炒作,妖魔化(中国),这样的事情暂时难以避免,但我们不能灰心,还要继续向世界各国人民说明问题的真相。
主持人:举个具体的例子,2008年,围绕奥运会火炬的传递,在一些国家,包括法国、英国等国都引起了一些争议,您觉得主要的问题是在哪方面?
陈昊苏:我想起码有这两方面的原因,这些是发达国家,对于中国逐渐的强大,他们感到有些不太适应,而且有些传统偏见,当他们想到中国人作为奥运会主办国,而且设计了一些过去奥运会中很少进行的(全球火炬传递活动),他们怀有的偏见和疑虑并不因为你的友好善意而消失,相反受到了一些舆论的影响。
当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时,举国欢腾,举办奥运会的支持率在中国是最高的,其它国家也有申办成功的,但他们都没有这样高的支持率,所以那时候我们很愿意把象征着和平和友谊的奥运火炬传遍世界,本来是一个善良的愿望,却受到了偏见的攻击和诋毁,中国人当然很不高兴,中国人觉得(国外的)一些传统偏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被激发起来,对中国相当不友好。
我认为我们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遇到问题之后,中国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训: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你希望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多贡献,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人非要来诋毁我们,我们的心态很难保持平静,但作为一个大国,你还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去接受这些东西。而且你要这样想,绝大多数人还不是对中国怀有恶意,只是受到了偏见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你就要做更多工作,使那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们了解真相,这样偏见就会慢慢消除,也是不能着急的。
我们强调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主持人:最近有一些热词,比如“大国崛起”等,从您的感受来讲,国际上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印象、评价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陈昊苏:我想,现在大家认识到中国发展了,同时也认识到中国未来对于世界进步、世界发展可以施加很大的影响。这并不足以使一些人消除对中国的敌意,只是(认为),你这样发展,就应该尽更大的责任。这种说法也存在,比如在环境问题上,我们强调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它就认为,现在你经济增长这么快,经济分量越来越重,你就应该尽更多责任。
当然,中国愿意尽更多的责任,我们占世界增长率的20%甚至更多,中国会继续坚持自己走过的正确道路发展自己,但光是中国发展、世界不发展,这并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希望世界也能发展,都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再次迎来共同发展的局面,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主持人:的确,现在国际媒体上对于中国报道的版面是越来越多了,但除了中国崛起、力量越来越强大之外,有很多报道都是负面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昊苏:负面报道,据我所知,(这是)一些国家的宣传理念,他们是这样说的:没有问题就不算新闻。比如要报道某一大桥落成了,某一工程落成了,他们觉得这不是新闻,必须要是哪个地方发生爆炸了这才是新闻,对此我们不完全赞成。
如果人家挑的毛病确实是有,咱们也出现了一些事,什么三聚氰氨牛奶,那我们还是要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它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当然,有人借此做文章,如果做文章的结果对我们解决这个事情是有利的,还是不应该拒绝,我们应该拿出实际行动纠正错误,让他们看到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特别严肃、认真加以处理的,所以中国就前进了,这不是坏事。
当然,(如果)他只看到这些(负面),而不看到那些进步的、好的东西,我想就(像是)国外被人称之为“狗仔队”的新闻一样吧,他就是对这些感兴趣,你也很难改变他,让他去做吧,我们没什么可说的了。
主持人:作为普通中国人,对国家强大比较直接的感受就是,作为公民去国外旅游,能够比较方便地去一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得到尊重的对待。您觉得现在这几年有改善吗?
陈昊苏:过去到欧洲,你很少看到有关中国的材料,包括导游书,基本都没有,但现在在中国人常去的景点里慢慢开始有中文导游书了。走到哪里,中餐馆也是越来越多了,中国的影响力随处都可以感觉到,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那时候日本人国力越来越强大,在欧洲的影响越来越多,七十年代我刚刚开始出国时,到了很多地方都被误解成日本人,(被问)你是日本人吗?当然,你还要花费很多力气赶快说明,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现在有些地方中国人去的多了,这样的问题就会比较少了。
由于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很多中国人都能有机会到国外去看看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事情,有些中国人出去后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被人家批评,我想,当中国人去的多了以后,慢慢也会被影响,我们在外面表现得不够文明的习惯就会改掉。
“红色歌曲”要传唱下去
主持人:陈会长,我想问一下,您对“红色后代”这个词怎么看?
陈昊苏:“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在革命年代,它有确切的政治含义,共产主义思想、红军、红色根据地等等。因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崇尚的依然是红色,这个红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社会进步的颜色。
作为中国革命的后代,我们的前人当年投入到革命、投入到战争、投入到政治斗争中,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对于祖国富强的热烈向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他们为此付出了鲜血、付出了生命、付出了青春。“红色”的含义和它分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