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晨雾环绕的福建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绿树丛中点点“红星”若隐若现,水泥道路如青龙蜿蜒,“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
1932年,永安作为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多支红军部队先后进入永安马洪村打土豪分田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军标语;2023年,数以万计的拳拳“红心”来此接受红色法治文化的熏陶。
同治十年(1871年),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闽西风格的主体建筑廖氏祖房--“逢源堂”建成,内有三堂六厅、两书院、四横厢、两大坪,总建筑面积5亩;2023年,成功入选“福建省首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
福建省首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
一条标语,就是一段革命历史。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开展中国红色革命,遍布永安的红军标语成为了伟大斗争的历史见证;近年来,一脉相承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建设,跨越历史的时空接力,成为永安红色法治文化“活”起来的有力见证。
2016年,永安市完成对洪田镇马洪村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和战时红军医院旧址“作求堂”的整合修缮,建成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为了福建省乃至全国首个“红军标语实体博物馆”。近年来,每年来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累计突破8万人次。
“红色+研学宣教”让红色法治基因薪火相传
“300多条红军标语镌刻着丰富的红色烙印,背后是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笔一划都勾勒着鲜活的革命场景。”博物馆讲解员吴兆男现场介绍到。
部分红色法治元素标语
“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共产党十大纲领”……简洁明了、富含法治元素的宣传标语清晰可见。这些不断跳跃、永不褪色的红色法治印记,至今依旧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和精神源泉。
青少年在红色旧址开展现场教学
近年来,永安市司法局以传承和保护红色法治资源为抓手,创新将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的红色法治基因融入到法治教育、文化建设、研学宣教之中,让红色法治基因薪火代代相传。
丰富的红色资源“宝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师生前来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参观学习。闽江学院组织支教服务队师生专程到此开展“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暖风支教砥砺歌行”主题活动,现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永安各中小学不定期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研学活动,让师生们近距离汲取红色营养,接受红色法治故事教育……推动“法治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同时,真正让红色法治文化亮起来、立起来、活起来。
“红色+节点宣传”让红色法治文化历久弥新
“标语,是红军的第二武器。”为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向纵深延伸,永安市创新推出“红小鬼”系列法治文创产品,大力拓展红色研学旅游项目,编排演绎情景舞台剧、法治微党课,精心编印永安市红军标语图册……通过大力普及、传播红色法治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法治文化氛围。
近年来,永安市司法局充分利用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发挥“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作用,经常性组织干部群众前往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现场举办“法治微党课”,组织参观红军标语真迹、观看宣传片、感悟革命历史进程。采取接地气宣讲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
红色法治文化宣讲进乡村
“这堂法治课十分生动,深受鼓舞!这里是英雄战斗过的红色沃土,作为一名村干部,接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聆听完法治课的各村干部纷纷表示。
近年来,永安市充分发挥160名“蒲公英”志愿者、1559名“法律明白人”、591名“法治带头人”作用,创新采取“互动式、体验式、宣讲式、沉浸式”红色法治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宣传节点,因地制宜开展《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保护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宣传教育活动,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红色+乡村文旅”为红色法治阵地培根铸魂
乡村振兴,离不开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截至目前,永安市已发现1077条红军标语,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伟,可谓居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苏区之首。随着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以红色文化为内涵的各类“乡村游”在永安应运而生。
在后疫情时代,永安市不断加持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将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周边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场馆等资源,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深入挖掘水东慎德堂、水西拱绣楼、水西游氏宗祠、忠洛易安堡、林山吊脚楼等本地红色文化,有力推动了红色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