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是一次庄严的政治宣誓,明确表达了新征程上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时隔173天,4月14日,我跟随机关支部,追寻领袖的足迹,赴延安重温红色岁月。延安,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在这之前只是在课本和电影上看到过延安,这次可以亲临其境,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心情万分激动。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现场讲解,参观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凤凰山革命旧址、梁家河,唱经典歌曲,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深深感悟延安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延安之行带给我的是情感上的震撼,心灵上的洗礼,灵魂上的升华。短暂的5天学习,一场场生动鲜活的红色教育课,使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我将所学所思、所见所闻,汇聚成千张照片、十几个视频和一些文字记录下了点点滴滴的学习体会。
厚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磐石信念。从授课老师和讲解员的讲解中详细了解到,1940年,66岁的陈嘉庚回国考察抗战,他先到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对他非常热情款待,招待十分豪华;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供给十分困难,后方却如此铺张浪费,陈嘉庚对此极为反感。陈嘉庚到了延安,毛主席在延安宴请他,吃的是自己种的西红柿、豆角、辣椒等常见蔬菜,一顿饭还不到两块钱,吃饭用的小方桌还是从老乡家借来的,因为太旧,还铺了两张旧报纸;在延安的几天,他看到延安军民官兵平等,干部群众衣着简朴、生活朴素,但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给他的印象极好。他回到南洋大声疾呼,“中国希望在延安”。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和1939年先后两次赴陕北和延安采访,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单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在延安,他“只见公仆不见官”。他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我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抗战决心,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在这样狭孝阴暗、简陋的窑洞里,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领导和指挥了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传承“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在每一次专题教学课堂、每一个现场教学点,我都仔细聆听讲解,认真观看旧址里每一处陈设和每一张图片,体会背后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一座座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座椅,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毛泽东睡过的木床、周恩来用过的纺车、朱德用过的沙发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亲手触摸、亲耳聆听到这些鲜活的教材,使我受到了一次次红色教育。让我激动不已的是,在张思德雕像下诵读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诵读的声音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通过培训学习,对延安精神所涵括的整风精神、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并被写入党章,镌刻在中南海新华门红墙上的那五个金色大字“为人民服务”,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了九千多万名党员,是世界第一大党、世界最坚强政党、世界最牛创业团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
饱含“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在梁家河参观时,我也被习近平总书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所感动。走进梁家河,参观知青井、知青旧居和村史馆,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足迹。认真聆听讲解,了解到1969年初,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习近平,从城市到山沟农村,来到梁家河大队插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窑洞、睡土炕。看到了总书记当年带领乡亲们修建的淤地坝、沼气池、打的水井、创办的铁业社、缝纫社、磨坊等实物。总书记用劳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在这里入了党,担任大队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总书记在这里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并且一住就是七年,当时和他一起来的知青,坚持到最后的就他一人。我切实体会到了总书记年轻时在梁家河插队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感悟到了一个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的思想转变和意志磨练过程。总书记在这里,读懂了老百姓、读懂了中国基层农村,从此建立了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总书记身上闪耀着“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是梁家河“大学问”之所在。这种精神早已跨越时空,融入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