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举世震惊。蒋介石一手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调集7个师约8万兵力,层层包围了新四军军部及其部队9000余人。致使新四军遭受惨重损失,在皖南事变中只有2000余人突围。这段历史国人永远铭记。
一、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
自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夏秋遭到失败后,又把中心转向华中。1940年6月至9月初,国共两党就中共合法地位、八路军新四军扩编问题、作战区域划分问题展开谈判,因蒋介石坚持八路军、新四军开至黄河以北而陷入僵局。此时,日本急欲结束中日战争,抽身出来进攻太平洋地区英、美、法等国的殖民地,对蒋介石再次展开诱降活动。德国驻华大使也劝蒋介石投降日本。英、美等国因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对国民党尽力拉拢。国民党顽固派认为局势对己有利,加紧制造新的反共磨擦。1941年1月,国民党当局置日寇大敌当前于不顾,悍然出动7个师8万余重兵,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围歼遵命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反共事变。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苦心经营3年之久的新四军军部被整个摧毁。皖南新四军近万名指战员,除少数分散突围外,其余悉数被围歼。其中有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骨干,有从延安派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领导干部,有中共南方各级党组织选派到新四军的优秀党员,有投笔从戎、请缨杀敌的知识青年,有毁家纾难归国抗战的爱国侨胞,更有杀敌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他们没有战死在抗日的战场,却屈死在“友军”的枪口之下。
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惨重,9000名新四军只有2000余人突围。他们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剿,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他们钻入山林,忍饥挨饿,历经艰辛,坚定信念;他们依靠群众,团结一致,想方设法,死里逃生,他们是英雄,英名永存。
二、新四军浴血勇战奋力突围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展开顽强拼搏,浴血奋战、殊死抗争,积极突围。叶挺将军被扣押后,新四军在饶漱石的指挥下实施分散突围,各显神通,力争突围成功。在突围过程中,傅秋涛部属成建制突围成功;其余新四军将士在黄火星等领导带领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前赴后继,奋力突围,相继逃脱国民党军包围圈,突围至江北和江南新四军指挥部,约有2000名将士回到新四军怀抱,为新四军军部重建保留了革命火种。
1. 皖南事变傅秋涛成功突围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共计9000余人,并行开拔北上,傅秋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1纵队为左路纵队。皖南事变的第三天,因电台被毁,傅秋涛的左路纵队便与军部失去了联系。1941年1月8日下午,傅秋涛组织召开了“梓坑会议”,会议决定向苏南转移。苏南是傅秋涛担任老1团团长时,曾在苏南战斗了半年,沿途群众基础好,不仅傅部可突出,还能背靠宁国、宣城,策应军部突围。会议还决定,老1团打前卫,新1团打掩护,当纵队司令部冲出后,纵队全体人员在板桥集合。由于“梓坑会议”确定了正确的突围方向,1纵队突围的战术方式也随之确定,即:“正面强攻,重点突破,撕开网口”。具体的突破口选择在球岭岭南六华里处“三节水”地区。因地形险要,敌人防守较松,仅有顽52师154团的一个营防守。走这一条路突围是一着险棋,但兵不厌诈,用兵关键在于出其不意,胜算的可能性反而大。经过周密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历经大小三次殊死的搏斗,在付出重大牺牲后,1纵队的连以上干部和一部分战士终于突出了敌人的重围。突围出“三节水”后,傅秋涛部进入泾(县)、宁(国)、宣(城)三县边境的山区--老虎坪,收集了300余人的队伍。于是,傅秋涛迅速编了一个步兵连,两个手枪连,为继续突围做了种种准备。后来,由于国民党围剿加剧,傅秋涛不得已在与老虎坪一坑之隔的大斧山,将300余人的队伍又化整为零,让各部独立突围。突围之前,为轻装上阵,安置了病号、伤员,将爱人陈斐然留下照顾伤员,甚至将刚满一岁的女儿也送给老乡,仅带着老侦察出身的营教导员汪克明以及孔诚、汪其祥、李贵诚等12名精干的干部组成的队伍,于1941年2月2日化装往苏南方向突围。行至第三天,当小分队进入宣城境内的一条山沟里休息时,遇到江南青洪帮大头目陈玉庚门下的两个徒弟,通过聊天方知傅秋涛曾帮助陈玉庚,放其三弟一条生路,双方关系密切起来。在两个青洪帮门徒的帮助下,傅秋涛等越过了52师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进入广德、郎溪、宣城交界地区。当队伍在一个村子休息时,遇上了国民党保安队,他们边打边退,一直退到南漪湖边。在船主确认傅秋涛等为新四军时,船老大开船,甩开保安队。过了湖,到达东坝地区,傅秋涛在离下坝约两里的地方雇了一条船,过了河,经溧水到溧阳。2月10日,经过七灾八难、艰难曲折,历时一个月零四天,傅秋涛终于到了罗忠毅、廖海涛的新四军16旅驻地,一行12人全都胜利地突围回到新四军的军营。
2.黄火星率部突围成功
皖南事变发生后,经过数昼夜激战,新四军反复几次冲锋,都没有突围成功,军长叶挺也在与上官云相谈判过程中被扣押,剩余的新四军部队在副军长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的带领下分三支纵队突围。分散突围阶段,新四军分成三支纵队。黄火星被分在第二纵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周桂生。在突围过程中,第二纵队被国民党的主力包围,面对敌人的四个师,第二纵队沉着应战,再次分成左右两路继续突围。纵队司令员周桂生在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黄火星所在的团被32集团军包围。经过二十余天的战斗,第2纵队损失惨重,黄火星历经千难万险后,带领一部分战士成功突围,与新四军苏北军部成功会合。
3.熊应堂率新四军老1团突围经过
1月4日,新四军部队开始移动。5日上午,部队在大康王休息。6日晚按照军部计划,继续向裘岭方向前进。老1团走在前头,新1团为后卫。拂晓三四点钟,在裘岭受到顽军阻击。5团3营奉命出击,占领了山头。7日晚上10点多钟,5团渡过榔桥河,继续向南突围,接连拿下两个阵地,接到命令,撤回榔桥河以北。8日,5团主力又回到螃山南面的山脚下左前方,新1团和顽52师正在激烈战斗,顽军的攻势很猛,并从新1团的右翼向5团正面运动。顽军越来越近,刚到5团的阵地前沿,冲锋号响了,战士们迅猛地扑向前去,新1团也同时出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夺取了几个阵地,消灭了顽军一个多营。9日上午,接到军部电报,可根据实体情况,自行突围到江北——电报还没有收完就中断了。晚上,级队部在竹岭坑召开干部会议,研究如何突围问题。最后决定,从正而突围到苏南。这时,新1团还在阵地上与顽军对崎,老1团已经全部集中。于是,纵队部命令老1团为前卫,新1团为后卫,特务营保卫司令部走中间,沿新1团阵地的左翼向东北突围,并约定突围后到梅桥镇东北一座山里集中。随后,老1团重新酝置了火力,把大部分机枪调到前面,几十挺轻、重机枪一齐喷出火焰,把阵地映照得一片通红,战士跟着火光一个劲的往前冲。前面的同志倒下了,后面的同志接过枪继续向前猛冲。由于火力集中,顽军一时措手不及,先头部队一个冲锋就突过去了。可是,因冲得过猛,前后失去了联系.熊应堂在中间,看到后面没有跟上,便连忙回去寻找.但此时后续部队已经被顽军截断了。于是,熊应堂不得不再带着身边仅有的几个通讯员,沿着先头部队突围处的空隙也冲了出来.当赶到集中点时。已是次日早晨八九点钟。一些被打散的部队分别由班、排长带领,也陆续到这里集中。天黑时,大约集合100多人。第二天,熊应堂带着几个同志去找首长,刚到山口,就看到傅秋涛、江渭清、王怀生等几个同志走过来,跟在他们后面的,也还有几个号兵.警卫员和参谋人员。部队汇齐后,继续向山里转移,到老虎坪隐蔽下来。在这里,一边发动群众,一边收集失散的同志,最后集中了约300多人。过了年,挑选一批班、排干部,编成一支100多人的武装连,配备五挺机枪,先行出发去江北联系。联系部队走后,隐蔽地点被顽军发现,先后遭到两次袭击。为了缩小目标,队伍重组分两组,一组由傅秋涛带领,组里有独立营营长汪其祥、副营长韩石生和汪克明等同志;一组由江渭清带领,组里有熊应堂、政委肖辉锡、支队副参谋长吴泳湘、老1团副官主任龙彪等同志. 两个星期后,获知傅秋涛已带少数人去苏南的确实消息,熊应堂和江渭清决定下山,经广德、郎溪一带向苏南进发。同行的有吴永湘、饶惠潭、黄吉民、李贵成和几个连、排干部。大约在三四月份,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来到苏南新四军茅山根据地竹箫桥、上沛埠一带,找到当地一个地下交通站,带领他们来到了16旅旅部,在6师师部和傅秋涛同志汇合。此时,这支队伍只剩下三四十人。
3.第二纵队部分人员成功突围
1月4日上午,2纵队抵达茂林村附近的一个祠堂,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丕岭。战士们正准备休息,却突然听到了枪声,前哨部队与敌军交上火了。2纵队立刻加速前进,参加对敌作战。先头部队刚打下丕岭,冲到山口处时就遭到了大量敌军的阻击,敌军似乎早有准备,轻重机枪火力及大炮打得非常猛烈,把丕岭出山口封得死死的,丕岭的各个出山口都被敌军设置了重火力封成了口袋状的包围圈。敌军的火力层叠交错,新四军被敌军火力压迫得无法前进一步,真的是寸步难行。到下午五点钟,2纵队战士虽然奋勇拼杀,仍然无法突破敌军阵地。下半夜的时候,上级指示第4连去袭击右边大山脚下敌军的机炮团,缴获一些重武器回来作为突围用,结果敌军防范甚严,第4连刚接近敌军阵地就被哨兵发现了。敌军的轻重机枪扫射过来,第4连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被迫撤回原地。1月7日下午,2纵队开始撤离丕岭,向高岭进发。1月8日,2纵队继续向高岭进发后又改向茂林方向。第二天,敌军大量兵力从高坦附近向2纵队围来,敌军先是在山脚下与友邻部队激战,2纵队则继续向山顶上爬行,利用大山顶守卫,与敌军进行混战。第10日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敌军兵力像潮水般涌来,2纵队战士到山冲塘埂阻击敌人,连续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但敌军极为顽强凶狠,打退了之后马上又组织新的人上来。由于敌军人数实在太多,程众指导员将30多个剩下的战士重新编组,继续守在阵地上阻击敌军。一直打到天黑,全连只剩下了20来人,程众见阵地已经无法坚守,遂带着剩下的战士下了山,在东流山山脚下的村庄里休整,此时村庄里有很多受了重伤的新四军战士。1月12日晚上,军部传来命令让众人趁着夜色突围。2纵队兵分5路开始突围。新3团2营长巫希权带领众人从左边突围,其余战士从右边突围,以此减少敌军的注意力,增加突围出去的几率。第二天天亮后,他们继续朝北方走去,遇山过山,逢水过水,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4日早晨,抵达何家湾村时又遭遇了一股敌军,是地方的保安团一类的武装,很快就被全歼。随后,部队从何家湾走山路穿插到了繁昌县狮子山的大庙里休整。2营长巫希权清点人数,发现2纵队左路突围部队共有大约200人突围出来了,便被江北游击总队司令员孙仲德派来的一个便衣班接到新四军在无为的高沟镇。
4.皖南事变最后一批突围的新四军
1941年4月10日,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长李志高、第二纵队参谋长谢忠良、军部代理协理员杨汉林等,在追杀军部副官、叛徒刘厚总无果后,率领70余指战员为最后一批突围抵无为新四军7师师部。他们原先和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一起隐蔽在泾县石牛坞赤坑山一带。3月14日凌晨,项英、周子昆在赤坑山半山腰的蜜蜂洞内被军部副官、叛徒刘厚总暗害后,其余人员经与中共皖南特委取得联系,经茂林、章家渡、北贡里到繁昌县油坊嘴过江。其中主要干部有军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长李志高、第二纵队参谋长谢忠良、军部代理协理员杨汉林、第1纵队新1团1营营长李元、第3纵队第5团2营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等。李志高、谢忠良等在突围抵江北新四军7师无为曾希圣处后,于4月18日用曾希圣的电台联名致电在苏北盐城的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职等将项、周尸秘密埋后,并以全力捕捉逃犯,半月有余,竞未得手。乃是续收干部数十,于4月10日最后突围。职等已安抵希圣兄处。”(现存南京军区档案馆)另据曾希圣1960年所作回忆录《皖江的抗日斗争》所载,“在皖南事变中英勇突围的健儿,一部分去了苏南,大部分从繁吕、铜陵一带突围渡江到了无为”,“共约700人”。(现存安徽省档案馆)
皖南事变后,大约有200多名在突围中被打散的指战员,怀着坚定的信念,三三两两或单身一人设法突围到达江北新四军第7师无为所在地。事后统计,皖南事变新四军浴血奋战数十日,约有2000余人成功突围,为新四军军部重建奠定了基础,为全面抗击日寇侵略,增添了重要力量。
三、皖南事变成功突围的开国将军
皖南事变时,在傅秋涛、黄火星等纵队领导的带领下,新四军约2000余人成功突围出来。他们像革命火种重新播撒到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抗日前线,他们拿起刀枪重新战斗,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奉献青春和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皖南事变成功突围的英雄们,有的踏上治国理政之路,有的继续奋战在保家卫国军队之中,不乏众多英雄被授予国家级英雄称号和将军军衔。他们是:
1. 傅秋涛
傅秋涛(1907.8.3-1981.8.25),湖南省平江县人。1925年参加雇农工会,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扑城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傅秋涛参与领导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后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团团长、新四军军政委员会委员。1941年1月初,傅秋涛任新四军皖南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奉命向北转移。皖南事变中,指挥部队浴血奋战,并果断决定分散突出重围。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1年8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
2. 黄火星
黄火星(1909.7.11—1971.4.27),字以和,曾用名黄火生,江西省乐安县姚家村人。1930年参加景德镇工人,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时,与敌奋战,率部成功突围。后任新四军第7师第19旅5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含(山)和(县)支队政治委员,第19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4月27日在北京逝世。
3. 余立金
余立金(1913.10.4 -1978.12.2),湖北省大冶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皖南事变”时,余立金率领教导总队临危不惧,与敌展开激烈的战斗,置生死于度外,掩护军部和军直属队成功突围。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4. 叶超
叶超(1913-1988),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延安军大,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副科长。皖南事变时,英勇奋战,率先突围至新四军新军部。1961年,叶超晋升少将军衔。叶超同志因病于1988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5. 张铚秀
张铚秀(1915.7-2009.8.14),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8年参加虹桥村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营长,团参谋长,皖南第1纵队新编1团团长。皖南事变后,率部成功突围。后任新四军第7师56团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8月14日,晨因患癌症在301医院逝世,享年95岁。
6. 张闯初
张闯初(1911-1996.4.21),湖南省平江县人。1929年7月参加赤色工会,同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队长,教导大队大队长,特务团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张闯初带队成功突围,后任新四军第7师19旅56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4月21日,张闯初同志因病在南昌因病逝世。
7. 梁金华
梁金华(1913-1962),192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组建后,历任团特务队队长、作战参谋、特务营营长、团参谋长等职。皖南事变时,梁金华率3个连兵力与敌激战,孤军奋战两昼夜,负重伤被俘,后乘机逃脱,回到新四军第7师师部,升任57团团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2年6月21日在上海逝世。同年7月12日被评为革命烈士。
8. 熊应堂
熊应堂(1911.9—1996.2.10),湖北黄安华河区熊家塆人(今湖北红安)。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营、团长,军部特务团团长。皖南事变率部成功突围。后任第7师独立团团长,白湖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沿江支队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第7师19旅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9.汪克明
汪克明(1906-1994.1.17),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1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1师3旅7团政治委员,苏北军区第4军分区警卫团政治委员。1941年经历了皖南事变,跟随部队突围成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0.李元
李元(1917—2011 )湖南省平江县人,1937年6月参加红军,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随傅秋涛突围分散后,跟随李志高等带领70余人突围至新四军第7师师部,任第7师55团营长、第7师教育、侦察通讯科长。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2011年1月13日,李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1.刘世湘
刘世湘(1913-1993.2.17),江西庐陵(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自治乡峰岭大沙丘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成功突围后,任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参谋长,第7师兼皖江军区第21旅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3年2月17日,刘世湘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12.谢忠良
谢忠良(1913-1983),湖南省平江县三墩乡甘家村人,字柳松,号忠良。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军部成立后,谢忠良奉命到军部报到任军部中校参谋。皖南事变突围中,在茂林山麓被项英任命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率领70余人突围至无为后,任新四军第7师55团团长、师参谋处作战科长、参谋处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于1983年去世。
13.钟国楚
钟国楚(1912.11月-1996.4.30),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人。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8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2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4团政治委员。皖南事变成功突围。中共九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4.张云龙
张云龙(1911-2006),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人。1929年参加永定县赤卫大队,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时任军部特务团侦察参谋的张云龙,临危受命全权指挥特务团两个营,与敌军力战3天3夜,神奇地带出了300多人成功突围。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离职休养,2006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5.曾昭墟
曾昭墟(1915-1973),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中,他负责收容失散人员,组织突围。后任新四军第七师干部队队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3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16.程业棠
程业棠(1912-1986.9.3),安徽省六安人(现六安市裕安区石板冲乡砚瓦池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时,程业棠任教导总队学员编成的特务团政治处主任,他带领教导队跳出了包围圈,在地方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由繁昌泥埠桥附近过江到无为二区泥汊附近上岸。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6年9月3日辞世。
17.张雍耿
张雍耿(1917.1-1994.1.7),福建省宁化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张雍耿英勇奋战,和沙林等30余人,从繁昌油坊嘴渡江成功突围到达无为白茆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1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18.吴咏湘
吴咏湘(1914-1970)湖南省湘阴县人(现为汨罗市)。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先后任排长、连长、湘鄂赣军区独立营营长、团参谋长。皖南事变中,吴咏湘随第一纵队从左路胜利突围,到达苏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0年3月在上海病逝。
19.孔崤凡
孔峭凡(1899.11—1966.8.7),湖南省平江县永安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皖南事变时,孔峭凡任一纵队军需处主任,随部成功突围。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8月7日,孔峭凡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68岁。
20.李彬山
李彬山(1912.1—1995.5.17),湖南平江县谢江乡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任少先队指导员,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中,他和团长张铚秀率新1团向国民党顽军进行反击,苦战数日,终于带领部队冲出重围,渡过长江到达江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5月17日在上海逝世。
21.郑贵卿
郑贵卿(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郑贵卿率领全营与敌浴血奋战十多天,最后剩下几十人,终于跳出顽军层层包围圈,突围到了苏北新四军军部。1961年,郑贵卿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5年,郑贵卿离职休养(副兵团职待遇)。2002年9月29日,郑贵卿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2.张日清
张日清(1916-2004.10.14,13岁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时,张日清任新四军新3团参谋长。带领所属部队阻击茂林方向顽军的进攻,保卫军部。在受命突围中,部队被打散,张日清收集二三十人秘密北渡长江,到达苏北新军部,分到1师,任2旅6团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10月14日因病在武汉逝世。
23.阙中一
阙中一(1914-1995),原名阙桂兰,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人。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中,任新3团政治处主任,与新3团指战员一起浴血奋战突出重围。随后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政治处主任,7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病逝。
24.何志远
何志远(1912.6—1992.9.11),湖南浏阳人。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政治处主任,无为县总队副总队长,沿江支队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桐城县委书记,含和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含和地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2年9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
25.陈茂辉
陈茂辉(1912年-2015年),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人。1929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编入新四军2支队,历任政治部科长,军部特务营教导员。皖南事变与敌奋战,积极突围,因吐血身弱被俘,后乘哨兵沉睡逃出魔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5年3月23日,陈茂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
26.陈铁军
陈铁军(1917—1961),浙江平阳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皖南事变时,时任新四军军部参谋处侦察科副科长的陈铁军率部与敌人血战三天三夜,终于冲出虎口,带领部队突围到苏北盐城,参加了新四军军部重建工作,任军部教育科科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陈铁军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
27.曹丹辉
曹丹辉(1915年-1977年),江西省南康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曹丹辉率领三部电台,一个通信连在军部随叶挺军长负责通信联络。苦战一周,粮弹俱缺、伤亡殆尽,忍饥挨饿、历尽艰险和张闯初政委、袁大鹏营长成功突围。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7年4月20日含冤逝世,享年62岁。
28.罗湘涛
罗湘涛(1900—1968)曾用名罗直秋,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人。1900年7月生于湖南平江县嘉义。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平江县南区游击队。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皖南事变,时任新四军军需处副处长的罗湘涛身携巨款,走走停停,忍饥挨饿,与妻子李桂英及5位同志一起突围至江北。罗湘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8年8月23日在南京浙世。
29.张元培
张元培(1913.6-1981.10.15),原名张绍南,曾用名李晓芳,福建省永定县金砂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1940年2月,任新四军军需处处长、后勤部长。皖南事变,突破国民党军队包围。后任第七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沿江支队兼沿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沿江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1年10月15日病逝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