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内部,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是犯罪的行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第158页。]共产党就是要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大家敢于批评。他说:“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年6月版,第278页。]为此,毛泽东亲自批准查处了天津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受贿案,武汉纪凯夫被诬陷案,上海的黄逸峰打击报复案等大案要案。防止腐败,一直是毛泽东反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认为不严惩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等不良党风,就会失去民心。这些深刻的见解,体现出毛泽东对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构成他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独特表述。
毛泽东曾对报刊批评的方针做出重要论述:“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77页。]三字方针中,“开”,反映了党支持报刊批评的基本态度;“好”,是对如何实施报纸的原则说明;“管”,则表明了党管批评的原则立场。这是毛泽东对报刊批评原则的高度概括。
报刊批评要讲究策略。首先,毛泽东强调“在开展反坏人坏事的广泛斗争达到了一个适当阶段的时候,就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压倒邪气。”[《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其次,强调批评报道既要有锋芒又不要伤人。他指出:“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又说:“文章要尖锐,刀利才能裁纸,但是尖锐得要帮了人而不是伤了人。”[《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1、194页。]毛泽东还提出使两者兼顾的方法,学习列宁、鲁迅的杂文,要分清敌我,对待不同的矛盾,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再次,毛泽东认为要拓宽舆论监督的渠道,应重视刊登群众来信,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党的报刊从《向导》周报第7期开办“读者之声”,之后一贯重视刊登群众来信,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毛泽东重视群众来信这种批评形式,他说:“对于下级所提出的不同意见,要能够耐心听完,并且加以考虑,不要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生气,认为是不尊重自己。”[《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页。]他还说:“绝对不可文过饰非,拒绝党外人员的批评,或曲解善意批评为攻击,而造成党外人员对党的过失缄口不言的现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毛泽东的报纸批评思想,在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学说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也发生过重要作用。
但是,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使舆论监督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深刻教训,我们应该吸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