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安市莲湖区药王洞167号大院的刘银芝老人,出生于1916年,1939年参加八路军,1954年转业。老人今年虽已92岁高龄却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能做饭,生活自理。老人“不居功、不骄傲”,不贪图名利,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十分想念当年的老战友、老领导。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这位“传奇老人”家中时,老人正在切韭菜,准备包素饺子。老人身体清瘦、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交谈中,记者发现,刘银芝口齿清楚,记忆力尚好。采访得知,刘银芝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一户人家。父母给人当雇工,先后生了3个女儿,因无力养活将头两个女儿送了人。刘银芝是家里的老三,也差点被送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年17岁的刘银芝在当地秘密参加了左权县六区抗日政府,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19岁的刘银芝参加了八路军,成为129师纺织厂的一名女八路军。
她1954年光荣转业
92岁的女八路军至今仍完好保存着自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
这个编号为“西北字第56513号”的证书上,印有《回乡转业建设军人公约》。公约共六条,内容为:“1、拥护人民政府,遵守政府法令。2、努力生产,争取做劳动模范。3、积极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起先进作用。4、提高警惕,严格保守国家军事机密。5、关心国防建设,成为实行义务兵役制度的骨干。6、不居功、不骄傲,保持革命军人的荣誉,争取更大的光荣。”
证书内贴有一张印刷的《登记表》,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之印”红色印章。《登记表》显示,刘银芝出生于1916年12月15日,8岁至17岁在家帮做家务,1937年17岁参加抗日区政府做宣传工作,1939年4月由区政府转入八路军129师纺织厂,1944年8月,转延安联防后勤部工作。抗日战争中因工作积极受物质奖励两次。
证书还显示,刘银芝1954年转业时,组织上发给“毛巾一条,袜子一双,肥皂一条,鞋一双,发给衣料布购布证三丈二尺,布6.2尺,生产资助金医疗补助1100元”。
她曾在129师纺织厂供职
刘银芝老人回忆说,她的老家在山西省左权县是革命老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本村村民贺小恩、杜金贵发展她秘密参加了六区抗日政府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发动六区12个村的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当时,抗日区政府有10多名党员,开会大多是在野外的玉米地里。1939年,抗日区政府安排她到八路军129师纺织厂工作,纺织厂为一个直属连的编制。尽管自己参加革命工作只有两年时间,但在纺织厂100多人中,属于参加革命比较早的,因此,一入伍就被任命为班长。老人说,纺织厂有七八台纺织机,每台纺织机有三米多长,纺织机下面涉及有水槽、水轮,是用水力纺线的。
谈到最危险的经历,老人告诉记者,纺织厂经常随师部流动,1942年在太行山一个名叫“臭水坑”的地方,日本军队和汉奸部队联合扫荡过来,枪声响作一团,连队迅速组织大家往深山里转移。她和13名姐妹与连队走散。在山里与敌人周旋的10多天里,几乎天天都是敌人追到东山坡,她们跑到西山坡,敌人追到山顶上,她们跑到山下面,10多天里,敌我相互都能看得见,但敌人的枪炮射程打不到。最危险的时候几乎与敌人近在咫尺,她和13名女八路军跳进水坑里藏身,躲了一白天,直到天黑,才安全转移。
她曾和毛主席住对门
刘银芝的丈夫刘明文在八路军129师军械所工作。1944年,根据组织安排,129师部分人员转到延安工作。这样,刘银芝夫妇被分配到延安联防后勤部工作。一度,毛泽东主席住在后勤部大院对门的院子里,中间仅相隔一条10米来宽的土路。
据刘银芝讲,她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她1944年8月刚到延安的时候,毛主席专门来看望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