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注重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等。毛泽东的建军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对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以及如何建设和运用人民军队有着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强调了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军队是党的人民军队这一根本原则。毛泽东指出,“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一论断确保了人民军队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行动,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有效工具。毛泽东认为,人民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其核心是保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组织体制上,也体现在组织体制上,也体现在军事行动的每一个环节中,确保了人民军队的行动与党的方针政策高度一致。
毛泽东高度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他认为,政治工作是确保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可以增强士兵的阶级觉悟和战斗意志,使广大指战员明确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的问题。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如开展诉苦运动、实行军事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思想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毛泽东提出的“人民军队”的概念,强调军队必须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来取得战争的胜利。他指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人民军队不仅是战斗队,还是宣传队和生产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群众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信任。这种军民融合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士气。
毛泽东的建军思想还包括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与军事训练。他明确提出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作为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并要求在技术和装备上不断升级,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同时,毛泽东也十分注重实战化训练,提倡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方针,以提高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这些举措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较为落后的物质条件下,依然保持较高的战斗力和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总之,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涵盖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人民军队的性质及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思想的实施,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后世的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应该继续学习和发扬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精髓,结合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人们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毛泽东军事思想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关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名 毛泽东军事思想 代表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目录 .1主要内容 .2形成发展 .3指导意义 .4评价 主要内容 播报
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军事辩证法”概念,系统、深刻地阐明了关于战争和军队的一系列根本观点,揭示了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总结提出了关于如何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则。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精髓所在,它为正确地认识和指导战争,恰当地解决军事领域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基本的观点和方法。
①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用以扫除政治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无产阶级要根据每场战争的政治性质,决定对它的态度,拥护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的正义战争,反对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是要消灭战争的,当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支持和参加正义战争是为了最终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②从本质和长远上看,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应从这点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战略思想,在战略上即总体上要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应从这点上建立无产阶级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在战术上即每一个具体问题上要重视一切敌人和困难。
③作为两军厮杀的战争,其军事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要贯彻这一本质。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一般来说,消灭敌人是主要的,只有大量地消灭了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但在一定条件下,保存和发展自己也会成为主要的。
④战争双方诸因素的相互对立、依存和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构成战争矛盾运动的内容和过程,推动战局的发展,决定战争的结局。这种对立、依存和转化,在战争过程中表现为双方客观物质基础和自觉能动性的综合竞赛,表现为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战争的胜负虽然取决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自然、国际援助等诸方面的条件,但这些条件只是提供了胜负的可能性,最终决出胜负还要靠人们的主观努力,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发挥人在战争中的能动性,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应用战争的规律,在战争指导上具体表现为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军事家不能超越既定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去企图战争的胜利;但可以而且必须凭借既定的客观条件,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的努力,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多打胜仗,从而逐渐实现战争力量对比的强弱转化,能动地夺取胜利。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人而不是物。既要反对过分夸大精神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过分夸大武器作用的机械论。
⑤战争现象虽然较之其他社会现象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而是一种物质的运动现象,同样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和驾驭的。要注重从战争学习战争。
⑥战争的规律有一般与特殊之分。正确地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既要熟识和运用一般的战争规律,又要熟识所从事的具体战争的特殊规律,防止不分战争性质和时间、地域差别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战争规律是战争的客观实际对于人们头脑的反映。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从中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
⑦要正确处理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战争指导者要有战略头脑和全局观念,善于关照全局,掌握关节,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以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则着力保证关键性的局部。
⑧战争中,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要在必要而周密的侦察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据以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制定合理的军事计划。制定军事计划要考虑多种可能性,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军事计划付诸实施后,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决心,调整部署,求得主观指导不断合于客观实际。
⑨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进攻与防御、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内线与外线、流动性与固定性、进与退、走与打、集中与分散、持久与速决、歼灭与消耗、前线与后方、正规军与群众武装、野战军与地方军、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等军事领域中一系列特有的矛盾关系,使矛盾的两个方面达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
⑩战争的形态是在不断否定旧的作战方式中发展的,要适时实行以转换主要作战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战略转变,使战争形式符合战争特点和作战任务的变化。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队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789页)。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①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紧紧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②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除了担负作战这项主要任务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多项工作,并利用作战间隙进行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捍卫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③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最高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一切行动听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军队中要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作为各级部队(分队)的领导核心。党委(支部)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党实施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④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对军队实施领导而在军队中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军队中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官兵实行进步的政治教育,灌注革命精神和先进思想,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实行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军队的团和相当于团以上的单位设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并配备相应的政治工作人员,领导和管理部队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的性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全体指战员充分发挥为人民而战斗、而工作和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⑤这支军队实行以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为主要内容的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政府,爱护人民;时刻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⑥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
⑦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要办好各类院校,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
⑧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
①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而不是反动派。革命战争是群众的事业,动员了广大军民,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对广大军民的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是夺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条件。
②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才能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使之成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发展生产、准备干部的战略基地,成为为人民军队提供人力物力支援的巩固后方和作战的良好战场,借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争目的。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把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建立革命政权,广泛组织和武装群众。同时,也不可忽视城市工作和非根据地的农村工作。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国家必须建设巩固而强大的战略后方。
③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战争中要兼顾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重视发展生产,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尽力改善群众生活,以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④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战争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⑤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向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⑥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主力兵团可以随时执行超越地方的作战任务,地方兵团执行保卫地方和进攻当地敌人的任务;游击队和民兵则是正规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执行在固定地区内直接配合正规军作战和保卫地方的任务。三种武装力量分工不同,紧密配合作战,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正确组织形式。
⑦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人民军队在战争力量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
①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战略防御阶段必须实行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通过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在战略上不断消耗敌人,借以逐渐改变战争力量的总体对比,最终把战略防御推向战略进攻。
②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③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力求打歼灭战,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力避打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④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⑤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就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而言,运动战是大量歼灭敌人、决定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是消耗和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在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执行阻击和钳制敌人的任务,在战略进攻阶段主要执行攻歼据守之敌、夺取城市的任务;游击战不仅是配合正规战争必不可缺的辅助作战形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提高到战略地位,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一定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应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有主有次,灵活运用,并适时实行以转换主要作战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战略转变。
⑥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尤其应慎重初战。每战须预有准备,立足于能够应付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力求有胜利把握,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⑦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⑧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⑨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⑩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党的军事工作的中心随之转到巩固国防、建设现代化国防上来。为此,毛泽东从建国后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总结巩固国防和建设国防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国防建设思想。
①正确部署国家的反侵略战争准备。全面分析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判断战争威胁,实事求是地认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可能性,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作出科学判断;对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战争企图保持高度警惕,立足于最坏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准备;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和平,为国内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利用国际上可以利用的矛盾,建立起反帝反霸的统一战线,为推迟战争、争取和平建设的有利环境创造条件。
②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从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方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永远不称霸,决不侵犯别人,也决不允许别人侵犯中国;在军事上实行战略防御,这种防御不是消极防御,而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而实行的积极防御。
③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国家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相适应、相协调,国防力量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国家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国防建设。
④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实现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是军队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依靠广大军民共建国防;巩固国防的军事斗争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方式,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
⑤建设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要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军队建设应保持适当规模,注重提高质量,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建设诸军种、兵种合成的常备军。
⑥建立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军情发展武器装备,尤其要重视发展导弹、核武器等当代尖端武器和技术装备。
⑦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普遍实行民兵制度;实行“土洋结合”“劳武结合”的方针,使民兵在生产和国防两个方面都发挥重大作用;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⑧加强战略后方建设。建设战略后方,为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巩固的战略依托;根据未来战争的需求,加强战场建设,适当地进行战略储备;做好备战和备荒工作。
⑨对付外敌入侵,仍要坚持人民战争的路线。坚持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优良传统;坚持全民国防,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动员人民以各种形式和手段积极支援和参加保卫国防的斗争。
形成发展 播报
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进行英勇顽强、连续不断的反抗斗争。然而,无论是农民自发的武装斗争,还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归于失败。历史证明,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之后,才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理论,从而指导中国革命通过武装斗争走向胜利。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一批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1920年成立了共产主义组织,于1921年7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原则地申明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蔡和森、周恩来于1922年相继在党的刊物上提出,完全解除旧支配阶级的武装和“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周恩来年谱》第57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1990)等正确主张。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进行的大革命期间(1924~1927),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派往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和国民军联军中开展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共早期的军事骨干,叶挺独立团等部成为受中共党组织直接掌握的武装。党的一些领导人对革命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作出了许多论述,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领导建立农民革命武装、推翻农村封建统治的主张。尤其是毛泽东所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地阐发了关于中国广大劳苦农民在革命中具有巨大作用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是在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以后。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党的一些领导人先后提出自己掌握武装力量的主张。1927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针对党内盲目照搬共产国际指示而一味向国民党退让所形成的严重局面,提出必须“保存武力”和“上山”的主张,指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毛泽东年谱》上卷,第205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3)。同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在湘、鄂、赣、粤四省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第2页)。从1927年8月至1928年6月,党在全国范围内相继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开始了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为适应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需要,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按原定计划进攻长沙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他毅然率部改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组成的部队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从秋收起义至1929年底,毛泽东领导进行了工农革命军的三湾改编;为红军规定了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并草拟了大会决议案。通过这些实践探索,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在中国社会条件下,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武装,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建军原则问题。
自井冈山会师至1931年秋,毛泽东和朱德总结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红军游击战原则十六字诀,指挥红军粉碎了敌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继而毛泽东又提出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一系列作战方针和原则,组织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连续打破了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在此期间,毛泽东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毛泽东的上述实践与著作,为中国革命及其武装斗争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规定了人民军队基本的建军路线和作战原则,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究竟应当走什么道路和如何建军、如何作战三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已初步形成。
自1931年起,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取得支配地位,给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战争造成巨大危害,导致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特别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危难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指挥下,各支主力红军克服长征中的艰难险阻,相继胜利转移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长征。这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1936年12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与张学良、杨虎城等国民党爱国将领和进步人士共同努力,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7月,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全国抗日战争必须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胜敌的总方针;确定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实行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创造根据地,牵制和相机歼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
1936年底至1938年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论著,以及具有重要军事内容的哲学名篇《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著作,对历时10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哲学概括,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和各项基本指导原则,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如何才能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有关问题;同时,也深刻阐明了战争的本质和研究战争问题的科学方法,揭示了军事领域的一系列普遍规律和共通法则。这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又对建设抗日根据地、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下进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的斗争,以及加强军队政治建设、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队实行生产自给等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从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全面可靠的理论指导。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所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不仅总结了抗日战争以来全党全军创造的新鲜经验,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明确提出了“人民战争”“人民的军队”“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等概念,并作了精辟阐述。朱德在所作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就这些科学概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阐发,并在所作关于军事问题的结论中,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这一概念。此次大会前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分别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若干阐述。从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线上的指导理论。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14年抗日战争包括后来历时8年的全面抗战宣告胜利结束。日本投降后,美国支持国民党当局垄断受降权,以谈判为掩护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革命的两手对反革命两手,以自卫战争争取和平民主。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依仗优势的军事实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进攻。由此,局部内战演变为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将自卫战争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这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规模空前浩大的战争,是中国两种历史命运的总决战。在这场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特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双方投入兵力总数达10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役指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军事理论创造,不仅丰富了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防御理论,而且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包括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在内的战略进攻理论;不仅发展了运动战和游击战理论,而且创造了包括大中城市攻坚战在内的大规模阵地战理论。在建军方面,在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总结推广了新式整军和群众性练兵以及大规模争取、瓦解敌军的经验,开始取得进行军种、兵种建设和军队正规化建设的经验;探索和总结了为保障大规模正规战争所需的后勤工作的经验和理论。其间,毛泽东撰写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著作,总结提出的著名十大军事原则以及起草的大量作战指挥文电,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