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中红网-孙林凤:枣乡英雄传(组图)
作者:孙林凤
浏览次数:
2025-03-10 12:06:3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作者简介:

    孙林凤,女,山东省乐陵人,税务局退休,乐陵市秋实文学协会理事,乐陵市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诗词 协会会员,德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

    老兵寄语

    2025年6月9日,援越抗美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喜庆日子即将到来之际,山东省作协成员孙林凤老师对我进行了采访,经过我的回忆和口述,他认真进行了编辑,用心、用笔、用真情、用挚爱,真实、全面、生动、形象,写出了一个老兵的红色故事。我非常满意、我非常高兴、我非常自豪、我非常骄傲、衷心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借花献佛,这篇文章就是我向援越抗美60周年纪念活动赠送的一份厚礼;也是向党、向人民、向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交上的一份优秀答卷。美好人生,未来可期,战友齐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参战老兵

    德州五老模范  李延龙

    铁血丹心,英雄本色——记老兵李延龙的红色人生

    退休20多年,应该说不再年轻,但他仍积极活跃在许多场所,企业、学校、广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地,经常有他的身影,关爱民众,关心下一代,进行红色教育,退而不休,老而不闲。提到他的名字,在我们乐陵市、德州市,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老兵李延龙。

    李延龙,生于1943年2月,今年83岁,党龄59年,从军16年,曾两次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多次立功,一次负伤,火线入党,战场提干。并主动放弃评残机会。

    李延龙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赢得多方面赞许,曾获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二次参战铸军魂,退而不休扬正气》、《用红色文化,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七旬老兵的情怀和传承》、《昨日拿枪打天下,今日挥笔育新人》、《编写红色革命故事,加入五老队伍,发挥晚年余热,传递红色精神》、《乐陵市民李延龙一封信,城区拥堵路变身顺心路》、《退而不休添薪火,初心如炬显担当》、《发挥老党员余热,传承红色基因》、《枣乡人、枣乡事,退而不休的老兵》、《我的退休生活:爱讲故事的李爷爷》、《让红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底色》、《做传承红色历史的火炬手》。

    退休不褪色,心向太阳红。近些年来,李延龙同志勇于付出,先后荣获“乐陵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德州市首届最美老干部服务志愿者”、“德州市优秀五老志愿者”、 “德州市十佳五老志愿者”、“德州市第一届、第二届五老模范”等称号。2019年7月1日和抗日英雄李安甫到北京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接受全国第一场录制。2021年被德州 市人民政府聘请为常务会议列席市民代表,被推荐为全国建党100周年七一勋章评选活动。在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是,曾经两次收到国家信访总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的回信,2018年2月11日,回复是:你77岁,用红色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充分说明你对党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2024年9月3日6:39第2次回复是:你曾经两次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作出了突出贡献,你现在已经82岁高龄,仍然坚持向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奉献书写对党的忠诚。习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是我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备受鼓舞,催人奋进,付出成为习惯,获奖成为自然。

    心怀祖国,勇敢担当。李延龙同志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童年饱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摧残。长大保家卫国是他的心愿。1963年高中毕业时,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积极要求当兵。1963年8月,在广州军区空军高炮部队服役,各方面表现优异,他被分配到全师唯一的四型炮瞄雷达站,担任雷达主要操纵手。服役十六年,曾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兼指导员、支部书记,期间曾两次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6年2月份,在出国参战和留守之间他选择了写血书要求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别人是8个月,我是两个8个月,下决心了,向死而生。1966年10月份,轮战完成任务后,在回国和继续留在异国参战之间他选择了二次执行援越抗美任务。他所在部队共参战78次,击落敌机108架,击伤敌机173架,活捉飞行员4名,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1966年2月16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学习雷锋标兵。

    1978年,37岁的李延龙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当时被分配到商业局,但他积极响应号召,他主动要求下乡镇,到最穷最落后的乡镇铁营。在铁营一干就是八年,任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副乡长。1985年春季在抢修跃丰河的工作中,他负责的铁营管区获得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工作积极,多次评为先进武装部长和先进工作者,为铁营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7年秋季,他负责收棉花工作,敢担当有作为,获得德州全区收购棉花超万担先进乡镇。

    1989年调到乐陵市计生局,主要负责信访工作。上任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底子清、政策明、打头阵、无私情。”由于工作认真,多次被评为系统内先进个人和德州市信访先进单位。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2004年李延龙退休后,他没过安逸生活,而是将工作重点转移,除积极参加老干部局和关工委组织的一切活动外,以笔为友,当上了“专业”作家。在各种报刊上登载文章200多篇,整理成册多本书籍,共计80多万字。《永远的常大娘》、《宋哲元将军传》、《枣乡英雄传》、《军旅记忆》、《我参加援越抗美的点滴回忆》、《抗日英雄刘焕卿》等,记录英雄人物,弘扬革命精神,向社会传递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关心下一代,注重红色教育。30年来,李延龙把关心下一代当作工作重点,做到“两个坚持”、“三个创新”、“五个品牌”,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坚持挖掘历史文化,编写革命故事,坚持深入学校做红色宣讲。思路创新,方法创新,站位创新。深入学校做红色教育200余场次。从刚开始组织安排,到目前发展到主动出征;从单一参加关工委活动到多部门联动作战,提升到全方位为社会服务。他多次向贫困地区、贫困学生赠书、捐款。

    关爱幼儿,免费看病。1967年,李延龙完成援越抗美轮战任务回国后,领导安排他执行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到广西劳动农场看管当时被关在牛栏里的当权派,广州空军医院的院长景坡同志,意外收获是,景坡同志把终身积累的民间秘方,全部告诉了李延龙。秘方对小儿腹泻,小儿疱疹,中耳炎有特效。李延龙学会这一技之长,为儿童免费看病多达3000人次,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临危不乱,挺身而出。2019年5月的一天,乐陵市第三实验小学上午放学的时候,一个卖饭的中年妇女,慌不择路,开着电动三轮朝着正在放学的学生队伍冲过来,危险!千钧一发之际,李延龙挺身而出,紧急拦车,制止了一场伤亡学生的悲剧发生,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在场的家长纷纷对李延龙竖起大拇指。

    一封书信疏导交通,一颗红心保障安全。李延龙发现乐陵市阜盛小学位于市富民路和阜盛路交叉口路东,路西则是驻着30多个机关单位的市第二服务中心,每天这里都是车水马龙,但多年来这个交叉口却没有任何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警指挥,这里经常出现交通事故。这让李延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前想后,李延龙试着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李延龙提出了自己征集来的整改建议。就在李延龙的信送到市里的第二天,此处就安排了交警指挥,一个月后安装红绿灯。从那天起,这个路口再也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李延龙的这一封信写出的不仅是市民群众对交通安全的呼声,更是他在关工委工作新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是他发扬十佳五老志愿者的责任践行。

    李延龙的事迹不翼而飞,他受到各级关注,山东省关工委主办的《关爱》杂志第十期将李延龙同志设计为封面人物。

    2017年10月获得德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佳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其事迹被德州市民政局和广电局制成六集专题片,在《新德州》栏目中播出。

    人老心红,热衷公益。李延龙老人,热衷公益事业。疫情期间,主动在小区值班执勤。由于在三年多防疫期间表现突出,乐陵市卫健局授予:最美逆行者光荣称号。学生暑假期间,李延龙同志配合市关工委到新华书店给学生讲解假期安全和防溺亡的主题课,为孩子们安全度假起到了积极作用。清明节和小朋友们一起缅怀先烈,进行学习先烈的红色教育。

    树立好家风,培养好后代。李延龙严格要求自己,并制定了良好的家风与家训:一、勤俭持家,正常作息;二、讲究卫生,合理饮食;三、改掉恶习,提升品位;四、和睦相处,互相体贴,五、充满阳光,乐观向上,六、同心同向同行,共同开创家庭美好的未来。

    有追求就有劲头。李延龙同志人老心不老,干事热情高。他说,因为我是一个老共产党员,我是一名革命军人!

    李延龙发誓:我要在有生之年,把我的所学,革命宝贵经历和一切财富。用清仓式的方法一点不剩的全部传递给青少年和奉献给社会。我要做革命火炬的优秀传递人,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好思想、好作风和高贵的品质,用手、用口、用笔、用力、用钱,不惜一切代价,最圆满的、最出色的传递给青少年一代。

    我是老兵
    退伍依然还是兵,
    梦里经常回军营。
    边防若有豺狼犯,
    手握钢枪再出征。

    口述审核:李延龙
    作者:孙林凤

    拜访百岁老兵——写在老英雄李安甫100周岁诞辰

    我是作协会员,书写好人好事是我的义务,宣传优良传统是我的责任,响应作协号召我应尽的职责。当我看到“齐鲁悦龄杯”老年散文大赛通知的时候,一种责任感悠然而生,一个念头瞬间出现在脑海,一位大英雄年事已高,我想去拜访他,将他的事迹续写、宣传,让后人去学习。

    他是谁?他就是“身高一米二的大英雄”,他是“武工队里的小小神枪手”,一级全国人民英雄,华东二级作战英雄,朱德司令功勋章获得者,他就是2019年8月1日在天安门亲吻国旗的老兵——李安甫。

    李安甫,是我们乐陵人,生于1925年,再有两月就一百周岁。

    我和李安甫老人没有直接关系,我联系了老人的老战友今年83岁的李延龙老师,麻烦他做“中介”。按约定,上午9点我接上李延龙老师,随后去李安甫老人住处。老人现在住在小儿子家。大概9点10分到达,开门的是一个大个子,这是老人的小儿子。在儿子高大的身躯下,老人似乎更显矮小。老人看我们来了,立刻“命令”他儿子给我们沏茶倒水,将电视关掉,别影响“正事”。在那全神贯注的态度中,在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中,一位高大的英雄形象立刻闪现在我眼前。我十分感动,老人是赫赫有名的大英雄,经风雨、见世面,对我这个小人物不光是看得起,而且还挺“重视”,老人平易近人。

    交流中我了解到,老人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老人的父辈兄弟三人,大伯李平林跟随冯玉祥,父亲李锦林跟随吉鸿昌,他的姑夫是宋哲元。

    这次拜访才知道,李安甫有多个名字,真名叫李正西,曾用名李正如,安甫是他的字;老人这一辈叔伯弟兄8人,他排行第六,人称“小六”;姥姥家叫他“调皮六”;跟随肖华将军后,肖华叫他“小野马”;为抗战曾化名王化明。

    李安甫老人讲,在幼儿园的时候,小孩们都不和他玩,他闷闷不乐,回到家不吃饭,不睡觉。母亲摸摸他的头:“小六不发烧,这是怎么了?”李安甫问母亲:“俺爹当土匪干吗?小孩们都不和我玩。”父亲听到了,说:“我哪里当土匪?是国民党污蔑共产党,称共产党为‘赤匪’”。李安甫问父亲:“你当共产党干啥呢?”父亲对他说:“你看到街上哪些要饭的来吗?全国多数是这样穷人,共产党就是为这穷人服务的。”“我当共产党,行不?”李安甫问父亲。父亲说:“你现在还小,你长到十八岁。”“我脑袋瓜记住了……”李安甫老人述说没完,我问:“李老,您当时多大呀?”“四岁啊。”“四岁?这么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了。”我惊讶。“是啊。”老人很干脆的说。

    为了长大杀鬼子,自己练拳,向父亲学射击,打麻雀,打飞禽,苦练本领。胳膊肿了、痛了从不叫苦。最后达到短枪射击弹无虚发的水平。

    老人说,他的爷爷注重孩子教育,当年请私塾先生(‌宋哲元的父亲宋湘及)教李安甫的三个哥哥读书,李安甫四岁,不在所教范围。但教哥哥们的内容,他在一旁玩着也学会了。先生和爷爷都不信,就让他背背试试,一背,爷爷和先生都十分惊喜,先生说这个孩子我愿意白教,不收学费。李安甫老人在和我们学说时,便顺口背起了《百家姓》和《三字经》,那股顺畅劲,看得出那绝对是“童子功”。

    因李安甫身材矮小,家里人觉得他不合适干力气活,长大当个老师还是可以的,于是让他读了师范班。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进入中国,硝烟四起,课上不成了,12岁师范二年级就失学了。

    失学后,李安甫住在姥姥家。心中始终有个念头,一直想当兵。

    1938年的一天,舅舅去赶集卖枣,和李安甫说,你一个师范生,我去卖枣,你跟我赶集算算帐吧。和舅舅赶集回来的路上,在北关大地主王世农门口(后来乐陵老一中附近),突然碰到符竹庭,此时是肖华率领的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纵队的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对李安甫说:“六弟,你来当兵吧,你够条件,你是老兵的儿子,弹无虚发,又是师范生,你会拉会唱。外面向你这样的多拉几个来。”李安甫高兴坏了,立马回去和表弟王连池说了,两人便当晚去肖华部队当兵报名。他俩相差五天,在姥姥家时他俩睡在一起。当兵的事不敢和大人说,怕大人知道了不让去,晚上就在被窝里分别放了扫帚和叉子假装他们在睡觉。当兵报名,李安甫因个子小,差点被人撵回来,还是肖华看他字漂亮,又会吹号,将他留下,职务是号兵兼文化教员。这年李安甫才13岁。

    号兵是没有抢的。李安甫利用自己身体矮小、不被人重视的特点,有时充当学生等,智勇双全,打死多名日本鬼子,缴获了好几只枪。

    老人的右眼失明,左耳失聪,都是在战斗中受伤所致。试想,当年老人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呢?为了不让旧伤重染,更担心百岁老人今天说话的劳累,我没敢多问,还是默默记在心里吧。我的眼睛潮湿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一刻我体会的真真切切,面前这位瘦小的老人,其形象在我脑海里又高大起来。

    一个人真正的高大,不在形象,重在智慧。李安甫老人的妻子就有这样的慧眼。李安甫的妻子叫卞秀芝,她和李安甫是同学,她的父亲卞兆瑞就是她和李安甫共同的师范班的老师。

    抗战期间,卞秀兰与李安甫在战火中共同战斗,工作需要,假扮夫妻。志同道合,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展现了深厚的感情和纯真的爱情。当‌爱情有了结晶那是怎样的喜悦,可孩子尚未足月又丢了,父母又该是何等的痛苦呢?战争年代,卞秀兰怀孕七个月时,依旧坚持参与抗战,因意外摔了一跤,孩子流产了。夫妻俩非常心痛,越是心痛,越仇恨敌人。夫妻二人将这份心痛化作打击敌人的动力。后来,夫妻二人养育了5个孩子,个个人高马大,精明能干,巧妙的遗传了他们具有的优点。

    我担心老人讲话时间长了会累着,其间几次让他喝点水休息休息,老人声如洪钟:“我不喝水,我一点不累,你放心好了。”

    老人说得意犹未尽,我听得津津有味。问及老人现在的生活,儿子说一日三餐,很有规律。老人说:“孩子们对我很好。”老人夏天四点半起床,冬天七点起床,每天坚持学习和写字,晚饭后去跳舞,回来看电视,爱看新闻和战斗片。晚上10点多才睡觉休息。“还写字?”我可没想到。说着话,拿出好几本自己写的回忆录,那字刚劲有力,可不像只有一只眼睛的百岁老人写的。老人多才多艺,绘画是其特长,还会唱戏,说着给我们唱了一段京戏《三娘教子》,唱词加过门,有板有眼。听说还能跳舞,我又感震惊。看看街上,有些人还很年轻,就已经“画圈、点点”了,这可是一百岁的老人啊。“能在屋里跳两步吗?只两步就行。”我绕有兴趣地问。“能!”儿子和老人异口同声。接着老人跳起了舞蹈,并且口中伴着音乐,优雅又协调!

    时间已十点半多了,我们都怕累着老人,和我同去的李延龙老师说:“这样吧,我们两个老兵唱首歌《我是一个兵》,结束今天的活动。”——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两位老兵洪亮的声音回荡在空中。无论身居何位,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兵,所以总对人是那么温和。其实,李安甫老人1949年(24岁)渡江南下,1983年才离休返回家乡乐陵,曾任无锡市公安局长等职。若没有“两把刷子”,怎能威震四方?

    一个半小时交流,李安甫老人思路清晰,讲话清楚,情绪激昂,精力和精神都令我佩服。我临走时,老人拿出他写的回忆录送给我:“我一百岁了,不知哪天死活,写回忆录不是为显摆自己,而是想教育下一代……”

    李安甫、李延龙两位老兵曾多次到学校进行红色教育。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无论是战场上的驰骋,还是平常生活里的言行,老兵永远是我们敬仰的英雄!

    祝祖国的功臣: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长流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性贡献(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充分发挥军休干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教字育人”的重要作用——参加“纪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性贡献(组图)
·红色头条:《硝烟中走来的铿锵玫瑰》新书发布(组图)
·红色头条-陈先义:南国春来早(组图)
·特稿:妇女能顶半边天——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之吕玉兰同志
·特稿:白发丹心书赤诚(组图)
·特稿:4块银元承载的历史记忆——追忆红二十七军羊角尖柯上湾会议
·特稿:春风送暖学雷锋 红色薪火永传承——从江县开展“学雷锋 做志愿 服务改革建
·特稿:春风送暖学雷锋 红色薪火永传承——从江县开展“学雷锋 做志愿 服务改革建
·特稿:理论学习强根基 实践行动显担当——从江县人武部结合役前教育时机开展系列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孙林凤:枣乡英雄传(组图)
远航:以伟大的历史主动性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胜利的密码(组图)
中红网:东阿县人武部:组织预定新兵开展“
草原之子,革命先锋——乌兰夫(组图)
清平乐·与天地人一起,团结奋斗
特稿:充分发挥军休干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
淮海战役前期的铁路争夺战
红色银幕上的英雄母亲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性贡献(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