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条古色古香的青石板普宁街,一对青年夫妇的身影尤为瞩目。女的王坚白(1894-1927),女,王姓,婚前无名,婚后取名袁穆,被捕后化名王坚白,老河口市普宁街人。
王坚白,从小就受进步思想影响的她,1914年与袁书堂结婚。1923年到武昌,就读于武昌女子中学职业训练班。与投身革命的袁书堂结婚。婚后,求学革命何其艰难。1926年,王坚白在妇女补习学校教授刺绣和裁剪缝纫技术。同年,经徐全直、袁溥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内参加党的宣传活动。
1926年8月,北伐军以勇猛凌厉攻势攻克咸宁的汀泗桥、贺胜桥,吴佩孚狼狈逃回汉口。回汉后,吴佩孚在汉口查家墩重组司令部,积极部署,妄图死守武昌、汉阳两城,作困兽之斗。8月31日,北伐军前锋第四军一部陈兵于武昌城下。随后,第四军余部、第一军第二师、第七军、第八军第二师、鄂军第一师等部队相继抵达,完成了对武汉三镇的包围。北伐期间,革命军进攻武昌,城内军阀部队负隅顽抗,关闭城门达一月之久。粮食异常紧缺。王坚白,自食糠菜,却千方百计为中共武昌地委书记陈潭秋和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等领导同志寻觅食粮,办理伙食。当时,敌军戒备森严,她秘密赶制许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迎接北伐军入城。
在这场运动当中,王坚白,和反动分子展开了拼死斗争,凭借优异的表现,从事地下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她始终坚持隐蔽斗争,承担单线交通,经常出没于武昌平湖门、陶家巷一带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揭露敌人罪行。在一次散发传单时不幸被捕,关押在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部监狱内。敌人企图从她口中打开缺口,用尽酷刑。她坚贞不屈未吐露丝毫党的机密,并在狱中设法传话给被关押的侄女袁暄之,表示为革命牺牲的决心。1927年12月23日就义于汉口济生三马路。
临刑时坚定自若,视死如归,沿途高呼口号,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他叫袁书堂,对妻子王坚白的牺牲一无所知。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当时,就在汉口以北十几公里的黄陂县政府大院里,43岁的县长袁书堂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当时作为一个国民党的县长,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两三百大洋,这是个啥概念呢?当时猪肉价格一斤大概是三毛钱,在北京买个四合院大概就是三四百大洋。所以你看这个诱惑有多大呀!要是选择继续做一名共产党员闹革命,不光这些都没有了不说,还随时可能会牺牲。最终,他选择不当县长闹革命:“等革命胜利时刻,我会在普宁街与妻子再相见!”他炽情等待,他满心相信妻子一定归来。
时隔三年,袁书堂也在领导五县大暴动中牺牲,但时光漫过了93年,革命烈士名单中,王坚白烈士、袁书堂烈士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乡亲们眼前:夫妻烈士!惊诧的刹那,哪有普宁街他们的身影,显然早已不在,但他们坚守“临危不惧,不为失节生;结鸾俦成,愿为革命死”的革命爱情传奇典故,成为老河口一个爱的磐石,为这方山水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