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尖兵剧社的刘大为和儿童团长—河北遵化的孙伟一起参加了在遵化提举坞村举行的抗战动员大会。台上主持会议的八路军龙队长大声说道:“今天是抗日动员大会,丧尽天良的日本狗强盗毁我山河、屠我同胞,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带领全国人民齐心抗击日本侵略者。我们决不当亡国奴,我们要誓死把日本狗强盗赶出中国的土地。下面我们请尖兵剧社文艺队长刘大为同志教大家唱革命歌曲。”
龙队长话音刚落,一位二十左右岁的八路军战士大步走到台上,他高高的个子,红润的脸庞,特别吸引众人的眼光。他用幼稚甜润的声音说:父老乡亲们,我现在教大家唱革命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小日本心不公》。
“高楼万丈呀平地起,盘龙卧虎呀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随着刘大为同志有力地挥动双臂,大家激情高歌,嘹亮的歌声将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46年,遵化作家孙伟到城里办事,又遇到了刘大为和管桦两同志正在向群众撒发传单,撒发作家孙犁同志的作品《荷花淀》,晚上又观看了刘大为和管桦同志参演的《失空斩》。
刘大为同志,1925年出生于唐山林西一个工人家庭,1938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名字对于冀热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读书时,他就受到以小学教员作为掩护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共产党员张彤、陈鹏的影响,和他的高班同学一起,组织了少年秘密抗日救亡组织,进行了抗日宣传活动,并把都德的著名爱国主义作品《最后一课》改编为话剧,利用教室为舞台进行演出。后来,他在煤矿工地上工作时,又和刘梦飞一起,在工人中进行秘密抗日活动。通过印刷抗日宣传品,巧妙地在工地、市场撒发等途径,他和同志们不断地将一大批有抗日爱国思想的青年、工人、学生动员吸收到八路军队伍中工作。1938年夏天,他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冀东22县抗日大暴动,加入了李运昌同志领导的抗日联军,并担任冀东军分区十二团的文书;1939年李运昌司令员送他和刘梦飞一起去平西学习。后来返回冀东,任十三团宣传队长,不久又调任尖兵报社编辑。
刘大为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他认真地学习革命文艺理论,创作了《争取竞赛的胜利》等上百首歌词,著名戏剧家黄天同志曾对他给予了大力培养和帮助,李劫夫、今歌、黄河、周方等作曲家都曾为他的歌词谱过曲。他写的《我们的国旗到处飘扬》,传遍冀热辽及东北大地,连国统区的人民及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们,也都纷纷争相传唱,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争取最终胜利的坚强信心,后来歌曲被选入“九一八”之后名歌选。期间,他又创作了话剧《四个英雄的故事》《不许敌人抢走一粒粮》,又和管桦同志一起创作了《三百人和一条枪》、《合流》话剧,为广大解放区和敌占区人民演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此外,从延安鲁艺来的艺术家还在东北演出过《合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尖兵剧社的成员,不仅是文艺工作者,是坚强的政治工作者,还是武工队员和前线文工队员。刘大为和管桦经常带着枪和纸笔,到日伪统治下的昌黎、乐亭一带开展工作。他们有时跟部队一起作战,打击日伪军,有时单独活动,并自筹印刷工具,及时编印《大众报》刊物,分发给广大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极大地鼓舞人民团结抗日的强大信心。甚至连驻昌黎的日军头目都惊呼:《大众报》厉害,刘大为、管桦厉害!。
解放战争时期,一九四六年五月前后,遵化城内集中了许多文化团体。尖兵剧社挺进东北反攻后,经过马兰关,回到遵化和军区文工团合并住在文庙附近。期间,刘大为、朱希明二同志写出了话剧《阴谋》,管桦、刘大为二同志编写了《老百姓大翻身》和《四八烈士挽歌》,让广大群众受到了鼓舞和教育。
在蒋介石匪帮疯狂进攻我解放区的时候,冀东军区政治部委托原尖兵剧社改编的文工团在遵化马兰峪组建“冀东鲁迅艺术专门学校”,由李劫夫任校长,黄天任组织股长,刘大为同志任宣教股长,对昌黎、乐亭等地的二百左右知识青年进行教育培养,这个学校不仅在战争年代培养了许多文、音、美、剧的艺术人才、专业干部,同时也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干部。如今,这一大批学员有的已成为艺术团体的骨干和艺术家,活跃在全国各地;有的还成为了解放军师、军级、大军区的领导干部,成为了党的高级干部、解放军上将。
1947年第一次解放昌黎县城时,他曾随突击队一起战斗,第六个登上昌黎城头,并及时写下了《火线见闻—目击昌黎攻占经过》,讴歌了人民团结抗战的伟大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刘大为同志亲历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还担任了新华社野战之社随军记者、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冀察晋文艺研究会理事冀热辽分会副院长会长。由于他深入战地参加实际工作,担任过一个师的宣传科长,在平津战役中,坚持深入战斗一线,到最前沿部队鼓励战士冲锋陷阵,多次立下了军功,新华社曾发出过通告,向全军介绍他的事迹。平津战役后,他南下直到长沙市,并担任长沙警备区宣传科长,及时采写了散文《南进路上》,先后由《湖南日报》连载,三联出版社出版。其中一些章节,还被编入解放初期中学语文教材。
20世纪50年代,刘大为同志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后来担任军委空军文化部首任文艺科长,抗美援朝时期,参加第一、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撰写了反映志愿军空军将士痛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空中强盗的小说《雄鹰》、《在蓝色的天空上》、《血的记录》,和通讯《志愿军英雄张积慧》等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上。1959年,他到西藏进行采访,发表了小说《青梅卓玛》、《飞过喜马拉雅山的人》,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红松》等一系列特写、通讯;1962年,他沿着“光荣的足迹,胜利的道路”,采写了毛泽东率领红军战斗之地的特写;1965年,他深入开滦煤矿,带职体验生活,担任煤矿政治部副主任,同管桦一起创作了唐剧《将军的女儿》;1966年在周总理指示下,他与同事共同创作了反映拉美人民斗争的话剧《安第斯山风暴》,由总政文工团在北京各大剧场演出,并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出;又写了许多战争回忆文章,追忆了包森等战友,并创作传记文学《空中突击手》、《高举红旗三十年》,和管桦合写了《白老虎连赞歌》长诗等作品。
刘大为同志除创作了200余篇特写、通讯之外,还结集出版了《年青的鹰》、《山鹰》、《最好的消息》等10余部作品;此外,创作的《水库上的歌声》、《小白龙》等电影文学剧本,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
他念念不忘养育他的冀热辽亲人们,他曾七上盘山,六进遵化,五访潘家峪,重访了尖兵剧团战友殉难地杨家峪村,又同温庄、西下营、南营等地的堡垒户建立了联系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