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石寨生:如何看待《甲申三百年祭》之我见
2023-05-24 10:45:16
来源:求是内参:2014年1期(解密文章)
作者:石寨生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拙文《甲申七十年有感》发表后,收到几位读者的赐教来函,已经一一敬复。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此再发布拙见,欢迎读者指教。

    首先,上次拙文中引用民国时的民谣“盼中央、想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笔误作“遭遇”。发稿时匆匆,竟然没有发现,实在对不起读者,特此致歉!并向潘、杨二位兄台致谢。

    其二,笔者认为:《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属性是政论文,学术性只是其附加属性。后人不宜以其第二属性的不足,否定其历史作用。

    著文缘起:

    1943年初,由陶希圣捉刀,蒋介石署名。《中国之命运》一书问世,其中心思想就是宣扬 “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为了宣扬这三个“一个”,该书开宗明义,影射攻击中国共产党人。十分牵强附会的把明末历史出现过的反对宦官的“会社”组织,无限上纲为“党派”。出现了:“明朝的末年,政治腐败,思想分歧,党派倾轧,民心涣散,流寇横行。300年的明室,在李闯王张献忠等流寇与满族的旗兵内外交侵之下,竟以覆灭。”这样的令人莫名其妙的怪文字,几乎是影射共产党在帮助日本灭亡中国。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宣传反击”,指示重庆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多登反法西斯主义文章,揭露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和虚伪。1944年1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社委派乔冠华约请翦伯赞等人,到郭沫若的寓所,商量如何动员各党派,政界,学界,把纪念甲申明亡三百年的活动,演变成一次借用明朝腐败抨击国民党统治,“使民主运动推进一步”的政治活动。原拟请被称为“南明史泰斗”的柳亚子当文字主将,但是柳以身体欠佳婉拒,于是郭沫若毅然挑起重担,可见作者郭沫若写作此文,其本意根本就不在于学术探讨。

    缘起过程:

    机缘凑巧,郭沫若“以偶然的机会得以读到清初的禁书《剿闯小史》的古抄本”在此基础上,又找到《明史》、《明季北略》、《明亡述略》、《烈皇小识》、《甲申传信录》这几部在重庆仅能找到史籍。筛选史料、掂排轻重、反复思考,然后,奋笔疾书。到3月10日,从讨论到收集资料,再到书写。加起来不过40来天,大名鼎鼎的《甲申三百年祭》的修改稿,就送到中共重庆最高负责人董必武手中。可以说写这篇文章,只有这位既有极佳文字功底、又有极高历史造诣,还有诗人气质的郭沫若才能够在这么短时间、这么少参考资料、这么强的政治背景下完成大作。

    大作定性: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以政论文形式出现。

    首先从命名看:既然称之为:“甲申三百年祭”,那么作者的文体定义就是《祭文》。祭文相当多的时候都是作为政论文出现。中国五千年来,留下祭文成千上万,谁人把祭文当历史论文了?称其为“祭”,说明作者本身根本就没有想把它当做历史论文。

    从文体看,作者根本没有采用历史论文的体裁入手,全篇文章几乎都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下笔。这说明在郭老心目中,这篇文章就是“借古贬今”,是政治斗争的武器,而不是学术界的探讨。

    从历史实践看:当年,没有任何一方(任何人)对该文从学术上探讨过,国共两党都把它当做政治斗争的武器。半个世纪后,后人硬要把它当做“史学论文”,纯粹从学术上去批评,本身就有点牵强。

    三、退一步讲,即使一定要把《甲申三百年祭》当做史学论文看。笔者一孔之见:作为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文章,瑕不掩瑜,《甲申三百年祭》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史学著作。

    史学界通常评判史学著作的主要标准大概是:

    1、主要历史事实陈述无误;
    2、重要历史事件脉络清晰;
    3、重要历史人物介绍和评价较准确、公允;

    纵观《甲申三百年祭》主要陈述三大事件及分析。即:

    明王朝的腐败及对其灭亡的陈述及分析;对崇祯本人的分析;

    大顺朝迅速取胜又迅速灭亡的过程(大顺军为什么在山海关战败)的陈述及分析;对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等人的分析及其历史教训。

    吴三桂降清过程的陈述及分析;对吴三桂本人的分析

    这三件大事主体无疑都是准确的。

    笔者年轻在部队服役时,曾经在山海关集训数月,,曾经多次听到当地老人十分详尽的叙述那场惨而不烈的战役。农村老人的陈述十分繁琐,列要点如下:

    (一)李闯(直到六十年代,当地百姓对李自成评价甚低,最好的称呼为李闯,更多的干脆称之“闯贼”)的阵,从西边的山边一直列到东边的海边;吴三桂(百姓中居然还有一些人称之为“平西王”!)的阵就只有关口一片,白盔白甲。李闯的人最少有人家的三、四倍,打了半天,就是打不败人家。

    (二)李闯的队伍没有办法打赢,阵后面的军车里面全是女人,军人身上个个带着金银财宝,哪有心打仗?仗打完了,本地老百姓埋死尸,不少人发了财。

    (三)李闯打败那叫天意!正打得难分难解时,从北边刮起一阵大风,飞沙走石,李闯的人眼睛都睁不开,吴三桂的人朝两边一分,一大队辫子骑兵杀出了!李闯的人一边喊“辫子子兵来了!”一边掉头就跑。其实,根本不用辫子兵杀,李闯的人后头的踩前头的,也踩死一半。最惨的就是那些女人,大半让李闯和鞑子的马踩死了!

    正是那些老百姓的叙述,让二十出头的我,开始怀疑历史课教过的:“农民起义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结论。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很给李自成留面子的用“四月十九日才由自成亲自出征,仓惶而去,仓惶而败,仓惶而返。”三个“仓惶”,简略而准确的描述了这次太不体面的惨败。简则简,不失其准。

    批评《甲》文最重要的理由只是:关于李岩的叙述。而最重要的证据,也只有一部县志,仅凭一二部地方志轻易推翻正史,也未必妥当。。退一步讲,即使李岩的史实全错了,他也只是二流人物,郭沫若重点写他,无非为了着重说明了李自成的骄傲、拒谏。即使历史上真的并无李岩其人。把有关李岩的全部文字删去,其文主体依然推不倒!(只是没有原文精彩了)。《甲申三百年祭》的主体,无论主体事件还是主体人物的描述和评价,依然是无误的,还是老话:瑕不掩瑜。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对起到警示作用。

    四、不可对前人过于苛求。

    (一)在历史学术上,从来是“学如积薪,后来居上”。随着考古和科学发展、索引的便利,今人想从引经据典上超过前人,应当是比较容易了。(当然还不是易如反掌。)以今天的条件苛求前人,未免不够公允。

    应当说: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显然是比较严谨的。虽然考据的确略显不足。但是,该文写作时间仅仅一个多月,当时大半河山沦陷,在重庆藏书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郭沫若在该文中引用了:《明史》的<流贼传>、<马世奇传>、<李自成传>、<刘理顺传>等文;《明季北略》的<备陈大饥疏>、<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李岩归自成>、<李岩作劝赈歌>、<李岩劝自成假行仁义>、<宋献策及众贼归自成>、<吴三桂请兵始末>等章节;以及《明亡述略》、《烈皇小识》、《剿闯小史》、《芝龛记》、《甲申传信录》等史籍的大量原文字。可以说他做到了在其历史条件下的最大努力。

    郭沫若总不能给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发函曰:“冈村宁次君,你国你军战败在即,为了给中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本人需要到你非法占领区的图书馆搜集资料。请提供方便为盼”吧!?

    (二)某些文字的产出有其历史背景,后人可以、应该指出其谬误,却不宜对前人妄下结论性语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石寨生:甲申七十年有感(图)
·下一篇:无
·石寨生:甲申七十年有感(图)
·特稿:《刘振文书领袖将帅诗词选》出版(组图)
·特稿:七律·喜贺《四季风追岁月红》诗集发布会暨陈昊苏老师八十一华诞
·特稿:长征路上的“女挑夫”刘彩香(组图)
·红色头条:隆重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第七场:毛泽东思想与中华传统文
·特稿:永恒的丰碑——谢子长
·特稿:安源纪念馆开展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组图)
·特稿: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小学东风村校:关工委执行主任向学生讲述红军故事(组图)
·特稿:陈昌奉随毛主席长征在侗乡外寨住过的“土豪”老屋特征及相关史料值得探究
·特稿:伟大的女性 英雄的母亲——纪念“陈昌特工组”成员何妨同志诞辰100周年(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石寨生:如何看待《甲申三百年祭》之我见
石寨生:甲申七十年有感(图)
特稿:《刘振文书领袖将帅诗词选》出版(组图)
七律·喜贺《四季风追岁月红》诗集发布会暨陈昊苏老
特稿:七律·喜贺《四季风追岁月红》诗集发布会暨陈
长征路上的“女挑夫”刘彩香(组图)
于水 马晓敏:长征路上的“女挑夫”刘彩香(组图)
特稿:长征路上的“女挑夫”刘彩香(组图)
安哲革命烈士传 41
星火团友重上井冈山,追寻革命的长征路!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歌颂祖国 唱响云南 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艺术节启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