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蒋介石又调集20万军队,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为配合红军作战,3月,西路分委便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刘其凡在会上提出,西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夺回吉安,争取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并指示各地在对敌人斗争的行动上,“安福工作应与北路取得联系,永新工作要与遂川取得联系,龙冈和遂川应与湘东湘南赣西工作取得联系,使西路的苏维埃政权有联系地向前发展”。强调在一切为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的原则下,做好工作。
赣西南特区委机关设吉安县富田陂下村,5月,从富田迁往兴国县城。6月17日,苏区中央局决定撤销赣西南特区委,在赣江东岸成立赣东、赣南、永吉泰3个特委。赣江西岸成立湘赣省委、省政府,吉安西区成立吉安县委、县政府直属湘赣省。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拨给赣西南苏区六七千支枪,扩大地方武装。赣西南特区委将这批枪统筹安排,发给各县。最多的县有500枝,最少的也有几十支。为此,各县都先后成立了警卫团、警卫营,各区都有特务队或游击队。赣西南特区委成立时十分困难,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赣西南特区委在陈毅等领导下,遵照苏区中央局的指示,根据当时的局势,分别派出巡视员到各地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就地解决问题。正当国民党2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云集之时,赣西南特区委认真落实苏区中央局关于反“围剿”的指示精神,动员各县区人民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做好扰敌、袭敌、毒敌、饿敌、盲敌工作。在赣西南特区委的领导下,吉安县取得了永阳、横江、官田战斗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7月12日,张启龙《关于赣西工作情形给中央局的报告》中指出,西路分委的组成人员有7人:刘其凡(缝工)、朱昌谐(缝工)、金文质(知)、周鉴清(工人)、刘生元(工)、刘键(农)、曹二(知),常驻3人:刘其凡、朱昌谐、金文质。分委有组织部、宣传部、工运、农妇运等部门。出版《党的生活》,多登载分委给各县委的信。“永阳西路分委驻扎处市镇有相当距离吉安只十里,最近商场日渐恢复,日常需要品都可以买到。”从中可以再次确定,西路分委直到1931年8月被中共中央正式裁撤,一直驻扎在永阳。也许中间有过几次短暂的转移,但大本营一直都在永阳院背村。
十、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永新县指挥中心地位取代吉安县
井冈山时期,永新县先后归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特委领导,吉安县的天河全部和前岭一部分归永新县领导。井冈山失陷后,永新县归总部设在永阳的西路分委领导,是吉安西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吉安西区革命根据地后期,尤其是湘赣省委、省苏政府的成立,永新县正式成为湘赣边领导指挥中心县。
1929年,永新县委曾归中共赣西特委领导。10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湘赣边界特委机关搬迁至永新县城,实现了边界斗争指挥中心的转移。1930年3月,湘赣边特委并入赣西南特委,永新县归赣西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委西路行委领导管辖。此时,赣西南的领导指挥中心在吉安县永阳。为了统一和加强湘东、赣西等地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决定1931年8月在河西永新成立中共湘赣省委,领导河西及湘东南的工作。从此,开始了以永新为中心的创建湘赣苏区的斗争。
1931年8月1日,王首道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湘东南特委和赣西南特区委西路分委联席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共湘赣省委的决定,宣布成立中共湘赣临时省委,王首道任书记,林瑞笙任组织部长,甘泗淇任宣传部部长,张启龙任军事部部长,袁德生负责省苏维埃政府工作,同时,将湘东南独立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李天柱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吉安县西区的独立团改为独立六团。随后还成立了少共湘赣省委和省政治保卫处等机构。
此时,湘赣革命根据地建立,湘赣省管辖25个县,基本人口逾百万。但在湘赣省所管辖的25个县中,其基本苏区只有吉安、永新、宁冈、莲花、遂川、茶陵、酃县、安福、攸县、萍乡、分宜、新峡、上犹、崇义等14个县(其中部分县尚含游击区)。吉安县包括现在的天河、官田、安塘、登龙、敖城、永阳、指阳、梅塘、固江、浬田、横江、凤凰、永和、敦厚等西区区域先后为湘赣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另有当时归分宜中心县委管辖的现油田、万福、北源、大冲、桐坪,也归湘赣省管辖。
10月8日,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产生中共湘赣省委员会,王首道为书记,王首道、袁德生、林瑞笙、张启龙、甘泗淇5人为常委。林瑞笙任组织部长兼保卫处处长,甘泗淇任宣传部部长。10月17—25日,召开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袁德生任主席,张启龙、彭德怀任副主席。下设土地、军事、裁判、财务、内务、粮食、劳动、文化等部。此时,根据地所辖25县,以永新为中心,从东至吉安县所属的永阳赤白交界处,西至茶陵赤白交界处,东西约距300里左右;从南至永新关背,北至萍乡赤白交界处,南北相距也是300里左右,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