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即将送走的龙年,是革命老前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书法家段云诞辰一百周年。早闻段晓飞多年奔波、历尽辛劳、寻觅搜集,笔墨耕耘,终于在其父百年之时编纂出版了《段云书法集锦》,并于故乡山西举行了首发仪式。我和晓飞兄有幸同为“万岁军”的战友,又同在当年白求恩战斗牺牲的唐县驻军中分别担任过团长、政委,如此因缘也就多了一份情结,多了几分了解,多了些许祝福和期盼。
书——终于盼到了!打开老战友快递来的沉甸甸的邮包,真让人眼界大开、如获至宝。起初只是期望欣赏到老人家的书法作品,然而得到的却是多重收获。它既收录了段老不同时期和散存在不同地域的书法作品,又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因段老从战争年代直到改革开放,曾是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身边的重要工作人员之一,参与了国家经济工作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因此故事也就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多精彩。
这套精品典籍,诗书同现,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在当代书法典籍出版上开一代先河,亦将是一个重要贡献。
(二)
书品如人品,段老为官做人的品格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段云193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同年考入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1937年4月回国奔赴抗日前线。建国后,先后担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一生酷爱书法,数十年笔耕不辍,成为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段老书法及其背后的故事,生动再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他知恩图报,心里装着百姓;他坚持真理,崇尚正义;他奉行廉洁,严格自律。反观今天官员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倍感段老的高尚和伟大,更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和大开一代新风的现实意义。
从书中看到,在和段云熟悉的人群中,对他称呼最多的是三个词,夫子、君子、才子。他一生淡泊名利,正气凛然。文革中他曾挥毫书写歌颂贺龙元帅的诗篇,参加荣宝斋的书画展出。他曾为王震题诗,“我大将军众所钦,如仇嫉恶对内亲;长空浩气河贯汉,木讷其言明镜心。”他曾为张志新的事迹感怀,“壮哉我志新,断喉不断音;坚贞薄河汉,正气贯星云!”一首首诗篇、一桩桩事件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崇尚正义的品格。
段云对人宽,对己严,他专门给孩子们写下《家史琐闻》和自律的诗篇。七十年代初,国务院决定调高英纳格、罗马、梅花三款进口手表的价格,此时的段云分管物价。而工作多年的女儿攒了钱正要买表,却被他阻止了。待正式调价公布后,他才同意女儿买下手表。儿女们说,父亲在他们眼里,总是替国家想,替群众想,替他人想,无论在位和退下来都一样。
段云在80岁那年,把一生收藏的近千幅书画作品及数千册书籍、碑帖等,全部无偿捐赠给家乡山西蒲县,未给子女们留下任何收藏品。段云曾说,当年他大学毕业考取官费留学,阎锡山政府立有戒规,学费一律由原籍县负担。他是扛着家乡百姓捐出的一面袋大洋,踏上出国求学之路的。所以他不负桑梓,回报家乡,吕梁故土的养育之恩,他一生一世都不曾忘怀!
(三)
品赏段老的诗作和书法,你将会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集锦》收录了续范亭诗赠贺龙将军碑、李先念主席墓碑、七星岩石刻等碑碣、摩崖石刻计27件,中国工商银行行名、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馆藏、牌匾32件,为人民日报、自卫还击作战等题词、题诗27件,另外还有报头、书刊题字19件,以及和他相随相伴数十年的58方印章的印谱。可以荟萃了段云半个世纪以来在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精品代表作。
段云自幼临帖习字,一生与书法为伴。不论在戎马倥偬的年代,还是在任重事繁的建设时期,他从未中断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生前还留有诗词三百余首,对他的诗集《旅踪咏拾》,赵朴初先生曾逐句推敲点评,赞曰:“奇思来往起山灵,豪情千古忆苏辛”。这些诗词是他战斗、工作、生活中的自然所得,诗自心生,情至所作。
段老的字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蕴藏着书法家的功底和秉性。但它比文人的字多了点傲气,柔中带刚,刚胜于柔;比书法家多了点霸气,不取其巧,淡泊天成。正如启功先生对他的书法评价那样,“溯往开今真谛在,天然平淡仰云翁。”然而,仔细品味段老的字,你会感到它既不是文人概念的字,也不是书法家的字,铸就段老书法风骨的还是政治家的老辣和沉稳。
段老革命数十年,经纶济世,独有的历练和深沉,悉数都融入了他的书法之中。翻阅《集锦》,你会眼前一亮,窥见墨宝的艺术精华;你会跨越时空,洞开智慧的火花!他清新自然、恬淡悠远的诗作风格和意境令人感动,他刚劲雍容、潇洒俊逸的书法气质令人折服!不知不觉中,你会真真切切地体悟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升华、艺术的享受……
(四)
“2009年,在兄弟姐妹的支持下,我开始踏上了一条‘寻宝’的历程,去寻觅那些留有爸爸题书的摩崖石刻、碑碣牌匾,那些被收藏于博物馆的墨宝,以及那些笔下透着真情,背后藏着故事的条幅和题签……”
段晓飞在“后记”中讲述了历时两年多,行程数万里,追根溯源,为弄清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所投入的挚爱和真情。而他最终完成的,不仅仅是为纪念其父百年诞辰了却的一桩心愿,更是为社会,为广大读者,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本文原载《中国信息报》2013年02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