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月8日,是38军首任军长、开国上将李天佑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重温历史,回顾李天佑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铭记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建立的丰功伟绩,本期特别推出李天佑将军夫人杜启远生前写的怀念文章(节选),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主播、李天佑儿媳饶立群深情诵读,寄托我们深深的缅怀之情。
万众口碑盛汗青——写于1990年李天佑逝世20周年之际 杜启远(李天佑夫人)
时光匆匆逝,岁月恍如梦。
转眼间天佑离去已经整整20年了。原以为二十年过去了,他的气质,他的风度,他的一切品质,早已凝成一抹永恒的笑容凝固在墙上那只深色的镜框里,只是以一种精神的永恒,活在我和儿子们的生活里;原以为二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态炎凉,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随时间的迁移而改变,二十年前那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早已随逝水年华漂流而去。然而,当我在几年前开始为天佑的传记奔波于漫长的采访途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天佑的又一种永生。
我先后采访了一百多位同志,无论是战友还是部下,无论是家访还是信访,也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所到之处,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热情的接待和真诚的回复。有的同志身在病中,可以拒绝一切对外交往,却会撑着病体,用整整一上午或下午,回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有关他的往事;有的同志甚至将自已珍藏了二十多年的笔记和资料,慷慨地奉献出来,而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出于对天佑个人的情感。
有人说:在我接触过的老同志中,心胸那么光明磊落、那么坦荡、对党那么忠诚的,李天佑是其中的一个。
有人说:他的死不在于疾病,而在于他的无私心。
有人说:早该写写天佑,通过写天佑,恢复一下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实在很有必要。
一位擅长书法的老同志特地写了一个条幅送我,以表达他对天佑的怀念之情:何须疾首叹逝水,万众口碑盛汗青。
是的,万众口碑,这无疑是世界上任何嘉奖和勋章都无法比拟的一种殊荣。
天佑少年贫苦,14岁参加国民革命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任红三军团师长。无数次南征北战,向死而生,浴血经年,从一个懵懂的农民孩子,成长为一个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将军。
长期的戎马生涯、枪林弹雨,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剥夺了他的健康,使他早早地就被多种疾病缠身,却始终没有条件彻底医治。全国解放以后,条件好了,又因不断被委以重任,无暇医治。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著名医学专家涂通今,在给他做了一次细致的体检之后,建议他必须马上离职休养。但是,直到1969年底,身为九大代表、中央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的天佑,依然每天工作达12 小时以上。
那时,病弱到极点的天佑,已无法坐在椅子上开完一个不长的会议,常常只能躺在活动床上处理工作。所有熟悉他的人都能听出,这位曾经威震疆场、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甚至无力将自己的声音灌满一个房间。
他说新疆那地方沙漠地带,只有一条战备公路不行,当年他从苏联回国的时候,走的就是沙漠,很艰难,万一有了战事,鞭长莫及,后方供应都是个大问题。最起码要再修一条战备公路……
他说总参机关的干部责任很重,工作很辛苦,而看病却很困难,住院就更困难,总参机关应该建一座自己的医院……
而他唯独没想到自己,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天佑去了,走得那样匆忙,那样急促,从最后一次住院到去世,才仅仅二十天的时间,短暂的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
尽管我早已有心理准备,尽管我对永别的时刻已做过无数次想象,仍然觉得,这一切到来的太早太突然。因为,他才56岁啊......
此时,天佑像前放着儿子从远方寄来的浅色纸花,纸花上恭敬地写着四个小字:爸爸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