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旅游建设>>正文
贵州:赓续红色文化 促进老区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陈隽逸
浏览次数:
2025-02-21 12:08:0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栋二层砖木结构小楼静静矗立,青瓦铺顶,灰墙斑驳,承载悠悠岁月。1935年,遵义会议在此召开,历史的转折就此开启。

    一座转折之城,一片红色沃土。遵义市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赓续红色文化,促进老区发展,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一群讲解员的心愿——

    代代传承讲好红色故事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从去年底开始,红色义务宣讲员孔霞就格外忙碌。孔霞平均每天有三到四场宣讲,带着红色故事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

    孔霞已经坚持义务宣讲红色故事30多年。孔霞的爷爷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孔霞将许多历史事件熟记于心,并有着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90年代,孔霞在政府部门工作,常常会接待许多到遵义市参观学习的人。“那时我们的讲解体系还不完善。虽然遵义会议会址有讲解员,但是红军山烈士陵园等地还没有相应的讲解员。”1993年,孔霞考取了中级导游证,开始义务为人们讲解红色故事。

    “回忆爷爷讲的故事,再到图书室查阅历史资料佐证,不断完善讲解内容。”这是孔霞的工作方法。“与时俱进,要结合国情、省情来讲,用大家感知到的变化来诠释遵义会议精神内涵。”这是孔霞的讲解风格。

    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创新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孔霞也以此为契机,培养年轻一代的讲解员。“我的搭档很多都是00后,我希望带动他们爱上这项工作。”孔霞有个心愿:到遵义会议召开100周年的时候,这些年轻的讲解员可以独当一面,把红色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传下去。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也有一支“小小红色宣讲员”队伍。“2017年起,我们常态化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联合遵义市教体局选拔有意愿的中小学生参与,由馆内专业讲解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在节假日义务为游客讲解。”遵义会议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周芸竹介绍。

    系好红领巾,戴上“小蜜蜂”,就读于遵义市文化小学官井校区五年级的陈梓婉婷利用寒假空闲时间到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别看年纪小,她已经“上岗”两年了。有游客好奇,这么小的孩子能讲好吗?没想到,站在展板、地图和文物前,陈梓婉婷将长征历史娓娓道来,专业的讲解赢得了不少游客肯定。

    目前,遵义会议纪念馆已经培养了上百名“小小红色宣讲员”。“我们希望以此鼓励青少年做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传播者,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让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精神代代传。”周芸竹说。

    一出剧目的创新——

    舞台科技赋能红色艺术

    遵义市凤凰山文化广场伟大转折剧场,灯光渐暗,漆黑的夜笼罩着湘江,乌云翻涌,沉闷的雷声从四面八方传来。观众席上方,浮桥在枪林弹雨中摇摇晃晃。敌机呼啸而过,炮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们拼死抢渡湘江,现场硝烟弥漫,瞬间将观众带入战争场景中。

    这是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出《伟大转折》的现场。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历史书上的文字,在现代舞台科技的加持和演员的精彩演绎下,变成了眼前的画面。

    为达到演出效果,《伟大转折》与传统舞台剧相比,舞台上多了许多机械装置。舞台中央的360度旋转舞台是剧目中最大的装置,“一面是高山,一面是会址小楼,许多场景切换都由它来完成。”《伟大转折》戏剧组组长杨程文介绍。

    《伟大转折》于去年1月15日首演,改进与创新一直没有停步。演出800余场后,创作团队结合专家与观众的建议对剧目进行优化升级。“在技术上,我们增加了一些道具,让观众可以闻到‘硝烟’的味道。同时为演员增加了追光,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情。”杨程文说。

    除了技术先进,《伟大转折》饱满的剧情也是亮点,观众可以看到革命年代之中鲜活的个人。“角色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有自己的情感和梦想,这很能牵动观众的心。”剧中人物小华佗扮演者之一盛飞说。陈梓婉婷告诉记者,看过《伟大转折》后,她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剧目还原了讲解词中的内容,让我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个小山村的变迁——

    因地制宜促进老区发展

    革命老区如何闯出发展新路?

    临近春节,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土陶匠母先才和工人们正忙着和白泥,为节后制作土陶准备原料。花茂村盛产白泥,此种泥土颗粒小、黏性好、耐高温,是制陶的上好原料。

    母先才一家四代制陶,见证了花茂土陶的发展历程。“上世纪末,我们的陶罐都销往周边县区,但由于运输成本高、破损率高,赚不到什么钱,许多人选择外出务工。”看着有些曾经的同行靠打工富起来,母先才也有过动摇。

    因地制宜谋发展,花茂村寻找着新路。

    2014年,花茂村被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开始整治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要把花茂土陶打造成村子的一张名片,你的传统手艺正好能派上用场。”在村干部的建议和支持下,母先才决定扩建自家的陶艺馆。

    找准游客需求,制作生肖摆件、花瓶……母先才的陶艺馆深受游客欢迎,成了打卡地。随着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花茂村人气高起来,母先才日子也越过越好。

    美好的变化持续发生。村民王治强经营着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招牌菜盬子鸡备受好评。盬子是花茂村特有的陶制烹饪器皿,制作盬子鸡时,会将盬子放进铁锅中,锅里倒水烧开,蒸气在盬子底部和内壁的小孔流转,将鸡肉蒸熟。经过6个小时左右的烹制后,鸡肉鲜嫩、汤醇味美。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北京:东城区建设“红色序章”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
·下一篇:无
·江西广昌激活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扶光仰止实践团:探寻红色文化,重拾红色记忆(组图)
·殚精竭虑十八载 红色文化代代传——《抗美援朝赞皇英雄谱》新书发布暨志愿军英模
·红色文化在清水塘畔绽放更加绚丽光彩
·寻访深圳红色文化遗址 缅怀革命先辈历史功绩——黄黎民一行参观深圳革命烈士陵园
·唐国强为岛城红色文化出谋划策(组图)
·学习梁文锋,以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创新(图)
·李淑华、马永刚:中国《为人民服务》全国巡展团新春走基层为革命老区送去红色文
·特稿:中国《为人民服务》全国巡展团新春走基层为革命老区送去红色文化科技法律
·陈良平:在四川省红色文化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红色资源利用与发展交流会上的发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贵州:赓续红色文化 促进老区发展
用好红色资源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红色旅游+”赋能井冈山融合发展
北京:东城区建设“红色序章”文物保护利用
春节期间的平津战役纪念馆(组图)
从“革命热土”到“幸福沃土”
江西广昌激活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红色文旅魅力绽放
毛泽东主席为何钟情武汉?(组图)
一封抗日战场上的绝笔信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