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金寨县红色小镇斑竹园在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地位简述
作者:宣自梅
浏览次数:
2025-02-21 14:06:4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金寨县斑竹园镇作为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和鲜明的革命文化定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英勇的革命事迹,每一座山峰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壮烈与豪迈。斑竹园镇留存着众多的革命遗址,那些斑驳的旧居、古老的战场遗迹,像一部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当年红军战士们在这里战斗、生活的点点滴滴。漫步在小镇的街头巷尾,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氛围扑面而来。墙上的革命标语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清晰可辨,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斑竹园镇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着绿色发展之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古老的革命老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大步前行。斑竹园镇的革命历史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一、安徽省第一支红军武装的诞生地

    立夏节起义于 1929 年在此爆发,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次起义犹如一声惊雷,直接推动了红色政权在皖西地区的建立,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义的胜利,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更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使得革命的火种在皖西大地迅速蔓延开来。它成为了皖西地区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1929 年 5 月无疑是安徽省革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一年的 5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 11 军第 32 师在斑竹园镇正式成立。这支成建制的红军武装力量的诞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皖西地区的革命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标志着皖西地区革命武装斗争从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强大的革命活力与精神动力。该师的旧址——朱氏祠,如今已被列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这充分彰显了其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朱氏祠成为省、市、县三级党校的现场教学点,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素材,让他们能够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同时,它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的民众前来参观学习,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革命将领与烈士的摇篮

    在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斑竹园镇犹如一座璀璨的星辰摇篮,孕育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这里涌现出了徐立清、漆远渥、肖选进等 7 位开国将军,他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发向前。同时,还有周维炯、漆德玮等革命烈士,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和目标,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的牺牲是无比壮烈的,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词作者罗银青也出生于此。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革命文化的重要符号,激励着无数的人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它传唱不衰,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人们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斑竹园镇,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以其孕育出的众多革命将领和烈士,以及那激昂的红色经典歌曲,成为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它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辉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使命,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红色遗址与教育基地的集中区

    在斑竹园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红色遗址如璀璨星辰般星罗棋布,汇聚成了一片令人瞩目的红色海洋。镇内的朱氏祠,作为安徽省境内诞生的第一支成建制红军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 11 军第 32 师的旧址,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立夏节起义革命烈士纪念园更是庄严肃穆,园内长眠着 821 名烈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每一座墓碑都仿佛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记着烈士们的不朽功勋。红檀树会师广场则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这里曾是红军战士们会师的地方,他们在这里集结力量,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那棵古老的红檀树,仿佛是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近年来,斑竹园镇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大力修缮革命旧址,使其恢复了昔日的风貌。同时,建设了长达 2.5 公里的红军栈道,让人们能够沿着红军的足迹,亲身体验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艰辛与拼搏。此外,还打造了可容纳 1000 人的红色研学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精心打造的 4 条党性教育精品路线,斑竹园镇将红色遗址与教育基地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教育体系。年均接待党员干部现场教育超 7000 人次,这些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深刻领悟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情怀。此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刘伯承的前沿驻地也位于此,这进一步强化了斑竹园镇的历史价值。这里见证了历史的转折与变迁,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的怀抱中,熠熠生辉。如今,斑竹园镇已成为红色遗址与教育基地的集中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和缅怀革命先烈。这里的每一处红色遗址都仿佛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四、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示范地

    斑竹园镇以“红色小镇”为核心定位,将红色资源与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结合,形成“三色赋能”(红、绿、蓝)的发展模式。通过开发红色研学、红色电影放映、红色剧目创作(如《立夏烽火》)等活动,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依托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和天堂寨景区,打造了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健康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体系,2021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斑竹园镇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志愿者开展红色故事讲解、红色文物搜集、烈士遗属帮扶等活动,并创新“四单式”服务(如义务理发、家电维修),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镇内注册志愿者超2000人,形成了“爱心早餐”“斑斓星期五”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85年党龄的抗战老兵,老英雄徐达庆一路走好!(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85年党龄的抗战老兵,老英雄徐达庆一路走好!(组图)
·特稿:毛主席原卫士组长石国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组图)
·朱虹、王忱:永远的政委——李井泉(组图)
·中红网:山西省军区第五干休所等单位为107岁老红军马志选祝寿(组图)
·红色头条:从未缺席民族振兴的红色民族企业家(组图)
·红色头条:毛主席原卫士组长石国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组图)
·特稿:桃岭实验学校召开革命传统教育教研组成立及工作布置会
·特稿:一个军人家庭的红色情怀(组图)
·特稿:一个军人家庭的红色情怀(组图)
·中红网:重温延安峥嵘岁月 感悟伟大革命精神——李崎同志圆满结束为期九天的延安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宣自梅:金寨县红色小镇斑竹园在大别山的革
特稿:金寨县红色小镇斑竹园在大别山的革命
85年党龄的抗战老兵,老英雄徐达庆一路走好
赵林:85年党龄的抗战老兵,老英雄徐达庆一
特稿:85年党龄的抗战老兵,老英雄徐达庆一
布俊超、金梅:毛主席原卫士组长石国瑞同志
特稿:毛主席原卫士组长石国瑞同志遗体告别
万泉河水清又清 红色经典润人心(组图)
培育红色旅游特色品牌
贵州:赓续红色文化 促进老区发展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