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塔前,原立宪已摆放八大碗酒及鲜花、馒头、供品等。冷长海塑像前,冷英学双手合十念叨:“您离开家乡58年了,家乡人给您接回来了,您付出了大爱,也得到了大爱,您多了个儿子,我多了个弟弟,女儿办不到的事,儿子给办了。”烈士陵园免费开放不足一年,现已接待3万多参观者。“国防教育看唐房”,辽宁省国防教育考察组这样评价原立宪的作品。原立宪从事建筑业20余年,盖楼百十栋。他说:“除了这一座都是为活人盖的。”而这一座为烈士盖的房子让原立宪“最挂心”。最挂心作品距原立宪办公地六七公里,他隔三差五前往,“心里敞亮的时候去,有疙瘩的时候也去”。一看见国旗、军旗辉映蓝天,一听见它们猎猎作响,他“心里就踏实”。原立宪视陵园“精神家园”、“充电的地方”。
心声
我视烈士为亲人并为他们尽孝
尽管原立宪已被政府评为“文明的感动”人物,但质疑声并未因其荣誉而消弭。为此,原立宪撰写了《修建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说明》———“我视烈士为自己亲人并为他们尽孝”、“我视烈士陵园为凝聚民族魂的精神家园”、“我在尽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雕塑展厅结束语引用的毛主席语录亦在强化说明:“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但原立宪仍听到这样的声音“说明能说明什么”。
如果要解读明白说明,自然需梳理原立宪的人生轨迹。翻看原立宪履历,平淡平常的工、农、学、商并没打开解读的问号。54岁的原立宪追溯以往人生,有意无意中说出他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没当过兵”。没当成原因是因出身问题。那么他渴望参军的原动力是什么?原立宪剖析“来自青少年时代的教育”。他承认他的英雄情结、爱国热情、民族感情都来自一个崇尚英雄时代的灌输。灌输的点滴仍历历在目:每年清明,学校组织他们唱着“山鸟啼,红花开,少先队员扫墓来”祭拜英烈。仪式之后,培土栽树。经常在荣军疗养院礼堂、电影院听战斗英雄报告。每去粮店买粮,他都饱食一顿精神大餐。粮店墙壁上,挂满宣传英雄及英雄事迹的宣传画,雷锋、王杰、董存瑞、刘英俊、杜凤瑞、郑春满……
郑春满,因为地域关系,其英雄事迹在当年的宣传,原立宪以种子和夯形容播撒的广度与深度。从原立宪讲述郑春满故事时的熟稔程度来看,可见其形容不虚。1961年初,郑春满随所在部队来到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驻防。4月16日上午,他和战友隋信德走到吊桥河边时,听到两个落水女孩喊“救命”。郑春满纵身下水,两个女孩得救,29岁的郑春满牺牲。雷锋于1961年5月2日的日记中写到郑春满“我要向他学习”。为纪念郑春满,两名被救女孩更名为宋纪春、宋纪满,她们就读的学校易名“春满小学”,街道改名为“春满街道”。新金县于当年8月1日在郑春满牺牲处,吊桥河边,竖起一座汉白玉石碑,碑阳镌刻“郑春满烈士永垂不朽”。自此清明祭扫,原立宪熟稔的英烈名单中又添加一位。
英雄多为军人,原立宪自然渴望从军,然而现实让他只能当普通民兵。尽管从军不成,但原立宪承认当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把我的爱国心激活了,而且活得长久”。原立宪从自己被激活的爱国心推论:“其实每个人都有爱国心,爱国心是需要点燃的。”他举例全民抗战的火炬点燃了各党各派各山头,“土匪不也将枪口对准日本鬼子吗?!”原立宪以鞭炮形容爱国心:“大鞭大响,小鞭小响,不点不响。”央视新闻联播中穿插播放的“红色记忆”,即是大鞭,至少对他“又添把柴”。每日三分钟的“红色记忆”伴他整个修建过程。几乎每天,他专等“红色记忆”给他充电。这段日子,他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操心、忙累,但他的同事奇怪他“精神头怎么这么足”。现状陵园、敬老院无偿移交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