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布朋振)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引导大家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深入体会红军长征所体现的信仰、执着和追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激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由中国金榜电影人组委会、星光卫视、深圳市红色文化传播公司等组织拍摄的全国45名红色文化宣传大使2023年《重走长征路》纪录片摄制,第一期(3月21日——3月31日古田会议——湘江战役)于3月21日在福建龙岩启动,历时十天,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五省,于3月30日停机,后期制作。
3月21日,来自北京、深圳、西安、东莞、太原、彬州、珠海等全国各地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红色文化宣传大使齐聚龙岩八一宾馆集中。第二天,活动总指挥蒋沣、副总指挥何国锋、总顾问段冬生和秘书长孙阿庆、副秘书长吴梦城与前来汇合的活动承办方负责人阮兆平引领大家乘坐大巴奔赴福建古田。
车在行驶,大巴车内成了红色长征路的红色课堂,来自全国的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在活动发起人,年轻时期的毛泽东扮演者,医美博士,蒋沣老师;活动发起人,全球华人卫星电视台台长,朱徳元帅特型演员段冬生老师;活动发起人,深圳市社区文化协会执行秘书长,特型演员艺术团团长何国锋;90后小“红军”阮兆平的组织带领下,一会唱起红歌,一会讲起红色故事,使大家不仅重走了长征路,又使大家沉浸在红色的海洋里。
特型演员段冬生老师说:“本次活动目的是沿着红军的足迹,缅怀红军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是一次缅怀英烈,学习实践,提升自己的宝贵机遇。这是一次与红军先烈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更是来自全国的红色文化宣传大使《重走长征路》纪录片摄制的一次体验,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纪录片留下珍贵的镜头!”
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特型演员萧耀明(著名毛体书法家)、王雷、张胜东,特型演员党刚、刘献金、彭张权利、李继明、李建华、谷丽燕、屈燕、杨萍、王爱琴、龙小琼、杜剑明、李晓燕、王建利、布朋振等多位全国知名艺术家。
22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了红色摇篮之一的古田会议旧址,领略了“党指挥枪”理论……
镜头之一:古田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后,不断打破敌人的多次围攻。到赣南、闽西后,红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滋生。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等错误思想,在党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1929年8月下旬,陈毅向政治局汇报了红四军工作。9月28日,发出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对红四军政治整顿和军事训练等作出指示。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大会系统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一致通过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会议在军队建设方面,确立“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强调加强红军政治工作,特别是加强政治教育;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另外,古田会议根据指示,选举产生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
古田会议在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初步回答了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开辟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里程碑。
22日下午,《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到松毛岭战役旧址、纪念碑凭吊为红军战略转移而牺牲的上万名红军烈士。大家还聆听了松毛岭本地村民钟鸣老人讲述他爷爷当年支援红军坚守松毛岭的战斗经历。
镜头之二:松毛岭战役
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万余名无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为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红九军团将“松毛岭”改名为“朱毛岭”,指挥所驻地“郭公寨”改名为“郭姆寨。
1933年5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成立“南昌行营”,亲自坐镇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进攻,其中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红一方面军和苏区。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革命方针,在政治上进一步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军事上采取持久的“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依托堡垒,向苏区逐渐推进,最后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根据地之目的。
当时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军事教条主义,无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继续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拒绝毛泽东为红军提出的将红军主力转到外线,调动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照搬苏联红军作战经验,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武装保卫苏区、不让敌人侵占苏区寸土,以堡垒对堡垒、以阵地对阵地”等错误战略方针,因而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陷于被动,屡遭失利。
长汀县誉为苏区的“红色小上海”,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都——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34年8月中旬,蒋介石命令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辖李玉堂第三师、李延年第九师、李默庵第十师、宋希濂第三十六师、陈明仁第八十师、刘戡第八十三师等6个师和炮兵一个团向长汀县的东大门——松毛岭逼进,于是,长汀县松毛岭战役打响了。
晚上,在长汀中复村红军出发长征的零公里处,感受了十送红军的真实场面,打着火把的“红军”队伍受到中复村民的热情相送,村民们拿出鸡蛋,红薯、包谷、花生等送给“红军”,身穿红军服的红色文化宣传大使纷纷拿出手中硬币,留给老乡,在这里又重现当年军民依依惜别的一幕。
北京和深圳的两位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告诉记者说:“乡亲们相送的场面太感人,当时我都感动的流泪了。我们知道当年的红军真的是太伟大了,他们为百姓做了太多好事,甚至不惜牺牲为乡亲们创造新社会,才如此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说着说着,她俩眼中满是泪水……
镜头之三:红军长征零公里处
1934年9月30日,天空飘着雨丝,在松毛岭震天响的枪炮声中。观寿公祠门前,妻送郎,母送子,父子兄弟同参军,父老乡亲送红军,泪花与雨水打湿每个人的脸庞。
红九军团在大坪前集合,召开群众大会,向苏区群众告别,表示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春天还会长,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当天下午2时,红九军团一部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前往汀州城。另一部因松毛岭左侧唐古垴高地陷落,被迫重新参战,推迟一天出发。漫漫长征就此开始……红九军团与长汀当地武装率先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观寿公祠因此成为"红军长征零公里处"。
23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到了红都江西瑞金,原瑞金文广局邹勇局长、瑞金红色文化协会会长钟艳均陪同大家参观了红军广场,毛泽东旧居,大礼堂,瑞金的融媒体也全程报道。在叶坪苏维埃政府现场聆听讲解员介绍当年红都瑞金的盛况,并参观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为老百姓挖的井,体验“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泽东”的幸福时刻。
镜头之四:瑞金红军广场
红军广场也是红军的练兵场,近两个足球场大,地上铺着草坪,四周除了栽种的一些树木,再没有别的任何雕饰。前面是一个红军检阅台,远处中间的位置竖着一个纪念碑,是红军烈士纪念碑,这个纪念碑也是钱壮飞设计的。纪念碑如同一枚等待发射的火箭,耸立在五角星底座上。来到碑前,顺着在五个角上的十几级台阶,可以任意走到碑身前,碑身也是黄土色的,上面嵌满了大小一致的鹅卵石。在检阅台和纪念碑之间,地面上凸现着一溜大字,是用水泥浇注的,在绿色的草坪中间很清晰,“沿着红军的血迹前进”,每一个字都有两米见方,字字铿锵,好象是烈士生前的遗言,又好象是后人在烈士墓前的誓言。
1931年11月7日晚,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为庆祝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举行了盛大的“万人提灯会”。94岁的老红军刘家祁回忆说:“当时,我负责俱乐部的后勤工作,只见龙灯、兔子灯、马灯等各种灯笼汇聚到广场上,整个广场人山人海,红光满天,庄严热烈,盛况空前。”据瑞金党史工作者介绍说,“万人提灯会”这个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创立的文艺“百花剧”,有灯笼舞、火把舞、镰刀舞、采茶舞、山歌、唢呐以及龙灯、鲤鱼灯、船灯、垒灯、报告剧等形式,充分表现了苏区时期喜庆的气氛。
镜头之五:毛泽东旧居
瑞金毛泽东故居旁有一棵古樟树,因树枝上挂着一棵未曾爆炸的炸弹而富有传奇。红军长征前,伟人在叶坪村生活居住期间,经常在这棵千年古樟树下读书看报。
1933年春天的一天,他在旁边住房内办公,国民党军飞机对叶坪进行轰炸,一颗炸弹掉落下来,正好卡在这棵古樟树的树枝中,没有落地爆炸,他安然无恙。
镜头之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大礼堂
距“红井”一里之遥处有堪称苏维埃共和国标志性建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大礼堂,这座八角形的建筑坐落于青松翠柏丛中,气势雄伟。礼堂的上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1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鲜红夺目,再往上有颗大五角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枚国徽。礼堂的门竟有17扇之多,因为当时常有国民党飞机骚扰,多设门,是为了让与会代表更快地安全疏散。
镜头之七:红井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沙洲坝人民的生活。
1933年4月,临时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一直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他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在瑞金红军长征出发广场,瑞金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会长,红都红色文化传承人,瑞金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长钟艳均给所有参加活动的红色文化大使送上光荣的红色文化传承证书。并举行了隆重的“重走长征路”出发仪式。大家唱着雄壮的歌曲《长征从这里出发》,齐呼口号:“共和国从瑞金走来,长征从这里出发!”在当地歌唱家深情款款的《叫一声我的哥》歌声中,大家翻越了长征第一山“云石山”。与瑞金市领导干部、红色文化协会和融媒体的朋友们深情告别,恋恋不舍的向于都方向前进。
当时,那个场面十分动人,大家与瑞金的乡亲握手拥抱,互加微信,不知道这次分别就像当年的红军离开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再见?队伍己出发了,可他们还是跟着不愿离去,有的抺去眼泪,只到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全部登上长征第一山――――云石山,瑞金的乡亲们还在挥手……
镜头之八:长征第一山――――云石山
云石山位于江西瑞金市城西19公里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所在地。1934年10月,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就从这里迈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云石山高不到50米,方圆不足千平方米,山上奇石嶙峋,千姿百态,四面悬崖峭壁,仅有一条石砌小路直通山顶。
1934年7月临时政府从沙洲坝迁驻此地小山上的云山古寺,山中风景优美。1934年10月,机关编为红军中央纵队,从云石山出发开始长征,因而云石山被称为“长征第一山”。
24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冒雨参观了于都纪念馆,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激烈战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长征。江西于都,正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镜头之九:长征出发地——于都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东部,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于都县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县,这里有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等红色旅游景点。屹立在江边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纪念碑基座上写着:于都县城东门渡口。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就是从这里渡过贡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镜头之十: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在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红军队伍牺牲很大,革命前途难以预料,历史转折包含无数种可能。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而今,在于都河畔矗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供人们瞻仰致敬。纪念碑不远处,坐落着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记录着红军长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镜头之十一: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于都
江西有一座著名的县城,它的名字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就是于都。八十多年前,于都县建立了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在于都,中央红军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旧址、旧居,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旧址暨毛泽东长征出发前夕旧居、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中央后方保管处、中革军委旧址等等。为追溯那段悲壮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笔者最近慕名来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
在于都,参观了于都毛泽东旧居,重温当年周恩来夜访毛泽东,力主毛泽东随红军出发的历史故事。红色文化宣传员杨萍感慨地说:“金一南将军讲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故事,原来就发生在这里,这个故事反映了周恩来对党的高度负责,及坚定信念。让我们对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些革命领袖更加崇敬。”长征时期周恩来的扮演者何国锋也赞同地说:“正是出于对伟人的崇敬,我们深圳团队把这故事拍成了《长征前的黎明》,今天来到故事发生的地方,感触更加深刻。下一步,我们要把取材于红军长征的电影《土城突围》拍出来,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龙辉和几个主演的特型演员也来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采风。”
随后,来到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村麻地村,参观了村红色纪念馆,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
3月25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到了广东韶关,在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南雄,走进梅岭。绵绵春雨中,大家领略着梅岭景致,遥想当年陈毅元帅孤军奋战,坚持三年游击战,大家想起陈毅著名的梅岭三章,更增添了对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镜头之十二: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驱车前往广东仁化,大巴车冒雨行驶在弯弯曲曲的深山老林里,一边是山根一边是烟雾蒙蒙的深不底的山沟。突然一颗被雨水冲倒的大竹子倒下,大巴躲闪不及,被砸坏了前挡风玻璃。定位是仁化县长江镇聂屋。为了安全,大家弃车步行前往最近的村庄找救援。大家沿着高低不平的山路一会上坡,一会下坡。北京来的红色文化宣传大使胡定斌带着6岁的孙子,大家有帮他背孩子的有帮他拿东西的。小孩子很懂事,为大家增添了不少乐趣。虽说这些红色文化宣传大使都来自城市,没有说苦喊累的。
全球华人卫星电视台台长,特型演员段冬生老师年近七旬,刚做完胃癌手术,医生说他生命只有五年时间,可他步行山路一直很乐观,还边走边为大家讲红军故事,看得出他眉头已出汗……
也不知大家步行了多少公里,大家来到了仁化县长江镇冷饭坑村桥头,此时大家是又渴又累,正好桥头一户人家,刚回来的主人得知情况后,忙打屋门把大家坐到屋里,又是给烧水喝,又问大家饿不饿?要为大家做饭吃,红色文化宣传大使谢过老乡的好意。
车又载着部分人员向前行驶,走了没多远,大巴又滑向路边,幸亏被几棵碗口粗的竹子卡住,不然后果不可设想,司说这山路我可不敢走了。
特型演员、毛体书法家萧耀明老师带领大家只好步行向前,当走到一个山三岔路,正不知从什么方向走?突然一辆当地公路养护车辆停在萧老师面前问他有什么事。
当地公路养护的胡师傅和跟车的刘姑娘,邓姑娘和马女士,立即让让大家乘车前往大巴出故障的地方,几个女同志拿出水果送给萧耀明老师他们,邓姑娘说:“我爷爷也参加过长征,也是老红军。”当地群众对红色宣传员就像对亲人一样。这个小挿曲体现了老区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感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26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镜头之十三:半条被子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汝城县文明圩,驻扎在文明、沙洲等地,并在此休整。3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瑶族村民徐解秀家。
这是一户赤贫的家庭:破旧的茅屋里,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几乎是家里唯一的大件家具。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
女红军们的行装里,带着一条棉被。晚上,徐解秀就和3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唯一的楠竹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
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火煮饭,空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几天后,女红军们要上路了,她们决定把被子留给这户贫苦的人家,但徐解秀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争执间,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了两半,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并对她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她一条完整的新棉被。接过半条被子,徐解秀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后来,革命胜利了,国家富强了,徐解秀家也丰衣足食了,但那半条被子的热度,一直温暖着徐解秀的内心。徐解秀等了几十年,一直没等回3位女红军。
“半条被子”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的体现,也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以真心暖人心、以初心赢民心的缩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半条被子”映照着初心和使命,引领着共产党人永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
27日,“重走长征路”团队来宜章县浆水乡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
在宜章,队员们参观了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参观毛泽东旧居和周恩来、刘伯承旧居。
红色文化传承人廖荣辉向大家介绍为什么红军能顺利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呢?1934年10月,苏区面对50万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然而就在蒋介石准备发起总攻的前夕,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却神秘地跳出了包围圈,突破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三道封锁线,向西走上了长征之路。
镜头之十四:红军突破敌人三道军事封锁线
1934年10月,为阻止红军向粤赣边境发展,粤军在江西信丰、安远至赣县王母渡和赣州、南康一线,构筑了一条以桃江为天堑的南北长120多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的弧形封锁线。
虽然长征之前,红军和陈济棠部已达成“借道”协议,但陈济棠尚未通知前线各部队,因此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遭遇不小的抵抗。经过战斗,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9日,在得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之后,国民党军在仁化城口与桂东之间设立了第二道封锁线。中革军委发布命令,红一军团应于大坪至城口间,“打开自己前进的道路”。
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的仁化境内,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湘粤边境古道交通的咽喉。蒋介石决心把城口建成“围剿”红军第二道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1月2日夜,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奉命发动突袭,攻占城口,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械数百支、子弹一万多发及粮食、煤油等物资,标志着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
11月6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日夜兼程直奔九峰山,抢占了制高点。随后派出部队,阻击国民党军队,经过10多个小时激战,成功把敌人牵制在九峰山麓以南一带。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与红一军团第一师也在张姑岭与敌发生激战。由于红一军团派出得力部队在九峰茶料与文洞之间的鸦鹊岭阻击国民党军队,监视了九峰的敌人,保证了左翼部队的安全。
红三军团也先后占领了宜章、良田等地,从而在南北两面很好地掩护中革军委等后续部队安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
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美丽的龙虎山景区,在舞台上大家唱起《映山红》,模拟冲破封锁线的行军战斗。
晚上,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在龙虎山景区入住,当地村委盛情招待大家,让大家吃了一顿自“重走长征路”以来最丰盛的晚餐。
28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湖南省蓝山县,在当年红一军团杨成武将军和耿飙将军指挥部旧址,聆听了村支部领导杨四海介绍红一军团打阻击的故事。杨四海还请来了当地95岁抗美援朝老战士给大家见面合影。
在宁远,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瞻仰了宁远烈士陵园。位于永州道县梅花镇贵头村的道县烈士纪念园,陈树湘红色文化园。
镜头之十五:铁血将军陈树湘29岁断肠明志
1934年12月28日的凌晨,担任红军34师师长的陈树湘,不幸被敌军俘虏。原道县的保安团头目看着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乐呵呵的说道:“这小子可是一位大官,我们这次可是立了一个大功,到时候领了赏钱请兄弟们吃香的喝辣的。”
被伤口疼痛疼醒的陈树湘,听到这里顿时脸色一变,这些人的目的自己再清楚不过了,倘若真的到了国军占领的县城,那就相当于敌军的俘虏。自己一个师长被国民党俘虏过去,对我红军的战略部署等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红军总部可能不惜一切代价的营救自己,那正好中了国民党的计谋,再说国民党还有可能利用自己做其他危害我红军的事情,想到这里的陈树湘情绪激动起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在半路上,当路过一个叫将军塘的地方的时候,保安团的人员说说笑笑放松了警惕,趁着敌人没有发那个被的时候,陈树湘徒手撕裂了自己的伤口,自己的大肠硬生生的被自己挖了出来,然后用嘴巴直接咬断了自己的大肠。被陈树湘的行为惊呆的保安团头目,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了,没想到陈树湘对自己竟然下手这么狠。陈树湘由于伤势过重,再加上自己大肠断裂,不幸壮烈牺牲,没有给敌军留下一丝可以威胁我军的机会。
反应过来的保安团头目顿时气急败坏,但是眼神中还是流露出一丝恐惧,红军战士的战斗意志让保安团头目感到了心寒,害怕,恐惧!
残忍的敌人恼羞成怒,将陈树湘头颅砍下,挂在长沙城三天三夜。
陈树湘牺牲的这一年,他自己的年龄才29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惋惜的是陈树湘无儿无女,没有留下自己的后代,死后更是没有留下全尸,无不让人听着落泪。当时间的指针安静的走了19年之后,2013年,陈树湘的无头遗骸在潇水堤坝岸边附近被发现。
2021年4月25日,领袖在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在油画《陈树湘》前,领袖停下脚步,凝视良久。“壮烈啊!陈树湘是牺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个。”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工作时,再次高度评价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事迹“十分感人”,感叹湘江战役“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
3月29日,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到了血战湘江纪念馆参观,在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四大渡口示意图前,讲解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据罗荣桓同志回忆,他在渡江后回头一看,身后就只跟着一名十几岁扛着油印机的小红军战士。江面上漂满了红军战士的遗体,鲜血染红了湘江水。至今在桂北仍然流传着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红军从抢渡湘江前的8万多人,抢渡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
下午,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广西全州县的湘江的大坪渡口,用美酒鲜花在江边祭奠红军英烈。
镜头之十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大坪渡口
大坪渡口位于 凤凰乡 与绍水镇的交界处,自古是两乡的交通要道(江东为凤凰乡大坪村,江西为绍水镇洛口村)。该渡口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右翼一军团主力从此渡江。27日凌晨,在夜色的掩护下,红一师二团、红二师主力随军团部趁桂军南撤之际,从大坪渡口渡过湘江,成为湘江战役中最早渡过湘江的部队,而大坪渡口也成了红军最先突破的湘江渡口。
随后,红一军团控制了从屏山到界首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为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坪渡口是电影《长征》、《我的长征》、《长征从这里走过》的拍摄地。
下午,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毛竹山。2022年4月25日,领袖来到毛竹山村,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家常。
人民领袖指出,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走进王徳利家中,在领袖坐过的客厅与王徳利一家人愉快畅谈合影。
3月30日, 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狙击战旧址,参观了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瞻仰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
镜头之十七: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在位于广西桂林灌阳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它的台基上竖立着白色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近看,碑文如下——
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退出赣、闽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经湖南道县由永安关、雷口关进入灌阳,拟在全州、兴安间渡过湘江,继续西进。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湘江天然屏障,集中30万兵力,妄图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灌阳、全州、兴安等地区。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27日,红五师师长李天佑率部抢在桂军之前,赶到马渡桥以北的杨柳井、排埠江一线,占据有利地形,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两军相接,红军顽强地顶住了数倍之敌的攻击。29日,红军依然与敌进行殊死搏斗,不放弃每一个山头。桂军开始发动大规模立体攻击,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导致红五师伤亡惨重,红十五团一天伤亡500多人。但红五师依然英勇阻击,掩护兄弟部队渡江。30日,除后卫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外,其他所有后续部队都安全过江。红五师以两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阻击着桂军7个团的攻击,以死伤过半的代价,保证了红军顺利渡江。
不幸的是,部分受伤严重的红军无法行军,暂时留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战地医院接受治疗。反动民团发现这一临时战地医院后,便对受伤的红军展开攻击,用绳索捆绑住受伤红军的手脚,然后扔到酒海井中,100多名红军惨遭迫害。
在湘桂古道, 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来到一个叫做耳木洞的地方,廖荣辉给大家介绍说:“1934年11月间,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位与大部队失散的红军伤病员躲进我们村附近的耳木洞里。后不幸被敌人发现,敌军采取威逼利诱等各种办法想让红军战士出来投降。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怎么会投降呢?于是,敌人堵住洞口,残忍的用烟熏,最后躲在洞里的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木耳洞红军遗骸发现于2016年,当年我发现这里的红军遗骸后,主动发动村民将遗骸区域保护起来,并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通过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7年,有关部门在这里挖掘出30余具完整的红军遗骸,3000多块零散骨骸。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其中一具遗骸,从形态上来看,是一名红军战士想伸手去拿眼前的碗,碗里可能有水或者,被薰得难受的伤员想拿点水,但是因为身体负伤无法够着,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伸出手的那一刻!后来,他的骸骨送去DAN鉴定,证实他是一名未满16岁的红军小战士!因为耳木洞里的情况复杂,所以牺牲在这里的红军烈士恐怕无法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做统计。
2018年清明节,众多红军后代集体赴全州祭拜红军烈士,我陪同他们来到耳木洞,在先烈们英勇就义的地方,我们共同宣誓:继承遗愿,矢志报国!”
廖荣辉说:我记得,在耳木洞里,伍修权的女儿伍一曼、邓华的女儿邓欣、萧锋的女儿萧南溪等人拉着我,几双手颤抖了两三分钟,非常激动地说“谢谢您,谢谢您,太谢谢您了”,不知道她们在我耳边说了多少个“谢谢”,伍修权女儿伍一曼说:“如果没有您的话,我父亲的战友们还趟在这冰冷的岩洞里,不知道哪天才能再次见到阳光!您的义举,让我们可以告慰先烈们在天的英灵,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对革命的付出!”当时我也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能够为革命先烈们做一点事,我感到非常的光荣骄傲。
大家听了廖荣辉的介绍,许多人流下了热泪,拍摄《重走长征路》纪录片的全国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大使一齐向耳木洞默哀鞠躬。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是什么促使他们向总路程超过2万5千里的长征,只是两个字——信念。因为他们坚信路的尽头是一个崭新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