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是聂长周对那段岁月的回忆。在民风淳朴的山村,一到农忙,乡亲们会相互帮助。今天张家农活忙不完,李家过来帮着搭把手,明天张家再帮李家。得罪了乡亲的聂正远一家没人愿意搭理,夫妇俩每天只能自己埋头苦干。
彼时,年轻的聂长周同样不理解父亲的坚持。他暗自度量,为红军守墓很重要,但这不是哪家哪户的事,为啥政府不解决?“为啥我们一家几代守墓,还受大家孤立?”但看着父亲仍坚持每天去墓地,不愿忤逆父亲的他从没对父亲坦诚心迹。
后来聂正周外出务工,每次回啸口村,父亲总叫上他一起去墓地里看看。多年之后,他的心态有了转变。“也说不上是为什么。可能是这几年乡间的矛盾没这么激烈,也可能是我年龄大了。”聂长周说。
至于,母亲为了保护墓地的树木把孙子放在人家刀口下的那件事,当时在外打工的聂长周是后来才听说。“这么多年,她终究习惯了父亲。”聂长周说。
现在让聂正远纠结的是,二十多公里外的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现已更名“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己看守的红军坪却冷落许多。
聂正远想给红军坪讨个说法。工作人员说,王坪牺牲的干部多嘛。聂正远觉得委屈。哪个文件上写着干部的生命比普通战士珍贵?
任多琪告诉记者,政府不是不关心红军坪,但县上实在财政困难。1934年,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在王坪修了正式的烈士陵园,有历史传承在,率先发展是应有之义。现在只能精神上鼓励聂正远,希望他能在红军坪好好守下去,等待政府有余力开发的那天。
记者问聂正远,如果有天他不在了,谁来照料这片墓地。
“我儿子。”老人说得很干脆。
聂长周证实了这个说法。尽管一双儿女还在念中学,爱人身体状况不佳。要靠打工养活一家人的他还是答应父亲,以后扛下这副传承了80年的担子。
“我这个年纪,也该承担一些才行。”这位44岁的敦实汉子,七八年前就不再去外省务工,只在通江县城里找些装修的活路,这样辗转一个多小时就能回啸口村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和父亲一起去墓地转转。
让他欣慰的是,16岁的儿子和13的女儿,对家族的传承并不抵触。今年清明,两位年轻人随着祖父和父亲,帮无名烈士们垒坟、向纪念碑拜祭,鞠躬,格外恭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