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仙关悬索桥
解放前,有多功渡,靠船渡河。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飞仙进军西藏,只能排队渡河,有3名解放军战士在附近等待渡河时被虎跳峡对门的土匪袭击牺牲,分别被埋于飞仙关二郎庙附近,并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石碑上写着:“五星八一”“为解放西藏劳苦人民而牺牲 张春星烈士纪念碑”“西南军区后勤第二兵站立 公元一九五零年五月九日”。另一块石碑刻有“烈士碑”“为支援解放西蔵奋不顾身精神永驻芦河畔”“为革命事业坚强意志与艰苦模型永留人间”“五连运输员王吉寿,现年二十四岁,山西省宁武县一区火盒人,一九四八年入伍”“团部通讯员廖占清,现年二十二岁,四川省隆昌县城内银祥街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入伍”“西南军区后勤运输辎重二团立。一九五零年四月二十一日”,后因建房将石碑移至飞仙关镇镇政府。
1950年9月西南军政委员交通部决定修建飞仙关大桥,正值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卫祖国边疆的如火如荼年代。建设康藏公路,对保畅保通,巩固边疆有着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飞仙关桥由川康青(四川、西康、青海)工程处设计,采用“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设计,雅甘工程处桥工所在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于当年11月正式动工,1951年5月15日竣工。飞仙关桥为二墩三孔,全长163余米,桥面净宽4.5米;索塔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设计载重15吨、容1辆车单向通行。刘伯承为大桥题写“飞仙关桥”。时任十八军政委的谭冠三题联“发挥天才,发挥力量,战胜困难,创造人民幸福;一面进军,一面建设,解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于东岸塔柱。原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题联“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难克服;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疆从此繁荣”于西岸塔柱。
在飞仙关大桥天全一侧,一个花岗岩碉堡非常引人注目。这座碉堡看上去约有两层楼高,六角形的外墙全由赭红条石砌成。顶端有三个半圆形瞭望哨亭,可以全方面观看四周。走近了才会发现,六面墙上没有一扇窗,但从离地十多厘米到最顶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枪射击孔。
喜欢研芦山当地历史文化的李腾霄老人记得,这样的碉堡原本在桥的两侧各有一座。1996年,芦山县修建“金三角”综合市场时,碉堡在市场规划红线内,被拆除了。徐龙的父亲徐德荣曾经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回到地方分配到当时的四川省养路总段。1975年,解放军从飞仙关大桥撤走后,解放军从飞仙关桥撤军,经安排,徐德荣成为守桥班的一员。徐龙记得,碉堡内是木质结构,中间有一座楼梯盘旋而上,父亲那时候就住在上面。在桥墩下面,还有一座与碉堡相通的暗堡。徐龙的记忆在天全县党史专家高纪志处得到了证实:“碉堡有一个入口,正中央有一根大柱,柱子四周围绕着螺旋状的木梯,就像一把大伞。第二层是楼板,只有几个小窗通风,光线不是很好,四周布满枪眼,枪眼内粗外细,向下倾斜。”在桥墩下面,还有一座与碉堡相通的暗堡。它常常被人们忽略,从外边看,陡峭的桥墩见不到明显的痕迹。那些观察洞与射击孔,会被当成排水口或施工时遗留下来没有及时填补的缺口。稍微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烟囱一样支出来的半米多高的换气钢管。这个暗堡,扼守着河道,封死了企图从河中来破坏的最后通道。
1972年飞仙关旁边的飞仙关石拱桥建成通车,飞仙关悬索桥便光荣退休。2012年,飞仙关桥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