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亲爱的朋友,在五月四日的今天点进这篇文章,你可算是“人间锦鲤”了。作为一篇“非正规”写法的正规宣传文案,用青年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不搞“灌鸡汤”的枯燥说教,不作“掰树苗”的生搬硬套,用青年人习惯的表达方式来教育引导青年走好人生的路,努力做到尊重规律和积极引导相统一,是我们全体编辑的初衷。所以我们坚持用档案文献的原貌摆事实、说历史,是非曲直、其中道理让青年的你自己去悟去想,毕竟相互尊重、包容友善才是搭建“朋友圈”的基础!
好多朋友总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你还别不信,这个结论可是有科学的依据的哦!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百分之83来自视觉,所以,我们阅读品鉴过那么多关于青春的诗歌散文,发现没有?青春多是被“看见”的,而那些触发作家们情愫的源泉往往是眼睛看到的“美”。但是,今天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去感受青春,让我们从尘封的档案文献中去捕捉一些关于“青春”的声音,尽管发出这些青春之声的声源体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可通过“听见”青春,你是否会和小编一样发现一个BUG般的存在——青春,不在时间里生锈凋零,不在周遭中冷却磨平,青春,不负梦想,不负少年时。
“不到歼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天不停反日运动” “要图中国民族的生存,要谋中国领土的完整,非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可” “打倒背祖忘宗居心吞灭我国的日本帝国主义” “联合亚洲被压迫民族一致进攻日本帝国主义” “实行与日经济绝交” ……
(安顺学生救国团抗日战争宣传标语)
在安顺市档案馆珍藏着许多幅抗日时期的爱国标语原件,它们全来自一个名为“安顺学生救国团”的团体,每每参观者瞻览总情不自已逐字诵读,那一刻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挣脱了一切束缚,“闪耀着爱国学生的剑光”,把那个激荡年代振聋发聩的救国家救民族于危亡的青春呐喊全部“穿越”回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各界成立抗日教亡团体。1938年,随着当时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为培育中华之血脉、做好长期抗战准备,旧中国唯一军医大学中央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兽医学校、贵州大学工学院等先后迁入安顺,黔江中学在安兴办,黔中安顺俨然成为一座“青春之城”,爱国进步思潮奔腾涌动,安顺学生界成立了“安顺学生救国团”,负责各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各校分别成立本校的救亡团体。在中华民族怒吼的声中,安顺学生救国团坚持后方的教师要“为抗战而教育”,学生要“为救亡而读书”,后在党的领导下,安顺学生救国团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以游行示威、演讲、歌剧、活报剧等形式,向广大农民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宣传中共抗日主张,鼓舞人民群众奋勇抗日。
1936年,贵州人口才900万,而目前能查找到较为详细记载来自《安顺地区志(第一卷)》,1932年(民国21年),整个安顺(含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和清镇县)人口798733人,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安顺输出兵员8000人以上,多为青年,其中,平坝全县六分之一青壮年血洒抗战疆场,是全国军人伤亡与人口之比平均数的3.5倍,青春以最悲壮的方式兑现承诺和履行担当,哪怕敌寇如狼似虎四面环伺,凡妄图肆意践踏蹂躏我华夏者先掂量掂量,你们即将面对的是这一群青年人,他们的青春笃信这一信条——在国家危难和民族大义面前,生死看淡,不服来战!这是青春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