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不仅要有物质的强大、经济的强大,更要有精神的强大、文化的强大、意识形态的强大,特别是文化的强大是新时代中国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大时代呼唤大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真正努力科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求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把握关键问题、找准突破点,既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又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及其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关系,更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确保真正沿着正确前进方向、发展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
习近平;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形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成为必须完成好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不仅要有物质的强大、经济的强大,更要有精神的强大、文化的强大、意识形态的强大,特别是文化的强大是新时代中国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次次作出重要部署、亲自指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学术理论界也自觉担负起了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责任,从重大意义、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时代意涵、鲜明特色、基本特征、理论品格、实践路径和原创性贡献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实践路径,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以及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努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行动指南,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实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指引。大时代呼唤大文化,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科学把握关键问题、找准主要突破点,以下四个方面是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科学把握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无法真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自从党中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始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之后,不少人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做出了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对立的解读,认为是红色革命文化者有之,认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者有之,认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者也有之,认为是儒家文化甚至认为应该不断西化者竟然也有之。而要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重要前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强调:“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来进行部署、强调。明确告诉全党、全国、全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红色的,决不允许搞复古、西化等混淆思想。同时,引导大家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流形态、现实形态和发展形态分别对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伟大实践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决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是应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的科学体系、统一整体,三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展好了,才能真正兴文化,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也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始终坚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理念,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在自信自强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下,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新时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一些专家学者、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引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一起积极参与,这是令人欣慰的好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部门、单位的某些人却良莠不分,甚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竟然把一些落后的、迷信的、反动的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把耗费巨资为封建的帝王将相塑造巨像、修建陵墓、建造庙宇、树碑立传等当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在文化建设中只是大谈特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少谈乃至不谈马克思主义,个别知名专家学者、高级领导干部也为之站台,造成了一定的认识错乱、思想混乱。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哪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科学标准的,决不能不分精华、糟粕而一股脑地胡乱宣扬,否则就是在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开历史倒车,甚至可能造成历史性倒退。
新时代,在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下,四个自信成为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非常关注的理论热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四个自信的解读却出现了一些曲解、误读乃至故意错误解读,有人竟然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故意对立起来,不仅在学术理论界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在民众中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误导了一些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弄清楚作为统一整体的四个自信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既相互促进又互不替代,文化自信既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取代,也不是对它们的颠覆,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之间绝不是对立的,而是对前三个自信顺应时代、守正创新的科学延伸,是党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结晶,更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要沿着正确道路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理解、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剖析、深刻领悟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为什么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努力推动“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两创”理念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从而在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文化自强、价值自强、意识形态自强,努力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自信自强中更好地构建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理论,进一步凸显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贡献,更好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更好地为奋进路上的中国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优品质的精神指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更磅礴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正确认识、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随着“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点,也是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决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单纯的文化现象,更不能盲目地将其看作一种外来文化。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外来文化,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轻视、歧视、矮化,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是大非问题的混淆,如果不清醒认识、明确指出、及时纠正这个严重错误,有可能会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进程中犯颠覆性错误。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历史主动,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实现途径。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坚持‘两个结合’,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是获得历史主动的现实途径。”“‘第一个结合’实质上也内在地包含了‘第二个结合’的内容,开辟新境界必须在‘两个结合’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非常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引导更多人深入学习、科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创”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与毛泽东同志批判地继承、改造、转化、发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一脉相承、高度一致,要求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科学理解,这样才能科学鉴别、正确继承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在发展、创新中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更好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其文化资源间的关系,而绝不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一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视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就是淡化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以儒淡马”“以儒化马”“以儒代马”乃至“以儒反马”“全盘儒化”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兴起甚至泛滥,导致有人故意把马克思主义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非政治化等。我们必须清楚,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还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都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非常明确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时代得到凸显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得到进一步凸显,从而进一步大大推进了“第二个结合”。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只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被指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也不可能是指导。在新时代,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相结合并实现贯通、融通,就是在这个层面来讲的。任何时候,都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建设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弄清楚的大是大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并将其写入了大会主题凸显其重要性,就是告诫全党同志要将其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记的重要遵循,进一步凸显出守正创新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这就提醒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始终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修正主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崇洋贬中、全盘西化又反对厚古薄今、盲目复古,既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敢于、善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革命,坚决有力地批驳一切反动的、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大力推动对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在破旧立新、除旧布新中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学术理论工作者,创作了《龙须沟》《歌唱祖国》《光芒万丈》《百炼成钢》《青春万岁》《青春之歌》《山乡巨变》《红日》《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创业史》《茶馆》《李双双》《上海的早晨》《香飘四季》《朝阳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影响深远的文化文艺精品。在立破并举中创立和发展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取得新进步、实现新跨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开展境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更好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的高度契合性,创新提出、大力坚持“两创”理念,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因为有了彼此契合这个重要前提,“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文化形态,而且在新的思想解放中更好地守正创新且硕果累累,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牢牢把握、努力践行“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越来越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魅力。
三、正确认识、科学理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其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无论物质贫困还是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一手软一手硬,更不能顾此失彼、走向邪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有的人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时故意把文化非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还有的人刻意把意识形态与文化相割裂、相对立,打着发展、繁荣文化以及活跃学术、解放思想等旗号污名化甚至妖魔化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长期存在甚至泛滥,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在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影响、误导下,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轻视、忽视、漠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一些电视台追捧娱乐至死、一些网站打淫秽色情的擦边球、一些出版社公然买卖书号,一些新闻单位变相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有偿乱闻……为了金钱、为了利益没有是非、没有底线,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和恶劣影响。这是推进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进程中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党的十八大之前在文化建设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之后,党的二十大也警醒我们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等严重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持续存在及其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上述错误思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长期存在并几度泛滥,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不少伤痕文学打着反思的旗号通过夸大、造谣来攻击、诋毁、抹黑、否定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功绩,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夸大、编造历史来吹捧国民党、蒋介石甚至为汉奸、反动派、卖国贼、土匪、恶霸地主翻案,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混乱,也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冲击着、削弱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严重影响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理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其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淡化、回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容抹杀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更不能成为资本的打手、金钱的奴隶,而是要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敢与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反动思想进行坚决有力的斗争,坚决惩治意识形态腐败、政治腐败,否则就要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时非常重视正确认识、科学把握、认真处理其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明确要求“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等,这不仅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意识形态自强的重要遵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明确的鲜明底线和根本要求。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始终坚持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始终坚持维护安全和推进发展相统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创作导向。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是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应有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坚定。在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无限忠诚之心、巨大政治勇气、强烈责任担当亲自谋划、指挥下,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敢于善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一些弯路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终于在新时代实现纠偏纠错、拨乱反正,回归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发展道路上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并告诫全党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是对全党同志的提醒,也是明确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七个着力”重大要求本质上都是聚焦意识形态,并且是直接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对意识形态和文化之间极其重要而密切的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要将“七个着力”真正落到实处,无论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科学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搞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也不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等来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更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引导到资本主义那边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大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改变,切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带头既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又立场坚定批驳谬误,采取更多更强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增强更多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
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高度重视、科学讲清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认识、科学把握、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前提下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翼齐飞,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文化、党管媒体,清除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两面人”“两面派”,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大力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建设,着力加强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传播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创新和互联网内容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不仅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且多措并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大力保护、坚决支持、提拔重用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的同志,采取切实有力举措努力营造越来越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良好政治生态,真正做到既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勇于胜利,努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明确要求所有新闻文化出版单位、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都决不能盲信市场、迷信市场,决不能赚钱第一、利益至上,更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时刻警醒自己决不能误入歧途、走上邪路。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该注意抓好的重点,也是确保始终沿着正确前进方向、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
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要求所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意识形态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发展道路,自觉地更好担负起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创作导向,坚持意识形态属性与学术属性、艺术属性的科学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相统一,坚持思想精深、学术精湛、作品精良相统一。在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立破并举中把我国的发展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文艺精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引导更多人真正扎根我国大地、投身伟大时代研究我国的真正问题、创作优秀的精品力作,培育造就大批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文化文艺人才和学术理论工作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艺术滋养、人才保障。
四、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不可阻挡,文化交锋日趋频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真正走出去,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中国,在坚持洋为中用的前提下更好地与人类其他文化交流交融、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影响、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文明进步,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且是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积极主动地、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真正整体走向世界并进而引领世界,我们充满必胜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