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地说:“都活下来了,还胖了点儿,多好,多好!”
助人为乐是一种朴素的品质,可却在陈希林老人身上闪烁光芒,不管在怎样的年代,无论自己的境遇如何,陈希林总会自然而然地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老人说:“不谦虚地讲,父亲的性格我至少继承了80%。”而我们觉得,在父亲陈宇寰光环的背后,陈希林老人身上这种无华的品质更加可亲、可敬。
(三)
陈希林带着一家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回到老家小陈庄。即便生活再艰苦,也没有向组织上伸过手,“我有儿子,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1976年唐山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大地震。当时,陈希林正担任大队书记,由他负责分发从四面八方送来的赈灾物资。陈希林不分昼夜地忙碌着,成百上千的赈灾物资经他的手送到乡亲们身旁,可是,他自己的家中却一件物资也没有,在陈希林的心中,总装着乡亲们,他们是比自己家人更需要照顾的人。
讲到当年父亲遇难,自己孤身一人逃往吉林,老人泣不成声。
老人有三个儿子,是从小听着爸爸讲述爷爷的英雄故事长大的。孩子们把父亲的谆谆教诲记在心间:长大了参军报效祖国,多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陈希林老人的长子陈卫东1961年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参与创建了青岛手表厂,成为那里的总工程师,将自己的知识才华全部奉献在那里。现在,陈卫东已经退休,一家人定居青岛,虽不能在父亲身旁尽孝,但常给老人寄钱寄物,也常回来探望。次子陈国新更充分践行了父亲的教诲,他先从军,后从文,从部队复员后又刻苦读书,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现在也已经退休,居住在滦南县城。小儿子陈小新高中毕业后,同样在父亲的坚持下投身军营,报效祖国。复员后回到老家在父母身旁尽孝,先后当过大队的民兵连长和团书记,199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与自己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了,从此,陈希林老人便与儿子陈小新一家一起生活。儿子儿媳分外孝顺,把老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作为一名老党员,尽管已经90岁高龄,可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国家大事还是陈希林老人每天必做的“功课”。闲来无事时,陈希林就和村里其他老人一块儿坐在墙根儿聊天,可是,在村里他从来不提自己的父亲,也很少谈起往事。老人说,他不想搞特殊,只喜欢这种平静的生活。有吃有住、一家人和睦,还有儿孙承欢膝下,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尽管如此,可对于父亲的崇敬和怀念片刻不曾远离。多少年来,每逢清明,陈希林都要亲自来到冀东烈士陵园陈宇寰烈士的纪念碑前悼念。
尽管年事已高,可助人为乐的事儿陈希林从没放下过。老人身板硬朗,喜欢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村里排水不太好,一下雨就会积水,每次下过雨人们总能看到陈希林老人扛起铁锹去帮忙泄水。家人和乡亲们都劝他不用干了,可老人有那么股倔强劲儿,总是要等水泄完了才放心回家。老人的心里一辈子都装着乡亲,他们永远是比自己、比家人更需要关心的人。在烈士曾经洒下鲜血的这方热土上,在这样一位平凡老人的身上,辉映出这一片赤子丹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