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命的道路是有限的,而他所投身的事业则是永恒的,只要保持永不泯灭的理想和追求,就有无穷的生活动力,就有无限的革命青春。”这是一位从事军队出版工作半个多世纪,为革命英雄功臣修史立传的88岁老人毕生的追求。
他,人民军队第一位国家出版界最高奖——韬奋出版奖的获得者;
他,主持编纂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部英雄传、第一部烈士传、第一部大型革命回忆录;
他,领导创办了第一本革命回忆录杂志和第一本面向部队青年官兵的《解放军生活》杂志;
他,组织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大型军事书店;
他,被誉为我军史传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叫黄涛,解放军出版社原顾问。
2008年8月9日,黄涛老人静静地离去了。这一天是他88岁的生日。
《星火燎原》就是我的心
1920年8月9日,山西平定县,黄涛诞生于此。当时他叫黄宏基,是平定四大家族之一的黄家大公子。
九一八事变,在黄宏基心中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决心,从此,他的心与中国革命紧紧相系。
1937年9月,他参加了八路军,同年11月,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从那时起,黄涛就替代了黄宏基。
1940年的一场伤寒,差点要了黄涛的命,是党组织从死亡线上把他拉回来。从此,黄涛把党组织视为再生父母,在感情的天平上甚至觉得更重于生身父母。
1956年7月,为纪念建军三十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三十年斗争历史的回忆文集,此项任务交给了总政治部。具体负责人的担子就落在了时任总政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黄涛的肩上。
这项活动得到包括元帅、将军、各级干部战士以及中央机关、省市负责同志、复转军人和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不到一年的时间,应征稿件达3万余篇。
黄涛向领导建议,全套书就叫《星火燎原》。就这样,《星火燎原》也成为毛泽东唯一题字的一部书。
由于来稿数量巨大,采访、编写任务日益增多,时间紧迫,黄涛辞去宣传处长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星火燎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
本以为这项临时性工作,最多不过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可谁也没想到,却整整进行了26年。
26年间,在这个“临时”机构里,黄涛做着一成不变的工作;26年间,黄涛的职务和待遇没有任何变化,他在正师职领导岗位上干了30年,直到离休才享受副军职待遇。
这不寻常的漫长的26年,留下了一部辉煌的历史书籍。
《星火燎原》于1958年9月至1963年10月前后出版了8集,其中第五集和第八集因特殊原因编好未出,直到1982年才将这两部全部出齐。外文出版社以英、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13个语种译成7种选本在国外发行。
《星火燎原》先后发行了600多万册,《朱德的扁担》、《一袋干粮》、《一副担架》等36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共有10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1200余篇文章在全国94种报刊转载。
“我在编写《星火燎原》的时候,有着一种真挚的感情。因为编写的都是我同时代人的事迹,而且有一些人我当年就认识,有些材料我看到以后,如同身临其境。”这是黄涛生前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他这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每每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他总是那一句话,“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星火燎原》,《星火燎原》是我的心。”
只有离休的岗位,没有离休的党员
2007年11月7日,黄涛被确诊为晚期膀胱癌。得知病情后,黄涛对老伴和孩子们说:“你们去把出版社领导给我找来。”
很快,解放军出版社领导赶到医院。
“组织上交给的事情我还没有完成好,由于种种原因,《星火燎原》在编辑中还存在一些缺憾,我想了这么几条重点的,交给你们,再版的时候请一定做出订正。”黄涛说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