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与抗战胜利80周年,正值三八妇女节之际,让我们重温军事历史中的军马女将-邵清廉。她在抗日战争中,携幼子从家乡沈阳闯过多个敌占区封锁线千里徒步三个月到达延安,参加了八路军,传授训育军马知识;在解放战争中,她在零下近40度的废墟上白手起家创建军马场,是军马基地与事业奠基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她在中央军委马政局配合组织协调两万五千匹军马分期分批输送到战场前线。军马是炮兵之足,军马在战争中为我军后勤保障作出贡献。邵清廉史称“军马女将”在战火纷飞的军旅生涯中,具有坚贞不渝的爱国信念,也有从一而终的爱情理念,展现了传统女性的柔美与巾帼英雄的刚强,她在战争中生儿育女,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她在和平年代度过了清贫、清廉、清醒拮据生活,却从不索取,改革开放后,她培养自己五个孩子一起上了大学,她晚年九十岁上了老年大学,是中华时代妇女典型的代表、杰出的巾帼英雄。她卓越的事迹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妇女的典范。

邵清廉生于辽宁沈阳新民的书香门第家庭,自幼读道德经,性格直爽、开明豁达,大家闺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932年,在父亲的包办下,邵清廉与郑新潮结婚,共同在沈阳师范读书,接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一,抗战初期,千里徒步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
日军的铁蹄踏入家乡,邵清廉与郑新潮随东北难民流亡学生来到北平辅仁学校读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郑新潮与怀着身孕的邵清廉在北平永定门火车站分别,邵清廉支持丈夫南下参军抗战,自己怀孕返回姥家待产,她这种坚定抗战的大义凛然爱国精神和舍爱救国的做法,是抗战爱情的典型。
此后,丈夫郑新潮考入黄埔军校炮兵科,毕业后奔赴延安,1939年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等首长接见与座谈,郑新潮根据中央首长指令投身创建八路军延安炮兵建设,首先开始着手创建延安炮兵学校。1941年,抗战进入紧迫时期,延安党组织为了安定八路军炮兵技术专家郑新潮的教学工作,派人通知邵清廉也到延安来与丈夫共同并肩抗战。
邵清廉带着四岁的幼子郑云燕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在战乱中要闯过东北军、日军、伪军、晋军、国军、伪军、共军等7个军事管理封锁区,她娘俩一路讨要,风餐露宿,从烈日炎炎到冰雪交夹,千里徒步,一路艰难困苦,最终历时三个月才终于抵达延安,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后,邵清廉成为一名八路军女战士,组织让她助理李贞的生活工作,并在宝塔下聆听李贞讲党课。1943年前后,邵清廉进入延安八路军女子学校学习,之后投身创建延安炮兵学校的筹建工作,邵清廉负责延安炮兵学校的训练部军马调训工作。
邵清廉出生于养马基地的沈阳郊县。家乡自古以来“家家都养马,人人都会骑马”。由于邵清廉具备调训战马和训练军马的素质优势。八路军延安抗大和军事院校及各部队,都邀请邵清廉讲授军马驯养知识,通过她的培训授课使上千名八路军官兵掌握了军马训骑驮要领,据延安鲁艺学院严吕等八路军女干部说:邵清廉是八路军延安炮兵学校里唯一从事军马工作的女教员。邵清廉讲授的军马课,一时成为八路军中广泛官兵最受欢迎的课。
在抗日战争中军马是主要运输工具,军马是炮兵之足,随着八路军军马事业的发展壮大,军马为八路军炮兵团和“百团大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间,中国福利基金救济会,时称的“宋庆龄妇女儿童基金救济会代表团”到延安考察慰问,送来物资和图书、医药,在中央首长陪同下,视察了延安女子学校和保育院宝塔小学,当她们得知邵清廉与儿子郑云燕千里徒步到延安的壮举,赞扬她母子俩不仅是中国妇女儿童抗战学习的榜样,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华民族抗战妇女儿童的典范。称邵清廉是巾帼英雄、军马女将,用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去实现爱国的梦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妇女抗战的必胜决心和信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妇女儿童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史册上。


二,解放战争,奔赴东北战场,创建军马基地
1945年日军投降后,邵清廉全家随延安炮校大部队行军奔赴东北战场。她回顾当年携幼子从沈阳千里徒步到延安,现又携子千里徒步行军到沈阳。实现了抗战胜利的满腔喜悦的情怀和夙愿。
因邵清廉生于封建社会,妇女半裹小脚是那个时代妇女的烙印,她用半裹的小脚徒步往返几千里,她从一个家庭妇女变成一位八路军女干部,又从抗日战争走入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从八路军服装换成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志愿军服装、可以说邵清廉是中国抗战史、解放战争史、抗美援朝战争史全国妇女与女军人的代表典型。
邵清廉和郑新潮奔赴东北战场的行军途中,至热冀辽受到敌军阻击,驻扎在张家口的宣化,其间郑新潮为行军部队和当地部队讲授炮兵技术课程,邵清廉教授训骑军马课程,他们拿门板当黑板,拿石板当学习桌板,还搭建与延安炮校相同的学校大门,在上面写着“宣化炮兵学校”(后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炮校),在创建和筹备宣化炮兵学校期间,他们培训了几期学员,此时,他们又接到朱瑞在沈阳发来的急电令,让邵清廉与郑新潮速到沈阳创建炮兵学校,在筹建沈阳炮校期间,邵清廉向朱瑞请假,阐述自己从沈阳千里徒步奔赴延安。因战争期间离开家乡多年,现迫切想回家看看父老乡亲,但朱瑞严厉向她说:由于创建沈阳炮校就咱们这几个人,加上战争局势紧迫,拒绝了她回家探亲的请求,朱瑞还讲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能入”的典故。邵清廉理解后哭着敬礼说:自己不应从家庭妇女的浓厚情感去恋家,现必须以一个八路军女干部的姿态,要用理智的军人集体观念去克制自己的情感,要割舍私情服从军令。这就是中国女兵最刚毅的优秀品质!邵清廉经过了战争的考验,跨过战争的峥嵘岁月,不仅有最温柔的一面、也有中国著名女兵最刚毅的一面,这也是当代女兵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由于国军占领沈阳,朱瑞带领延安炮校和沈阳炮校的几名炮兵技术专家和教员,到达哈尔滨郊区。林彪、罗荣桓、朱瑞、吕正操、贾陶等召集会议,根据军委1946年11月电令和战争局势发展的需要,立即派炮兵专家郑新潮和军马教员邵清廉去创建东北民主联军军马场和军马基地。邵清廉夫妇在会上提议,在多个军马场选址方案中,建议落脚牡丹江畔,几位首长在地图前同意邵清廉和郑新潮提出的选址,并当场确定牡丹江军马场的定名定位,朱瑞代表炮司和炮校向邵清廉和郑新潮下达命令:由于战势紧迫,特派郑新潮和邵清廉夫妇两人立即奔赴牡丹江创建军马场。郑新潮提出要人财物,朱瑞当场回复:你要人,没有,在东野炮兵司令部里我是“老将”你就是“老仕”,现在咱们的官兵都上前线了,不得不只有派你和你妻子邵清廉两个人去创建军马场了;你要物,这里没有,你只能到当地去寻找;你要财,你到财务是去领,朱瑞还说:你们未来将遇到的困难还很多,要发扬延安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当时郑新潮和邵清廉到财务只领到9.9元的建场开办费和两匹马,从1946年底,邵清廉带着孩子,一家四口人冒着大雪纷飞在寒风刺骨近零下40度乘着马车来到牡丹江,在冰封雪地的废墟上开始创建全军首个军马场,创建初始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经历了土匪袭扰、战俘暴动等坎坷的艰难困苦历程。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军马场和军马基地建成后,养种马两千五百多匹,为东北民主联军辽沈战役输送军马三万六千余匹,军马与炮兵协同作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争活力与优势,构成“以少胜多”的军事典范,军马为辽沈战役发挥了的巨大优势作用,受到毛主席、朱德与周总理的表彰。1950年,军委炮兵司令部陈锡联司令员、苏进副司令员等同志听了马政局郑新潮局长和邵清廉汇报后,连连称赞。军马与炮兵有机结合取得了经验,为未来(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借鉴实战经验。

三,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邵清廉和郑新潮先后调到北京,先在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轰炸我方铁路、公路、桥梁、仓库,切断了志愿军供给线,后方大量物资只有通过不可替代的军马驮运优势,才能跨越崎岖的山林河流送往前线,由于炮司马政局收集大量军马的权利范围受到局限,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派郑新潮和邵清廉去创建中央军委马政局,1951年初,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马政局(简称中央军委马政局)正式成立,郑新潮代任局长,邵清廉调入工作,负责军事机要管理工作。

(图邵清廉和郑新潮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马政局)
中央军委马政局立即召开全国全军收集军马动员大会,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邵清廉与儿子郑云燕也投入收集和向朝鲜战场前线输送两万五千匹军马的行列,分期分批提供的大量军马为抗美援朝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就在抗美援朝将结束时,总后勤部才成立军马局,与炮司马政局及各大军区军马场均隶属中央军委马政局统辖统管,统一听从中央军委马政局指挥调动。郑新潮和邵清廉参加了军马研究会,会上讨论了:军马是指:在战争期间,供给战争“骑乘驮”的服役军马,也是中央军委马政局在军事活动中列入编制的在册军马。
军马场是指:在战争期间,为战争提供服役军马的场所,是指列入中央军委马政局在册在编的军马军事场地。而在和平年代的马匹,称之为牧马、农马、民马,散养马,不属于战争期间的马场,与军事无关,称之为:农场、牧场、马场。1956年军委总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局和下属军马场移交国家农垦部。统称:马场。
邵清廉和郑新潮,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投身创建八路军延安炮校、东北自治军宣化炮校、东北民主联军沈阳炮校、四野朱瑞炮校等五个炮校,史称:郑新潮是“炮校之父”。军马是炮兵之足,也是战争中运输主动力,邵清廉和郑新潮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创建并提供了以军马为动力基础,发挥了军马在战争中的活力优势,尤其创建牡丹江军马场后。她是解放军军马场、军马基地和事业创始人和奠基人,史称:邵清廉是“军马女将”。


(在军委炮司马政局、中央军委马政局工作期间)
四,捐选军马,邵清廉曾陪同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载涛(原清帝皇叔)前往沈阳,向新民县捐赠一批优质种马。解放初期,(1950-1955年期间),邵清廉在中央军委马政局工作每年为国庆天安门阅兵式收集选送优质军马,参加国庆阅兵仪式。

五,和平年代。1959年1月,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中央军委马政局与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一并被撤消。在撤消前的中央军委马政局裁员中,邵清廉原本是干部(应按照干部转业)但她却按战士复员到了地方。她后半生没有收入,却不向国家伸手讲困难,一直住在石家庄儿子家。2003年90岁的邵清廉报名上了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中国老年报》刊登了《九旬老太上大学》的文章,耄耋之年的邵清廉虽然生活拮据,但她依然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邵清廉老人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是中国合格的女军人,她的军旅生涯,在战争中哺育儿女,又在恢复高考后培养五个儿女一齐考上大学,毕业后都成为教授。当时的新闻媒体报导《搏击逆浪的五兄妹》。她具有中国妇女温柔的爱,更有中国女兵的刚毅。2004年8月,邵清廉老人因病去世,享年92岁。
这位不为人知的母亲-邵清廉正像她的名字,一生清贫、清醒、清廉,她从不索取,廉洁走过了人生的路。她虽默默无闻,但军马女将的名字永远刻在人们心中的历史丰碑上。让军马女将最温柔和刚毅的时代女兵拥抱后人。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让“炮兵之足”矫健有力的功臣——我国军马事业的奠基人郑新潮 2.全国党建基层网,抗美援朝的两万五千匹军马。 3.中国政协,讲述中国。 4.百度百科:邵清廉、军委马政局、军马人物史话、牡丹江军马场、延安炮兵学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