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元宇宙生态下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
来源:红色河北
作者:朱虹、傅晓晖
浏览次数:
2024-07-01 13:16:1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新时期的红色文化传播,必须探索新方式。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元宇宙作为近些年数字技术领域的新兴技术,在学界和业界都备受关注。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生态所具有的数字孪生技术、虚实融生技术、虚拟原生技术为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态、弥合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差异、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技术落地空间。

    元宇宙并不代表某一种新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数字集合空间。元宇宙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科学技术,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红色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充分利用元宇宙生态下的技术力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切实助力红色文化传播提质增效。场景体验是元宇宙生态的关键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使得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具象化,借用多元动态介质符号可进一步外显红色文化的意象构境,从而调动多维感官体验,打造多模态话语模式下的红色文化感知场域,唤醒文化自觉;而多种穿戴式设备也可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元信息收集渠道,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范围,优化传播效果。

    一、多方主体迁移,构建文化感知空间

    一方面,红色文化空间包含物质形态空间,如博物馆、纪念馆、街道等;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空间也包含承载红色精神的开放式空间,这类空间跨越地理区域的限制,融合一系列物质载体,如长征文化路线等。打造红色文化空间需要依托有形的革命物质形态空间,如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等,方能为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呈现提供物质基础。但由于革命老区的地域特殊性,其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复制。那么,在元宇宙生态下,红色文化传播可以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红色文化元空间,将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复制,在元宇宙中真实映射物理空间;利用虚实融生技术还原革命场景,与现存的革命资源互补;依托虚拟数字人技术,实现历史人物虚拟化,弥补红色文化传播中革命人物的缺席。

    元宇宙生态给予红色文化传播更为广泛的虚拟红色文化活动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交互联动,并通过元宇宙空间的虚拟人数字叙事和用户参与者的具身实践,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元宇宙空间,用户可以通过具身体验,包括革命场景、革命人物、革命旧址等,来解读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领悟每一个革命场景的象征意义。正如消费品成为被渴望的东西,需要象征意义的加持;而场所的可参观性需要文化身份的加入。无论是虚拟历史场景、虚拟数字人,还是线下的历史文化场所和文物,都依托其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使其具备参观价值。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才是元宇宙生态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精髓所在。在元宇宙生态下的红色文化空间里,借助穿越时空的对话,受众可以体验具体的革命情景,重温革命事件中惊心动魄的时刻,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数字技术和红色文化价值内涵的碰撞中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增进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二、多模态话语交互,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感知空间还需要具象化的介质符号。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精神需要通过介质符号的传播,方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人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知器官分别对应的是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五种交际模态。在日常的信息交换中,人们时常会使用多种交际模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单一的模态话语难以满足特定文化传播中意义解码的需要。在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不仅需要语言符号,更需强调多类符号系统的优化整合,以此来调动多种交际模态,产生更加丰富的个人红色文化体验,共塑红色文化认同。元宇宙生态下,红色文化通过具象的介质符号得以呈现,辅以体感技术,调动人体的多维感官体验。

    红色文化传播困境之一在于历史的时空情境与现代生活的脱离,加之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抽象化,使其更加陷于困顿之中。因此,若要打破这种困境,更需要将红色文化通过具象的介质符号加以表现,从而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在元宇宙中,红色文化传播的介质符号较为丰富:书本上的历史台词转化为虚拟主体口中生动的话语表达和人物配音,革命历史图片转化为动态的影像,革命文物转化为数字藏品,辅助后期加配的背景音乐,重构红色文化传播新形态。元宇宙生态下的体感技术能够打开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味觉模态、嗅觉模态和触觉模态;体感技术可以打开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思路,“忆苦思甜”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借助体感技术,亲身体验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环境,如冰天雪地行军、“品尝”冻硬的馒头等,用户都可以在元宇宙中体验艰苦奋斗的真正含义,使得革命精神深入人心。通过元宇宙生态下的新兴技术,传播者可以凝练红色文化内核,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外化于介质符号,打破历史文本表达的局限性,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多维度延伸元宇宙的感官体验,实现从用户感知红色文化到理解记忆红色文化的重大跨越,更大程度上保证红色文化符号意义的有效传达。

    三、提供多种渠道设备,提供精准文化服务

    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较为严肃,一直以来,红色文化的传播偏向硬性内容宣传,忽视对红色文化中软性内容的发掘;同时,从事红色文化传播的工作人员未能精准分析红色文化的用户定位,对红色文化的用户信息偏好不明确,从而影响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在红色文化传播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元宇宙生态下的信息推送可以利用穿戴式设备和体感设备收集用户的感知数据,通过分析感知数据来提取用户的情感变量,情感变量是察觉用户对于红色文化兴趣点和关注点的重要切入口。因此,传播平台在信息分发的过程中,可抓住用户的个人信息偏好,定制化传播各类红色文化内容,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使得信息传播触达至用户的知觉层面。同时,借助终端设备的定位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线下物理空间场景的精准把控,提供针对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推送,将红色文化传播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红色文化的代入感和共鸣感,继而实现线上场景感知和线下场景感知的双向配合,共塑红色文化情感认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南湖的红船啊——献给党的生日(组图)
·下一篇:无
·中红网红色头条-朱继东: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科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四个方面
·特稿:南湖的红船啊——献给党的生日(组图)
·特稿:南湖的红船啊——献给党的生日(组图)
·特稿:《大浪淘沙——红报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首发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七一前夕,集体党日活动凝聚奋进力量——从江县人武部组织开展“七一”主
·特稿:庆祝中国共产党生日——103周年(图)
·特稿:庆祝中国共产党生日——103周年(图)
·“国典香竹”夏季高端文化交流活动系列之六十五在京隆重开幕(组图)
·特稿:难忘相聚在军旗升起下的红色之旅(组图)
·中红网红色头条: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日问候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元宇宙生态下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
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到刘伯承的“射击理
苏区文物走上北大讲坛(组图)
军马人物史话(组图)
中红网红色头条-朱继东: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
边红军:一篇奇文——也谈该不该把《愚公移
广东省中山市大湾区“创意丝路”艺术馆隆重
黄黎民会长主持召开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
一老一小工程之落地方向(组图)
山村的变迁(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