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卢麒元关于人类大周期的说法,应该有一定道理。我在写阿根廷米莱现象时,就感觉到这个问题。
大概20年前,林毅夫先生和杨小凯先生有过一场“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一直影响到今天,经济学家基本分为两派,各说道理,不可开交。杨小凯先生认为,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由于各方面的不足,所以存在后发劣势。林毅夫先生则相反,认为后发者可以借鉴先发者经验,实现技术性跳跃,以及省却前期投入成本,等等,具有后发优势。
其实,研究阿根廷、南美洲,乃至所有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所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表现出了杨小凯先生所说的“后发劣势”。
实际上二战以后,但凡未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如阿根廷等,虽然曾经富裕过,但由于没有跨过工业化阶段,已经失去了前两个殖民时期的机会,也就是失去了通过殖民地获得资本的大量积累,从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可能性。怎么办?工业化和现代化一个基本条件是资本。没有通过早期殖民的方式获得资本和市场的国家,现在就非常难办,要么像中国50年代到70年代那样,或像今天的朝鲜,靠自身的一点一点积累,小步向前走,这个时间会很长。国际化的竞争,又不可能等你慢慢发展。要么引进使用国际资本,也就是引进外资来实现工业化。外资进入你的国家,从根本性质来说,是在利用他自己国内所缺少的资源和市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当年的殖民是同一性质,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国际资本一旦进入后发国家,就业增加,老百姓收入增加,使你的落后经济状况有所改变。这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但你原来不发达的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一定竞争不过国际资本,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发劣势”。同时,各种有利可图的产业兼并也就在所难免,国家的命脉很容易被国际资本所掌握。
关于国际资本,我在阿根廷米莱现象分析时提到,国际资本他不是为了你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到你国家来的,他不可能为你的民族国家工业化着想,他也没有这个义务。一旦政治混乱,局势动荡,或者劳动力成本上升,他就会转移,他要的是利润,哪里挣钱去哪里。南美及许多后发而停留在中等收入的国家,由于过于依赖国际资本,一般都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乃至经济体系,既没有属于自己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更不可能有自我不断升级改造,实现结构性的产业升级的能力。结果就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的经验,我认为就是既充分利用外资,又乘机发展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工业和经济及科技等体系。这样就有了林毅夫先生所说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完全取决于不同场景,甚至不同制度。这是大讨论中没有人提到过的,是我的个人观点。
人类要发展,这是必然规律。近一百年了,大量国家一直在徘徊着,有的甚至倒退着。当中国走到世界老二的时候,人们不会不思考,自己怎么办?
中国的意义我认为不在于制度,这是无法被学习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独立自主,发展自己。一切以我为主,正确处理好和各类资本的关系。既要真正照顾到各类资本的盈利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难度就在于“既要又要”上。这是根本。
以上一点浅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