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中红网-温如昌:苏瑞广的精气神
作者:温如昌
浏览次数:
2024-05-10 08:46:0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苏瑞广,河北宁纺集团的董事长,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功勋企业家,早在1988年,苏董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次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50年来,苏瑞广共获得各级政府、部门颁发得各种奖项不下于100个。

    我和苏董相识于1979年。那时,他创办的宁晋县棉织厂已被邢台地委、行署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我是县广播站的一名记者兼编辑,后来调县委宣传部工作。一直跟踪采访苏董15年。每次采访,我都收获满满,不仅采访到生动的素材,苏董那处变不惊、勇于担当的行事风格,坚定果断、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我受益终生。

    坚守初心志不移

    1935年,苏瑞广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曾现场目睹日本鬼子残忍屠杀中国抗日民众的恶行,经历过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难民生活。亡国奴的屈辱在他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早早地懂得了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乃至亡国的道理,懂得国家要复兴要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苏瑞广从小就对纺纱织布非常好奇,他记事时,就看见奶奶和母亲将一包包棉花,搓成棉花条,再纺成线,又织成布,能从集市上换成钱或生活用品,感到纺纱织布是个能糊口养家的能耐活。十岁时,他曾多次跟着父亲组织的牛车队拉运棉花挣钱,从高邑货运站装上棉花,运到衡水一家纺织厂。一有机会,他就到车间里看机器纺纱织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白又宽又长,还细致柔软。这种被称为“洋布”的产品,市场价格即贵还很紧缺,是个赚钱的好买卖。从这时起,苏瑞广打心底里产生了一个想法,长大后开办一个大纺织厂,为民富国强做贡献。

    1955年,苏瑞广中学毕业后,抱着工业强国的崇高志向到县棉油厂当工人,他有文化,一进厂就被安排在厂办室当职员,厂办室工作主要是写写画画,上传下达,工作轻松而体面,但苏瑞广却感到无聊和不快活。只待了半年,便再也耐不下去了,主动申请到生产一线当了个能学点技术的锅炉工。在这里他学到了锅炉、蒸汽机的使用和维修等各项技术。

    当时,县棉油厂生产单一,只开展榨油业务,还因为原料供应不足,工人们半年上班,半年放假。放假了,别的工人回家种地,而苏瑞广却去石家庄学习纺纱织造技术。经过几年努力,他又掌握了纺织机器的安装使用和维修技术,成了宁晋县棉油厂里的技术能手。

    苏瑞广工作勤奋认真,任劳任怨,政治上要求进步,入厂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苏瑞广有两次进党政机关当干部的机会,他都自愿放弃了。一次是1972年他被县委抽调到县里当“工人阶级宣传队”进驻农村搞“斗批改”,他为所驻村庄消除派性,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突出成绩,工作结束后组织部想调他到公社任职。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却婉言谢绝了:“当公社干部,搞行政是我的短板,搞纺织是我的特长,还是让我回厂里吧!工业兴国是我的初衷和人生追求。”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河北省委要求各县要组织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赶赴唐山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带队的县委领导知道苏瑞广有能力亲自点将,邀他参加,一同赴唐山。

    大地震后的唐山惨状无比,大楼被夷为平地,满街道都是血水,空气里弥漫着恶臭气味,令人窒息,余震还不时发生,苏瑞广他们一到灾区,便立即开展工作。要从钢筋水泥的废墟里救人,要及时转送伤残的群众,要掩埋死人的尸体,还要安置抢救出来的群众,发放救灾的物资。苏瑞广是宁晋救援团中最有力气,身体最好的一个,因此他的工作量也最大,有时是昼夜不停,在唐山一直干了四个月,直到任务全部完成。由于成绩卓著,县领导提议他到党政部门任职,和上次一样,苏瑞广再次自动放弃了从政当公务员的机会。理由还是:搞纺织是我心爱的事业,也是我一生的选择,宁晋县棉织厂是我的家。

    危难时刻勇担当

    宁纺历史上曾遭遇两次灭顶之灾,一次是死而复生,另一次是绝处逢生。两次生路都是苏瑞广用心血和汗水冒险蹚出来的。彰显了苏董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1971年,满怀工业报国志向的苏瑞广得知石家庄桥西织染厂更新设备,淘汰一批日本丰田老式1151型手换梭织机消息后,当即建议棉油厂领导上织造项目,以解决该厂半年生产、半年放假的问题。得到批准后,苏瑞广带领几个工人到石家庄桥西织染厂的废旧设备堆里,拆装拼凑组成16台完好的布机,以废铁的价格买来,建起了织布车间,苏瑞广被任命为车间主任。

    新车间上马后,满负荷生产,工人们不再半年上班、半年放假,还为棉油厂增加了不菲的收入。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棉花和布匹属统购统销物资,应由国家计划安排。由于建这个车间未得到国家计划部门的批准,是“私生子”,没有户口,便得不到国家调拨的棉花,生产的布匹在市场上不能正规销售,生产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被迫下马。

    看到心爱的织布机躺在车间里,苏瑞广心如刀绞。那是一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吃饭要粮票,买布凭布票。纺织行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他不甘心辛辛苦苦建的织造生产车间就这样被“枪毙”掉。于是,工余时间,他骑自行车找县工业局领导,找县主管工业的领导,甚至找到县委书记耿喜谦的办公室里,陈述恢复生产的理由。

    耿书记是个老革命,告诉他,要使织造车间起死回生,得省计划委员会批准。苏瑞广不顾劳苦,骑自行车往返200多里找邢台地区工业局和计委申报材料。还找到地委副书记化树凯那里。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在县委、县政府和邢台地委、行署领导的关怀下,省计委批准了宁晋建棉织厂的申请,县委、政府决定让苏瑞广在县城东北废弃的火药厂旧址上筹建“宁晋县棉织厂”。

    苏瑞广热血奔涌,激情满怀,他向领导立下誓言:决不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希望和信任,脱皮掉肉,也要把宁晋县棉织厂建成先进企业。

    躺在宁晋棉油厂的16台布机,县火药厂旧址上9间残破的职工宿舍,这是苏瑞广创建宁晋县棉织厂的全部资产,仅1.9万元。

    万事开头难,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创业更难。1973年9月15日,苏瑞广带领22名职工发扬大庆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艰苦奋斗精神,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没有厂房,他们就自己动手,将9间职工宿舍简单装修,改做厂房;没有宿舍,他们脱坯盖起“干打垒”房屋当宿舍;搬运16台织布机是个硬活、细活,没有汽车,没有拖拉机,他们就找来人力车,人拉肩扛,仅用五天时间,就搬迁安装完毕,投入生产。

    没有码布机,就在墙上订上钉子码布;没有打纬机,就用自行车圈代替;没有浆纱机,就找来一口大锅,脚踩手砸浆纱。车间简陋,湿度达不到,他们就往地上洒水,用喷雾器喷水;夏天车间温度太高,就用电风扇降温;冬天温度低,就在车间门口用砖砌个大火炉,烧煤保温。硬是凭着被淘汰的落后设备,和自造的土设备,用土办法,新生的“宁晋县棉织厂”便生产出了达标的棉布产品。到1973年底,仅108天时间,就织出棉布15000米,实现产值7.1万元,利税2.7万元。

    宁纺的第二次生存危机发生在1980年。由于当时企业还处于只能生产条绒坯布阶段,只有经过邢台、石家庄或天津的织染厂家加工后,才能进入市场,常常得等人家完成生产任务后,才能加工外来业务,宁晋县棉织厂的发展受到制约,倘若市场一旦出现疲软,倒霉的是没有终端产品的生产厂家。

    当时,苏瑞广已敏锐地感到,全国纺织行业即将进入低谷。若摆脱发展“卡脖子”问题,必须上割染设备,生产灯芯绒终端产品。苏瑞广的这一想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但上这一项目,尚须层层审批,为争取时间,苏瑞广兵分两路,一路向上级申报,争取批文,另一路筹集资金40万,建厂房,购设备。

    果然不出苏瑞广所料,1980年整个纺织行业出现疲软,宁晋县棉织厂申请的割染项目,被有关部门否决,理由“重复建设,不适宜上。”申请批复之路越走越窄,层次由主管部门上升到省主管领导,批复言辞愈加强硬:“坚决不能上”。而筹建路上却是快马加鞭,进展迅猛,就这样,宁晋县棉织厂的割染项目逆势而上,不到一年时间先上了4台割绒机,5对染槽,2台刷绒机,2台烘干机,1台拉宽机,年生产绒布300万米,生产品种增加了7个。“生米”做成了“熟饭”。

    这一年全省纺织行业倒闭了68家,由于宁晋县棉织厂上了割染设备,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困境,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权,成为全省纺织行业中唯一一家大幅增长盈利的企业。

    面对成功,苏瑞广收到得不是祝贺的鲜花,而是上级有关部门发来的惩戒命令:……不经上级批准,私自上马割染工艺,严重违犯组织程序,经研究,责令其负责人认真反思,写出书面深刻检查,并立即停止生产,所上割染设备立即拆除下马。

    时隔7天,省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赴宁晋县棉织厂落实拆除割染生产线。宁晋棉织厂又一次走到生死边沿。

    省调查组领导与苏瑞广面对面,严厉质询:“老苏,这割染设备你到底下不下,拆不拆!这可是省里的决定,要是不下,不拆……你将会受到上级严厉的处分。”

    有着24年党龄的苏瑞广,很知道调查组领导话里的份量,也很知道“抗上”要承担的后果。他稍加思索,坚定地回答:“你们打我、骂我,都行,撤我的职也认,可千千万万不能拆掉割染设备,那可是国家的财产,凝聚着全厂职工的血汗,那可是宁晋县棉织厂的一条生路啊!”说到这里,老苏这个坚强的大男人,当着众人竞双手掩面,放声大哭起来。

    此时中共宁晋县委也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宁晋县棉织厂割染设备事宜。经研究磋商,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割染设备不能拆,苏瑞广不能撤职……,要给老苏处分,我们集体为他鸣冤叫屈。”

    后来,上级领导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是认可了宁晋县委的意见。割染生产线保住了。

    消息传来,苏瑞广和全厂员工备受鼓舞,更加珍爱自己的工作,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企业连续两年在行业低谷喜创佳绩。1982年实现产值546万元,利税74万元,有两项产品获省“双优”称号。

    1983年在隆重庆祝建厂十周年的欢乐声中,“宁晋县棉织厂”更名为“宁晋县织染厂”。

    忠肝义胆生豪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家有难才见赤子忠贞。苏董深深懂得,国家好,人民好,企业才有靠山。50年来,只要国家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他都自觉地挺身而出,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1963年,宁晋发生百年不遇大洪水,不会游泳的他,主动投身抗洪救灾,和人们一起筑堤坝,保护县城,转移受灾群众。1966年邢台大地震,宁晋是重灾区,身强力壮的他,更是身先士卒,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到断壁残垣的厂房里抢救国家财产。唐山大地震后,他又一次挺身而出参加宁晋赴唐山抗震救援团,奔赴千里之外的唐山抢险救灾,在那恶劣的环境中一干就是4个月。苏瑞广是最后一批离开唐山的抗震救援人员。

    特别是从2020到2023年抗击新冠疫情,苏董更是主动担责,带领宁纺人生产出大量的口罩和防护面料支援抗疫工作,在非常时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为了确保疫情所需物资,他们调整生产方向添置生产设备,加班加点,提高产量,紧急时刻,86岁的苏董吃住在办公室,常常在生产车间组织和协调,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抗疫生产任务。

    三年来共生产抗疫所需医护面料1630多万米,口罩550万只,还向社会捐赠口罩22万只,医护服3万多套。

    自1973年建厂以来,苏董和他领导的宁纺集团,始终把为国家贡献放在第一位。50年来,宁纺年年是纳税大户,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14.6亿元,向社会捐款捐物总额达1.2亿元。

    这一桩桩,一件件生动的事迹,这一组组闪光的数字,跳动着一个英模企业家半个世纪的报国情怀和忠贞之心。

    苏瑞广是位视野高远,有大格局观的企业家,他心中不仅装着宁纺集团,更关注全国纺织行业的兴衰。2005年10月,山东滨州华纺集团上马灯芯绒项目,做了半年未成功,曾求助一家省内企业和南方一个灯芯绒企业帮忙,均遭到拒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这家企业老板来到河北宁纺集团请求苏董支援,没想到苏董当即就爽快地答应了,并派出一名生产厂长和一名总工程师带着三个品种共计500米灯芯绒坯布,前往滨州华纺集团具体指导,并嘱咐他们从工艺到操作要毫无保留帮助他们。当时许多人不解:滨州华纺可是一家年销信额20亿元,利税2亿元的知名强企啊!你还帮助他,就不怕他更强大了,把你们挤垮吗?苏董自信地说:企业的衰败不在企业外部竞争,而在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的优劣。我帮助这家企业使他更强,会倒逼我们居安思变的紧迫感。向强者学习,和强者过招,这对激活整个纺织行业创新活力是十分有益的。

    带着苏董的重托,前去滨州华纺支援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华纺后吃住在车间,连续七天没白天没黑夜地在车间现场一个工序一个工序手把手地教,直到工人们能独立生产出合格产品才回来。

    这些年来,宁纺和滨州华纺即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相互学习,互利共赢,实现了共同发展。

    苏董处理问题总是高人一筹。有一年宁纺发往日本一家企业一批货物,日方在查验时,发现工作中有点疏漏,随即提出索赔1000美元。有人说:这家世界知名企业,是在鸡蛋里头挑骨头,故意找茬。苏董经过查询,我们工作确实做得不完美。于是果断拍板:赔他们2000美元,并写致歉信。他严肃地对员工说:“1000美元是赔偿金,另1000美元是买信誉的。”还意味深长地说:“诚信是深耕市场,走向成功的金牌通行证。”

    这家世界知名企业的老板做梦也想不到苏董的思想境界这么高,令他们望而生敬。后来,这家日企也成了宁纺的忠实客户。

    古稀之年开新局

    1992年苏董因贡献突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功成名就的他,以“一人无为,三日不安”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自我加压,奋力前行。

    2006年,古稀之年的他化挑战为机遇,开启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新征程。当时宁晋县制酒厂陷入半停产状态,1000多员工发工资都很困难,这个河北百年老字号面临破产。时任县委书记的张华波、县长张栋华亲自来宁纺找苏董,请他接手陷入困境的宁晋县制酒厂,以保住宁晋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此时,已71岁的苏董因对制酒工艺不熟悉,怕干不好,非常犹豫。他的一位工业通老朋友经过几天对酒厂的考察,告诉苏董:当前全国制酒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有的酒厂打广告费,一出手就是上亿元。宁晋酒厂内部复杂,1000多名员工已经生活没有保障,在岗人员月工资不足500元,300多名内退人员没有一分钱收入,是个非常烫手的山芋不好整,劝他三思而后行,千万别一步走错,毁了一世英名。书记、县长几次找他,酒厂的老工人和老干部也找上门来,请求他救救酒厂,为1000多名员工找一条生路。

    经反复权衡,苏董再次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接手酒厂。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好,不能辜负县领导的重托和酒厂员工的信任。他首先对酒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宁晋县泥坑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时补发了欠工人们的工资和医疗费,而后输入宁纺人“讲人品、出精品”的价值观,响亮地喊出“为父老乡亲酿一杯好酒”的口号,统一员工思想,激活工作热情。他不顾年迈的身体,亲往茅台酒厂、五粮液酒厂、衡水酒厂、山西汾酒厂等10多家制酒厂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制酒工艺,还请来全国制酒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厂指导工作,制定振兴宁晋酒厂的实施方案,先后投入2亿元建成现代化的制酒厂房,在传承原先的制酒工艺的同时,引进我国最领先制酒生产技术,先后推出了泥坑窖香、净雅香、海棠花开、白瓶等中高端系列产品,使泥坑酒业以翻番速度增长,成为宁纺集团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2016年10月,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白克明来宁纺调研,为苏瑞广的人生志向、创业精神所打动,亲笔为他题词“老有凌云志,全在精气神”,称赞苏董的贡献。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网-温如昌:苏瑞广的文化情结
·下一篇:无
·中红网-温如昌:苏瑞广的文化情结
·毛小青书记一行到吉林调研红色产业发展(组图)
·特稿:红安籍开国将军刘飞扮演者郭建光使《沙家浜》一举成名
·特稿:江西吉安西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指挥中心的形成(组图)
·特稿:5块光荣牌,一家五代兵(组图)
·特稿:山山埋忠骨 岭岭铸英魂
·特稿:踏寻四野大军加强团转战六芹山根据地交通线(组图)
·特稿:深藏十年的毛主席金像(组图)
·特稿:福建连城 山区“三红村”大张村 乡贤捐资兴教奖学(组图)
·中红网红色头条-葛元仁:坚持“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永不过时!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温如昌:苏瑞广的精气神
中红网-温如昌:苏瑞广的文化情结
毛小青书记一行到吉林调研红色产业发展(组
熊立功:红安籍开国将军刘飞扮演者郭建光使
特稿:红安籍开国将军刘飞扮演者郭建光使《
走进北京八一学校校友温暖的家——《半月谈
吴子怡:江西吉安西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
特稿:江西吉安西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指
戴伟国、曾小翠:5块光荣牌,一家五代兵(组
特稿:5块光荣牌,一家五代兵(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