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提起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男女老少,鲜少有人不知,传唱度非常高,但是提起作者,却知之甚少。这首传唱中国大地,影响了几代人,激励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它的创作者是一个叫罗银青的“商南才子”。
罗银青(1894-1952),又名罗银卿,金寨县斑竹园镇大西冲瓦屋湾人。罗银青自幼好学,随叔父罗师源读私塾,才华出众。1926年,他去武汉,与从事工运的共产党员李梯云一道,鼓动工人罢工。1927年3月,罗银青进入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直接受到毛泽东、恽代英、方志敏等人的培养教育。1927年秋至1930年冬,他先后在沙堰洪觉庵大庙、小河王氏祠、果子园佛堂坳办学。1929年5月,他在佛堂坳教书时,面对商南起义胜利的大好革命形势,激情满怀,创作出《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工农政府歌)。罗银青终生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他都撰写了大量的革命诗文,人们称他为“红色歌手”。
1929年8月,正值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区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张灯结彩,欢欣鼓舞。为了庆祝自己政府的成立,进一步鼓舞人民群众斗志,更好地宣传和引导教育人民群众。时任商城县委领导班子成员,中共商城县委书记、红三十二师师委书记李梯云和县委委员、红三十二师政治部主任漆禹源以及县委委员漆先棣召开会议决定把此任务交给少共县委书记徐乾。三人经过商量,一致决定让罗银青编写。
罗银青接受任务时,他正好参加了乡苏维埃成立庆祝大会。这时正值金秋时节(农历八月下旬),到处桂花盛开,香气四溢,沁人肺腑,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人民群众的欢乐情景仍在脑海中浮现,他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才思涌动,哼着当地民歌“八段锦”的曲调,填写了名叫《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送交给李梯云审阅。定稿后,由学校女教师陈觉民负责教唱,并编舞以打花棍的形式表演。首次表演由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女)、刘昔祥、吴文彬、涂诗银(女)、黄祖德等16名学生组成。每人手持一根系有红绳的花棍,花棍上捆有铜钱,舞起来哗哗作响,十分好看。
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十分成功,受到热烈欢迎。李梯云当场对模范小学进行了嘉奖,并把教唱这首歌作为大会的一个内容。罗银青把油印好的歌曲散发给参会人员,当场进行了教唱。会后,少共县委将这支歌曲油印发给各团支部、各乡苏维埃,要大家学唱。中共商城县委和红三十二师还将这首歌定为党政军民必唱的歌曲。从此,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便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红军一路走一路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鼓舞着民心,动员百姓加入红军,也因此使得这首歌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从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开始,后传到中央苏区,又在长征路上一路传唱,最终唱响神州大地。有苏维埃政权成立,就会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久而久之,《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了一首符号性质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1964年,《八月桂花遍地开》被选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流传到全国各地。
据有关资料介绍此歌所借用的“八段锦”小调,具有浓郁的大别山民歌韵味。真实地再现大别山苏区如火如茶的斗争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透过历史的风云去细细咀嚼《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原汁原味,我们会发现其实把民间歌谣改造为革命歌曲是战争年代特殊的情境需要,罗银青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既保留了民间歌谣的口语化特点,又采用比兴手法深入浅出地向民众灌输革命道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932年,红四方面俊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罗银青身负重伤而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写出气势磅礴的《敢死文》“针邪戒恶,笔下无情,今日敢作刀尖鬼;信守道义,固行共产,永世难将心转移……” 后因商南一带红白拉剧频繁,红军游击队敦促乡保长出面 保释,又因罗银青有“商南才子”的名声,社会名流也愿出力营救。终于在半年后,罗银青出狱。由于身体备受摧残,他在行动上无法跟随红军大部队了只好在四乡以教书为业,但他在思想上一直与党组织心心相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