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看祖国大好河山,知华夏人文历史,愉悦身心,主旨也。然而,这次国庆长假游重庆,走进歌乐山,心情却格外沉重。
说来也怪,这天早上有毛毛雨,在雨蒙蒙、阴沉沉里,我徒步走上歌乐山。
据传,歌乐山得名于大禹治水。当年,大禹率众以人力治理洪水,成功之后,在此处召集宾朋以歌乐庆贺。而歌乐山上的白公馆,则与那个被称为“诗王”的白居易还沾点关系。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军阀白驹在这里建造了别墅,因为他自认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以白居易别号“香山”命名此宅为“香山别墅”。无论歌乐山,还是“香山别墅”,里里外外似乎都透着一种文化味,一种人性的愉悦和美好向往。但是,这么一处洋溢着美的所在,却曾经历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即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之前制造的大屠杀。
山间路旁,绿树苁蓉,溪水潺潺。行进其间,路边不时闪现有烈士雕像,让人感到步履沉重。走到半山腰,老远就看到一处宅院和黄色山墙的大门,门楣上写着“香山别墅”,显得分外扎眼。院落高墙上密布的电网,墙外制高点上的岗楼和碉堡,让游人感到压抑和恐怖。
白公馆,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被迁回白公馆关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等都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关押有二百多名“政治犯”。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
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大屠杀,仅20人脱险。 据介绍,军统重庆集中营计有大小监狱20多所,白公馆和不远处的渣滓洞是两处比较大的,当年被称之为两口“活棺材”。
白公馆楼分上下两层及地下室,大小十余个房间,还有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地牢,楼的一侧还有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洞,这是当年的刑讯室,里面摆放着铁链子、镣铐等刑具。
在不大的院落里,一位孩子的雕塑站立在墙角的灌木丛中,他浑身褐铜色,眼窝深陷而显得额头突出,眼睛直直地看着天空,面颊消瘦,长长的头发,双手并在一起捧着一个物件。游客给他系上红领巾,双手环抱着一束鲜花。这就是“小萝卜头”宋振中。在屋内墙壁悬挂的展板上,我看到其中有宋振中的专题“新中国最小的一位烈士”。
小萝卜头一直渴望外面的自由,他经常趴在窗户上向外看,但看到的只是铁丝网和高墙。
淮海战役胜利后,特务们争相逃跑。灭绝人性的特务,在逃跑时杀害了小萝卜头一家人。临死前,小萝卜头高喊:“我没有罪!我要出去!”这样的结局令人叹息,小萝卜头在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年纪,却承受了太多他本不该承受的苦难。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渣滓洞,渣滓洞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恐怖。这里原本是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被军统强占,改为看守所。渣滓洞臭名远扬,其中大家熟悉的江姐就被关押在这里。
我是读着《红岩》长大的,小说里有许多名字耳熟能详:江姐、许云峰、成岗、小萝卜头……自然还有许多名字淡忘在记忆里了。
与白公馆一样,刑讯室里摆满了刑具,件件锈迹斑斑,血痕可见。
二楼拐角处有一间陈列室,走进去,满满一墙的烈士照片,第一张照片是江竹筠的,她是《红岩》中江姐的原型。1949年的11月,当解放的炮声在重庆山城的外围响起时,丧心病狂的敌人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80余名革命者遇难,只有15人突围后得以逃生。军统特务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后来他们也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人民的审判。
我走出陈列室,站在牢房外的小路上,举目远方。牢房背倚大山,山脚有冷水浸出,几株叫不上名字的大树有一半的枝桠盖住了牢房的房顶。瓦脊长满了青苔,房顶落满了枯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