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建设一个新世界--西柏坡精神》>>正文
第三章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2007-07-04 11:14:32
来源:《建设一个新世界--西柏坡精神》
作者:夏月娥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典范
    西柏坡精神是解放战争这个最成功、最辉煌时期我党我军革命精神的集中表现。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识和宏伟气魄,在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协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组织并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伟大战略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乎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无论是战争的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乙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过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是我党我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典范。
    1.敢于抓住时机进行战略决战
    解放战争一年来,我军成功地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当机立断,以千里挺进大别山、插进敌人心脏的独特方式,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我军夺取胜利的前进基地,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此后,经过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攻坚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走性阶段。这时,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8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在装备上已有很大改善,建立了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坚能力,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通过整党、整军使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进一步提高。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4.5%和35.3%。解放区内基本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则由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小国民党反动派虽然还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由于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处境十分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它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它的5个战略集团处于被分割状态,主要用于守备战略要地和交通线,难以相互配合,且能进行成略机动的兵力为数不多。国民党的统治面临濒于崩溃的局面。但是,国民党的总兵力还超过人民解放军,装备更比人民解放军好,总的态势仍是敌强我弱。在这种情况下,敢不敢抓住时机进行决战、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敌人占领的重要城市、歼灭敌人的强大兵团,成了解放战争战略决策上的重大问题。当时国民党当局又正准备实行战略撤退,如果让其从容实施战略收缩,必将增加我军以后作战的困难,取得胜利将付出更大牺牲和代价。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当机立断,以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惊人胆略,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使三大战役之间和各战役的各个阶段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紧紧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择了决故方向,即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打好辽沈战役,这是因为,辽沈战役既可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我军也最为有利,夺取决战胜利把握较大。因此,中央决定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选在东北战场,使初战胜利能比较稳妥可靠。对此,叶剑英同志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评价说:“这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决战首先从局部的优势开始、进而争取全局上的更大优势。由于迅速而顺利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以使全国战局急转直下,使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从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在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抓住时机,并科学地选择决战方向,才成功地实现了新的转折。
    2.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战和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壮大革命有主力量为原则。解放战争第一年我们基本采取的仍是运动战、游击战的作战方法。1947年7月,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外线作战,三支大军挺进中原,将敌人的战略后方变成大量歼敌的主要战场,形成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性的转折。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力量从局部被削弱到总体被削弱,在战略上陷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军则愈战愈强,数量成倍增长,装备改善,野战攻坚能力提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我们还从未打过大歼灭战和阵地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兵团还没有遭到致命的歼灭。国民党还有5个集团军,分别在5个战场上。只有将这5个集团军歼灭,才能决定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以必须通过决战,才能决定胜负。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左右,歼敌750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每年要歼敌100个旅左右。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敌人的强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夺取全国的胜利。中共中央召开九月会议的时候,国民党的5大集团已完全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中。在东北战场,有卫立煌集团,共“50多万人;华北战场,有傅作义集团,约60万人;华东战场,有刘峙集团,50多万人;中原战场,有白崇槽集团,75万人;西北战场,有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对于这5大集团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决战。要进行战略决战,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两条:一是要形成优势兵力,包围歼灭敌人;二是抓住敌人士气最低落、矛盾最多的时机。这两个条件当时都已具备了。战略决战,首先是在我军力量超过敌军的东北战场。毛泽东同志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要求东北野战军“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辽沈战役采取先打锦州、关门打狗、就地歼敌的方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辽沈战役的胜利对整个解放战争具有重大意义。它规模之大,、战役时间之长、歼敌之多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史上是空前的。经过这次战役,我军已有了攻占大城市、打阵地战、歼灭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战场发动大规模的攻城战役。敢于打大的歼灭战,至淮海战役达到最高潮。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上少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进行的大歼灭战,又是歼敌数量最多的一个战役。人民解放军既与敌人斗力,又与敌人斗智,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的办法,歼敌55.5万人,使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被消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平津战役采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不使敌军南逃或西窜,就地歼敌52万人,解放了华北全境。三大战役是我党我军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并取得辉煌胜利的成功范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战员敢打敢拼,不怕牺牲,以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同敌作战。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给前线以巨大支援,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的民工就达543万人,物资供应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敢于连续作战,不怕牺牲
    毛泽东同志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第6条就是“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连接打几杖)的作风。” 一军事原则在战略大决战中得到了具体的贯彻和体现。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等同志运筹帷幄,精心部署,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有机配合,相继展开。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短短4个月零19天当中,就连续进行了规模空前的三大战役,我军以242万人的伤亡代价,取得了歼敌154万多人的辉煌战果,没有连续作战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一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在战略决战的每个战役,每个阶段,都处处体现了我党我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到处涌现出了无数个排除万难、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惊人壮举。在辽沈战役开始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东北野战军要作好政治动员和粮食准备,树立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不要将南进作他的困难条件说得大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同时,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东北打,华北牵”,毛泽东同志命令组成华北第三兵团,由杨成武任司令员,在短短20天内完成一切准备,进军绥远,把傅作义部队主力拖到平绥线,配合东北作战。毛泽东问杨成武有什么困难?杨成武回答说:“没有困难,保证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    其实,绥远是傅作义的老窝,他搞坚壁清野,最大的困难是搞粮食。毛泽东要求他们要有充分的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站住脚、要“准备饿三天肚子,吃两天草,”刘少奇同志说要“准备饿四天肚子,吃三天草。”要实现牵制敌军的任务,没有战胜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杨成武兵团指战员正是发扬了这种精神,成功地配合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在辽沈战役期间,我军10月15日攻克锦州、19日长春和平解放后,获悉廖耀湘兵团已由沈阳出动,便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方针,于辽西歼灭之。东北野战军未及休整,连续作战,顽强战斗,至28日全歼廖耀湘兵团,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淮海战役也是如此。最早提出发起淮海战役建议的粟裕,正当我军攻击济南时,即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在济南战役之后“即进行淮海战役”,如果“全军即进人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一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的精神压力”。刘伯承、陈毅、李达也致电中央军委:“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毛泽东同志在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中提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正是由于不失时机地连续作战,我军才能和敌人决战淮海,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得到解放。特别是在12月16 日 后的20天中,战场上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粮弹两缺,饥寒交迫,士兵饿死冻死的很多。而我人民解放军由于有后方的几百万民工源源不断地运来粮食弹药等物资,不仅不怕困难和牺牲,而且士气非常高涨,我军适时发起了总攻,取得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打平津战役也不例外。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我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即克服了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尚未解决等重要困难,从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挥师入关,以神速动作完成了对平、津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在三大战役中,我军还涌现出许许多多为了人民利益献身牺牲的英雄志士。他们一往元前,顽强斗争,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换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三、敢于胜利就是敢于向人民负责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同志和师哲散步时说:“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胜利,敢不敢胜利。”当时我党已适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且认定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所以对能不能胜利在党内已没有异议。但是,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提出敢不敢胜利?当时师哲感到不解,毛泽东同志解释说·:“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我们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共产党敢不敢负起责任来?革命党就是要引导人民前进,争取全国的胜利。”从这段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敢不敢斗争、敢不敢胜利实质上就是敢不敢向人民负责的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向人民负责的。革命胜利后,我们能够领导人民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1.我们要建立人民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人民谋利益。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里,革命取得胜利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的政权性质、组成形式、基本纲领是什么样的,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必须回答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39年冬至1940年春,为了迎击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批驳“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动论调,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什么等问题,作了系统的回答,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观点和立场。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提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政治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还说:“国体一一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一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又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时候,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这是又一篇系统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纲领、路线和策略的重要著作。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指出在好坏两个前途中,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实现好的前途,即“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新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应该是“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到1947年10月,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我党我军的八项基本政策,其中第一项是提出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政治纲领。还提出“废除蒋介石统治的独裁制度,实行人民民主制度”。    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会议,主要是根据解放战争转入总反攻的新形势,规定党的战略方针和任务。根据徐向前同志的回忆,这次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打倒国民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毛主席说,我们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政权,不仅仅是工农,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包括民主党派,包括从蒋介石那里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政权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大会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构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的政权根本不同。”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明确提出:“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撤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2月1日同苏共代表米高扬会谈时,又谈了关于建立新政权的问题。他说:这个新政权的性质简括他讲,就是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它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不过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称人民民主专政更合适,更为合憎合理。同时还谈了胜利后的迫切任务是解决人民的衣食住问题和安排生产建设问题。同年3月份,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重要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响亮地提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到了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光辉文献。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全面地论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提出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等重要理论,为我们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2.我们能够治理好国家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家王朝摇摇欲坠,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使命。我们工作的重心马上就要占乡村转向城市,共产党就要成为执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就要转向社会主义革命了。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百孔千疮、支离破碎的烂摊子。帝国主义和西方敌对势力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对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充满着刻骨的仇恨。兵败江南的蒋介石也妄图伺机反扑,卷上重来。他们甚至还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共产党能打得天下,但治理不了这个国家。
    对于这个重大的历史问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以他敏锐的预见力坚定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能够打天下,而且能够治理天下。”几年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又满怀信心他说:“我们共产党人进北京是要继续于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首先,我们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党已经走过了28年,是一个成熟的党。这个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科学道路。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个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三大法宝,核心是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确认的伟大真理。搞革命是如此,搞建设也是如此。有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治理好国家的根本保证。
    其次,我们有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人民解放军既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这样,干部就够用了,广大地区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这支队伍成份好,觉悟高,斗志坚强,士气旺盛,经过培训教育,是会适应城市工作和建设工作
的。
    第三,我们有一整套深受人民群众拥戴的政策。我们的口号、政策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全国工农群众和先进知识阶层是同我们站在一起的。建设一个新中国是人心所向,民心所归。而这一条正是我们能够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所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智慧的源泉。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不是发出几个号召就能解决的,必须要有正确的政策。在这方面,我们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民族工商业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接管城市政策等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更加符合实际,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治理好国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3.我们能够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是生产建设。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必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
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的报告,规划了建设富强、民主共和国的宏伟蓝图,这一蓝图构成了后来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事实上,当时我们党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建设工作,党的经济政策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并且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井井有条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抗战以来连续12年使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胜利,使国内外那些怀疑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的人们也不能不表示敬佩,叹为“奇迹”。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无敌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随后,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题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要用三年的时间,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些都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四、“两个敢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作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本色。过去,我党我军发扬这种精神,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今,我们要取得改革和建设的新胜利,还需要保持这种本色。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才使得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这个革命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从性质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一一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由于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
    思想武器,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之外无自己的任何私利,永远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为了人民的利益它敢于作任何的牺牲。从使命上来说,共产党奋斗的目标是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要实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探索,勇于斗争,勇于实践,始终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战胜困难,迈出新步伐。由此可见,党的性质和使命决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过去,我们正是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英勇斗争,顽强奋斗,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椎向前进,仍然需要发扬“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打好改革的“攻坚战”,搬掉现代化过程中的“拦路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求得新突破。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可以说已经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然而。这仅仅是“开篇破题”,瞻望前景,任重道远。我们会不断地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不能停滞在某个阶段上。原有的情况和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情况、新问题产生,这是层出不穷的,因此我们要始终解放思想,始终开拓进取。党的十五大规划了迈向新世纪的蓝图,提出了宏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也有一个和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问题。总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只有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断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才能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正如十五大报告所讲的,只有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二章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下一篇:张震题词
·第八章 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
·第七章 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
·第六章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五章 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
·第四章 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
·第二章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章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序 言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黄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深切缅怀
特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深切缅怀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王小霞: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特稿: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特稿: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周秉宜: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特稿: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一幕悲壮,一个故事(图)
不忘历史教训,铭记烈士功勋——茅山老区革命英烈事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