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妻长久恩爱,如果说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是最高层面的守护原则,而相互包容、彼此支持则是在柴米油盐中体现思想与境界的放大镜。
了解甘泗淇、李贞夫妇的人都知道,这一对将星夫妻,反差较大,属于男文女武的类别。学生出身的甘泗淇脾气非常好,温文尔雅,是我军出了名的儒将。有人说,甘爸爸发脾气的次数可以数的出来。而李贞将军,是我党最早参加武装斗争的女性将领之一,1927 年,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好的省份,发动秋收起义,当时,年仅不到 20 岁的李贞将军就在湖南参加了秋收起义,之后的无论是过雪山草地,面对国民党一次次的围追堵截,还是在抗日战场上、李贞都坚持在战斗的前线。长期战火的洗礼,使她的性格变得比男人还刚烈,因此,她是出了名的暴脾气。
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并坚守了一生,好脾气包容暴脾气,暴脾气敬重好脾气,他们的爱情不是某一时刻的承诺和表白,是患难与共的岁月造就的,想想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一句再见就是再也不见,也许一个转身的背影就是最后的诀别。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在战火中倒下,而是共同看到了新中国的朝阳。和平年代,他们彼此信任,相敬如宾,生活中不仅坚守着初心,更有令人回味的人间烟火,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一起了解一下好脾气与暴脾气的辩证关系。
甘泗淇、李贞 1957 年在松树胡同家中
一、甘泗淇与孩子们在一起,分不出长幼
我没有见过甘泗淇,对于甘泗淇的了解只能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一二。很多人都知道,甘泗淇和李贞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但他们抚养了 20 多个烈士或战友的孩子。这 20 多个孩子,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害怕他们的甘爸爸,经常是姥姥李贞出家门后,家里就变成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天下。孩子们把姥爷甘泗淇哄骗过来,在他本来头发就不多的头顶上扎小辫,系上白毛女中喜儿过年时扎的红头绳,姥爷晃动着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小辫子前后左右摇摆,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他也跟着哈哈大笑。孩子们和姥爷在一起,分不出长幼,但对暴脾气姥姥,还是有着十分的恐惧,通常这种活动,为培养孩子们的军事习惯,姥爷会安排一个孩子放哨,当发现暴脾气姥姥回来的时候,负责放哨的孩子马上跑过来大声报告--李妈妈回来啦!李妈妈回来啦!于是瞬间,姥爷的小辫被撸了下来,房间恢复平静。从这可以看出,好脾气的姥爷,似乎是很惧内的,不是当下有一种说法吗,上等男人怕老婆,中等男人爱老婆,下等男人打老婆。我想,姥爷首先是爱姥姥,所以才会尊重姥姥,因此才会处处迁就姥姥。
正是由于姥爷和姥姥对这些孩子们像慈父严母一样的关爱,多少年以后,当这些孩子们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再相聚的时候,依然像一家人一样,弟弟追在姐姐后面喊着姐姐,妹妹追着哥哥嬉笑,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有说不完的回忆,诉不完的别离,所有的回忆和话题都离不开甘爸爸和李妈妈。
2020 年 10.1 期间,张启龙子女、王政柱儿子王延、烈士遗孤胡小燕等人来我家的合影
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家里
孩子多了,自然会产生矛盾,尤其是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早逝,幼小的心灵就有创伤,姥爷作为优秀的政工干部,不仅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其优秀政工干部的优势和专长,还把这种优势和专长带到了家里。对待烈士或战友的孩子,姥姥很少发脾气,但是对待像妈妈他们这样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姥姥经常会劈头盖脸的给一顿批评,所以,妈妈他们都很怕姥姥,有的时候被批评后,偷偷的躲在屋里抹眼泪,姥爷知道后,就把他们叫到身边,亲切的安抚,讲道理,每次经姥爷一做思想工作,孩子们的坏情绪就烟消云散了。离开家以后的妈妈,还经常能收到姥爷的来信,姥爷在来信中,除了关心她的身体,更关心她的工作,思想政治觉悟,希望她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
三、困难时期,宁可自己不吃或少吃,也要把有限的食物留给孩子们
由于姥爷和姥姥非常喜欢孩子,所以家中会经常有孩子来,三年困难时期,家里的很多孩子都长大参加工作了,我母亲那时候也已经不在家里住了,但家里还会经常有别的孩子或客人来看望他们。那时候,我们的国家从上到下,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们这一级别的干部每月的粮食也是有定量的,听母亲讲,当年,姥爷的秘书因家里生活困难,他的孩子就常在姥爷家吃饭,再加上时不时有人来看望他们,姥爷和姥姥又很好客,每次都要留孩子们或客人在家吃饭,所以,他们的定量根本不够吃,因此,经常让妈妈把省下来的粮票拿回家。每次吃饭,姥爷和姥姥都紧着孩子和客人先吃饱,看着孩子们吃的很香,他们比自己吃饱了还高兴。姥爷一向身体都很健康,也许就是那时候,营养缺失,导致了后来诱发疾病。
四、乡音不改,乡情难忘
国民党曾经蓄意丑化和恶毒污蔑共产党的形象,污蔑共产党人六亲不认,跟着共产党干,也没有好下场。姥爷二十岁左右就参加了革命,之后的 30 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回过家乡,但他却时刻惦念着他家乡的亲人和乡亲们,关心着他们的生活。1959年年初,姥爷带姥姥回到了他的老家宁乡,在与家乡党委负责人及乡亲们进行座谈后,来到了太姥爷和太姥姥的墓前,燃起一炷香,对着他们的墓鞠了三个躬,并深情的说:儿子为国尽忠,未能尽孝,今天只能到坟前看望二老了。
母亲在姥爷身边生活期间,一有条件,姥爷就让母亲代表他回老家看望家里人和乡亲们,知道他们在农村生活困难,姥爷每次都很细心的把给老家亲人的钱一份份包好,让母亲带给他们。
农村的亲戚和乡亲们知道姥爷为人亲善,也经常带些农村的土特产过来看望姥爷姥姥,每次来,姥爷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嘱咐姥姥安排好乡亲们,不能让乡亲们感觉不热情。下班回来,就嘘寒问暖,坐在一起聊天,没有一点架子。有一次,有几位年纪较大的老乡来看他,老乡们本来就不识字,回去的时候,姥爷怕他们走丢了,找不到回家的路,还特意派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舅舅一路把他们安全送回家。
1959 年,甘泗淇和李贞回宁乡
五、好脾气也有发火的时候
当我写完第一篇纪念姥爷甘泗淇的文章后,罗章爷爷的女儿罗晓璐阿姨就给我打来了电话,她给我讲了两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告诉我,姥爷姥姥不仅夫妻恩爱,姥爷还是非常讲原则的人,触及原则问题,姥爷也是很有脾气的,母亲在旁边听到了晓璐阿姨的电话。也回忆起了一件非常令姥爷生气的事。
一是,别看姥姥李贞是曾经征战沙场的女将军,对姥爷,她是无比的温柔和体贴,那时候虽然他们身边都配有工作人员,但姥姥经常会亲手给姥爷缝补或制作姥爷贴身穿的衣服。姥爷脾气好,从来不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发脾气,但有一次,姥爷很生气,发了很大的火,原因就是姥爷身边有一个外号叫“老百姓”的工作人员,在晾晒姥爷的贴身衣服的时候,赶上那天下午刮起了大风,他没来得及将衣服收起来,衣服被大风刮走了,那衣服正是姥姥亲手给他缝制的,再也找不回来了,那一次,姥爷向“老百姓”发了大火。
二是,当年姥爷的一个部下,因为嫌弃原配老婆脸上有麻子,就和姥爷说,他想离婚,姥爷当时义正词严的跟他说,你认识她的时候,她是把麻子装在兜里了,还是放在脸上了。你现在进城了,就开始嫌弃与你同甘共苦的发妻,这是共产党员该做的吗?姥爷的一番话,打消了这个干部离婚的念头,一个完整的家庭保存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