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近年来国家对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大力号召,7月1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创业管委会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长沙,开展了以“寻迹湘江,弘志传薪”的为期三天的红色文化传承活动。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前往了长沙党史馆。在此处,实践团队先后观摩毛主席艺术字体,跟随讲解员梳理党史脉络,参观毛主席故居。并于7月4日晚顺利返回学校,圆满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晨光初透,湖南党史馆毛泽东诗词碑廊前,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凝神驻足。镶嵌于湘白玉碑的鎏金刻字流转微光,“恰同学少年”的笔锋如见当年书就时的意气风发。成员沿青石小径徐行,指尖抚过"问苍茫大地"的斑驳刻痕——这道深约0.3毫米的凹槽,历经三十二载风霜仍清晰可辨。碑廊曲折延伸如龙游弋,全长198米的廊壁上,92首诗词随89块碑石次第铺展,白底金字的视觉张力与青年身影交叠成时空对话。

实践团队与毛主席丰碑合影 图为韩志恒提供
步入主展厅,1920年文化书社账本陈列于玻璃展柜,泛黄纸页上工整的收支记录清晰可见。“这些墨迹是燎原星火的起点”,志愿者简单提示后,团队自发记录账本中《新青年》的订购频次,感受百年前革命者的务实作风。

团队成员研读文化书纪念本文物 图为韩志恒提供
“长岛人歌动地诗”展区运用声光技术重构历史现场。当投影再现工人运动场景时,枪械模型上的锈迹与影像中的口号声交叠,团队在多媒体沙盘前标注关键事件坐标。志愿者指向湘江评论展柜:“创刊号从组稿到付印仅用三天”,成员们俯身观察报头墨迹的洇染层次,从急促的印刷节奏中感知救亡图存的紧迫。
清水塘毛泽东故居堂屋内,木桌长凳静默如初。团队测量堂屋仅15平方米的空间,却承载着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会议。“这里每寸木板都听过真理的辩论”,志愿者轻叩桌沿。成员们凝视桌上盏油灯,灯座磨损的弧度印证了史料中"彻夜疾书"的记载,狭小空间里澎湃的革命激情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卧房衣柜旁挂着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合影,相框玻璃的裂痕如岁月掌纹。志愿者点出相片摄于1923年赴沪前夕:“这抹笑意藏着临别的不舍,更含着赴难的决绝”。成员们记录到衣柜背板厚达5厘米的特殊结构——掩护文件转移的暗格设计,刚毅与温存在此交织成革命者的精神图谱。

实践团队聆听讲解员介绍毛主席故居 图为韩志恒提供
此刻党史馆前,鲜红旗帜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金色标语在夏风中交响。青年臂章上的故居微雕折射阳光,恰与堂屋油灯的旧时光芒隔空交汇——当百年前求索的星火与新时代的追光在此重叠,复兴之路便有了最温暖的航标。
这趟穿越时空的对话昭示:真正的传承不在仪器测量的毫厘之间,而在心跳与历史共鸣的每一个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