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邦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说出自己这大半生对于生命的理解,这位年逾耄耋的老人看不出一丝疲态,就连被岁月浑浊的双眼也放出些许光芒。
他是李光邦,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原文昌县委民运部干事、民众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等职。1939年日军侵琼之时,年仅16岁的他热血沸腾。
全家投入抗日洪流
儿子满腔热情要投入抗战,李母却长久地不语。她舍不得儿子,但目睹了邻居一家4口被日军残忍杀害,曾经和乐的村庄如今砖瓦残破,溅满父老乡亲的鲜血。“抗争可能牺牲,不抗争也可能命丧敌手。”含着泪,并不懂得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她将儿子送上了征程。
“我为我的家人感到骄傲。”在李光邦加入抗战队伍后不久,他的4位弟弟、妹妹也在李母的支持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战场。由于全家积极主动投入抗战,李家还获得了“革命堡垒户”的光荣称号。
但枪打出头鸟,1943年的冬季,在原文昌县东郊镇文炳村增设据点的日军,顺势包围了这座“革命堡垒户”,并放出“不投降,就拆房”的风声。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李光邦一家给出的答复竟是:“头可断,屋可拆,抗日救国志不移!”
枪林弹雨光脚抗战
这次坚决的表态,导致李家祖辈建造的两间正屋、两间横屋全部被拆除,昂贵木料和家私也全部被日军抢光、烧光。“不心疼、不后悔,这是为国家出的力。”谈起这段历史,李光邦挺起胸膛,“参加抗战的‘家庭关’、‘艰苦关’、‘生死关’哪有这么容易过!”
又谈起几次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坚持战斗的经历,李光邦耸了耸肩示意记者,在他的右侧肩胛骨里至今还嵌着弹片:“这么多年以来,哪怕面对死神,我都没有害怕或者后悔。参加抗日,就是把一切都交给了党,交给国家,交给人民,包括生命!”
当时村民出门没有鞋穿,为了不被敌人寻见踪迹,李光邦也干脆和村民一同光脚抗战,一走就是十年,脚板都结起了厚厚的茧。
不忘军民鱼水情
李光邦对后辈的爱国主义教育远不止于言传。他的岳父符克是闻名遐迩的抗战英雄,牺牲后曾获冯白驹题词:“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多年来,曾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李光邦时常带着后辈与学生前往符克烈士纪念园瞻仰,站在符克故居旁一个经过修葺还原的地洞边,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那年,日军对海南实行‘三光政策’,日夜搜山、搜物,群众为了保护我们,在家里挖了地洞供我们隐蔽。”李光邦回忆,每每获知日军临近,他就与同志躲进地洞,靠着村民送来的食物做补给,在潮湿、阴暗、缺氧的环境下等待日军撤离。符克故居边上的地洞由此而来。
山不藏人,人藏人。就是这些地洞,为李光邦铭记了那份浓浓的鱼水深情。“当时群众的觉悟很高,抗战热情也很高,几乎都是倾尽所有帮助我们夺取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