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绕不开的城市,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在这里,不仅为中国革命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而且也铸造和孕育了一种中国革命精神,即安源精神。安源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江西安源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最初雏形,它和后来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的、我们党在湘赣等地的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安源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安源精神的内涵阐释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节点时发生的,是顺应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和缩影。安源工人在革命斗争中逐步积累、总结、孕育形成了“坚定信念、义无反顾,依靠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为内涵的安源精神。安源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的思想品质、道德风尚、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追求。
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是安源精神的内在灵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安源工人斗争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自发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工人的奋斗就有目标,主义就是一种奋斗目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是安源工人运动的领导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核心。《工人周刊》、《劳动周刊》等劳动组合书记部革命刊物寄送给安源工人,新思想在安源工人中广泛宣传。在安源工人夜校,李立三曾教育工人:“社会主义就是工人的主义” “社会的民主主义,人类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贫也好,富也好,都应给他们平等的机会,使他们一样的生存,一样的发展,这种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一种” 刘少奇经常对安源工人说:“我们抱定社会主义的思想……我们既为改造社会而尽力,我们只知道牺牲,不知道权利,把自己心理洗刷得清清洁洁,然后不致做出违背主义的事情。” 1924年12月创办的安源地委党校,通过授课、演讲、撰书等多种方式向工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当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纪念安源大罢工一周年时,告诉安源工人“社会主义者是为工人利益而奋斗的先锋” ,号召安源工人替社会主义牺牲、努力、奋斗。“报效革命 义无反顾”是当年卢德铭烈士的革命初心,当年为安源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杨士杰、黄静源、朱少连等革命同志,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无惧牺牲。在经历了1923年“二七惨案”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和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两次全国性的革命低潮中,安源工人运动仍然奇迹般地“巍然独存”并且持续高涨。1925年9月安源工运经历了“九月惨案”和1928年8月失败以后,无产阶级革命经受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安源工人响应号召,不仅保存了大批革命力量,而且迅速恢复发展起来。数千名安源工农群众参加秋收起义,首次扛起了“工农革命军”旗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对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它似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安源工人们紧紧连接起来,成为坚固的团体,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勇于牺牲、奋勇直前!
依靠群众、团结奋斗是安源精神的力量源泉
依靠群众、团结奋斗是安源工运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共湖南支部在安源十分注重工人的团结教育,体现了安源革命中正确的方针策略。1921年秋,毛泽东来安源考察工运时向工人群众打了一个著名的“小石子”比喻;“一个小石子,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用石灰凝结在一起,结成一块大盘石,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到。”来说明团结的重要性。在工人夜校的教科书中也用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教育工人群众:“独木不能防屋倒,片瓦不能把屋造,个人才力很有限,团结起来力量好,有事大家帮忙做,有害大家相劝告,万人一条心,仇人都打倒。”工人在大罢工胜利后的上工宣言中就公开表明了他们要团结的决心与信心:“我们这次罢工的‘秩序,齐心,勇敢’,要算是我们神圣精神的表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罢工胜利后总结说:“我们的力量绝不是个‘人’的力量;乃是‘团体’的力量;也绝不是各个团体‘单独’的力量,乃是‘联合’的力量。所以我们除了加倍努力外,同时又无量地希望全中国——全世界底无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表现我们的力量,完成我们的责任!” 1925年“二七”失败后,各地工会都遭封闭,只有安源工运仍然发展很好,刘少奇总结道:“安源工友其所以在‘二七’失败后能做到这样好的原因,就是工友能够齐心,能够奋斗,又能够看清环境。”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深深地根植进了工人群众的心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树立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坚持而不懈,才能推翻头上的大山,才能取得革命运动的胜利。
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是安源精神的外在表现
在取得了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全国绝无而仅有”的胜利后,安源工人阶级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工人运动的新局面。特别是在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运处于暂时低潮的时候,中共安源地委遵照毛泽东制定的“弯弓待发”的斗争策略,使工人俱乐部一直“巍然独存”,并取得了新的胜利,在发展工人的教育文化事业、经济事业和巩固、壮大自身党、团、俱乐部事业的同时,还支援别地工人的组织和斗争,促进工农阶级的全国联合。1925 年九月惨案后,安源工运虽暂时受挫,但在中共湘区委和安源地委的领导下,安源工人勇敢地走上了与两湖农运相结合的道路,积极配合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安源工人又积极追随毛泽东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成为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要力量。在这个革命进程中,无不闪耀着安源工人阶级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安源精神的重要核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安源工人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工人革命运动的道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第一所消费合作社、第一座工会大厦、第一支红色股票、第一支工人纠察队、第一支少先队、第一次反腐败斗争、第一个裁判委员机构等。安源还是全国工、青、妇、少等群团工作的重镇,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前,安源党组织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产业工人成份最多的党组织。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对工人进行了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文化常识及理想信念等教育,既提高了工人综合素质,也形成了文化、教育、宣传等工作的基本框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政权建设的最早探索,具有了苏维埃政权的雏形,为后来全面执政提供了宝贵经验。1927年9月5日,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在秋收起义中最早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系列首创成就,也是安源工运史上最辉煌、最亮丽的部分,体现了革命前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革命精神。
弘扬安源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安源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一样都深刻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贞信仰;民主新路、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政治本色;都贯穿于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基本立场中,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信仰、意志、追求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和象征,它既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又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安源精神是敢于胜利的、团结奉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一、安源精神蕴含的“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能提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义无反顾”是安源精神的重要内涵,其精神实质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安源路矿工人阶级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 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工人自己的主义,义无反顾地跟着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涌现了一大批像黄静源这样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可敬可学的榜样,树立了一座座信念信仰的精神丰碑。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今天,战争年代的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已远离我们,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之台,起于垒土”。我们要大力弘扬安源精神,从安源工运的光荣历史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实践力量,汲取政治营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挺起精神脊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真正成为终身不悔、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二、安源精神蕴含的“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靠团结。1921年,毛泽东来安源考察发动工运时就多次向安源工人讲述团结的力量。安源工运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但是,安源党组织总是能够在失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这就是安源工人始终保持和发扬“团结奋斗”精神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这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伟大团结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抵御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人心齐,泰山移。”中华民族之所以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之所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靠的就是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靠的就是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民齐者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就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合力,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
第三、安源精神蕴含的“勇于开拓”的担当精神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921年冬天,毛泽东引导工人说:“我们工人要当家作主,打倒军阀官僚资本家,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压迫、剥削,废除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我们不是天生的奴隶,我们要挺起腰杆,拿出勇气来,我们要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 1922年9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祝贺安源罢工胜利函中表扬安源工人:“诸工友这次的罢工,敝部已经看见了诸工友是很有战斗能力和组织能力的……” 。 安源工运能够在艰难困苦中突出重围,最根本的就在于革命先辈始终坚持勇于开拓、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敢于担当的斗争精神。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勇于开拓更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 只有“把稳舵”才能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鼓足劲”共同奋斗,要大力弘扬安源精神,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勇往直前、攻坚克难,与人民心心相印、勇于开拓、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
第四、安源精神蕴含的“敢为人先”的创新魄力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直有着“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在党成立不久,就带领着安源工人在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早期革命实践中,开创了成立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等十多项全国之最。安源工运致胜和成功的关键,就是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精神指引着,是安源精神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安源精神至今还弥足珍贵、充满生机的缘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过“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新时代再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依然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我们要继续弘扬安源精神的“敢为人先”的强大创新魄力,发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首创探索、敢于改革突破,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激发干事兴业的强劲动力,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要下定决心,勇于开拓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