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七月半,原立宪为他心中的亲人燃烧尺余长香烛。
重修与兴建,原立宪共耗资1300万元。
2007年初,工程结束时,质疑原立宪动机的声音仍在继续并添加新内容,“活人死人放一堆,不吉利”、“1300万给了死人还不如给活人”、“钱烧的”……民间质疑声,从年头至年尾。2008年1月18日,质疑者、半信半疑者在电视上目睹原立宪手捧鲜花及荣誉证书面对众人。该日,原立宪被大连市委宣传部评为2007年度“文明的感动”人物之一。
拐点
陵园迎来首批2000名扫墓者
2007年4月5日清明,陵园迎来第一批参观者———2000名由军人、学生、市民组成的扫墓队伍。该日,原立宪在烈士墓前摆放鲜花、苹果、酒,英雄宝鼎内香火熊熊。该月,居住在大连的冷英学听她一个远方亲戚说:“纪念馆里有我大爷的照片及塑像。”大爷,即冷英学父亲冷长海。冷英学半信半疑,尤其当听说是私人投资修建时,疑虑愈重。她怀揣“眼见为实”的想法来到纪念馆。当她目睹并触摸到父亲时,仍怀疑“天上掉馅饼”。
近在眼前的父亲不由勾起冷英学往日思绪。1950年10月,大连火车站,7岁的冷英学牵着母亲的衣角跟父亲道别,父亲从火车车厢探出头叮嘱女儿:“好好念书,等我回来。”父亲几乎每月两三封家书。最后一封信写于1953年2月13日,“……我又被评为三等功臣。我在抗美援朝中立了二次功,争取五三年立大功。等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再见。”
此信之后三四个月没有父亲音信,冷英学母亲“估计不好”。10月,街道居委会隐晦地告诉冷英学“你父亲立大功了”。该月,部队交来父亲遗物并告知他赴朝经历。1953年6月的一天,敌机轰炸中,冷长海头部、脚被炸伤。时任总后勤部粮库副主任的他拒绝了组织令他回国治疗的安排。他表示:“战争不结束,决不回国。”8月22日山洪暴发,粮库被冲毁,冷长海抢救物资时不幸遇难,年32岁。1955年4月18日,朝鲜追授冷长海一枚军功章。部队将一幅手绘的“烈士陵墓附近图”交给冷英学母亲。图上用红笔标明父亲坟茔的埋葬位置,其周边用蓝笔画出公路、铁路、桥河、河流标志。绘制时间为1953年9月。
父亲牺牲后,母亲怀揣两个心愿: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赴朝鲜为丈夫扫墓。后一夙愿,母亲直到1993年去世,仍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梦。母亲抱憾离世前托付冷英学,“去朝鲜你父亲坟前取把土,我们就算合葬了。如果去不成,就影葬(空穴陪伴)。”现年65岁的冷英学为了却母亲夙愿及满足自己为父扫墓的渴求,至今受这一梦想折磨。“如果我也实现不了,我愧对老妈。两代人的念想啊!”半个世纪,两代人寄托哀思的形式是,逢清明,母亲在住家的十字路口处,面朝东北方向烧纸祷告或到父亲家乡王家村扫墓。冷英学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边、父亲的遗物中祭父。父亲日记中有首被改造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求解放,二者皆可抛”,该诗让冷英学解读了父亲的牺牲。父亲的一幅遗照让她认同了父亲的绰号“冷彪子”(大连方言:彪即憨或无私无畏)———他坐在树杈上,右手握手枪,目光冷峻。
烈士陵园距王家村一公里。纪念馆内,冷英学首次目睹立体的,仿佛拥有血肉的父亲,连连叩头:“这下,我们可有祭拜的地方了。”“老大姐,咱老爹的雕像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可以再修改。”原立宪诚征冷英学意见,冷英学敏感地捕捉到“咱老爹”三个字眼,这三个字让冷英学擦干的泪水再次涌出。自此,冷英学、原立宪姐弟相称。念及原立宪对烈士亲人般的情感,冷英学将父亲遗物《抗美援朝手册》、“政治手册”、立功证明书、日记、家信、照片、烈士陵墓附近图、三枚勋章等捐给恩人原立宪,“传家不如传世”。
2008年2月8日(大年初二),冷英学家族十几口人齐聚烈士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