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2年8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苏北、苏南、南京三地区合并为江苏省的指示精神,并讨论了江苏建省事宜及有关省委、省政府的人选问题。
9月9日,华东局电告华东地区各有关省、市、区,中央业已批准“将南京市、苏南、苏北合并为江苏省,所有原属江苏省范围之地区全部划归江苏省”,并确定了省委书记、副书记和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省政府主席、副主席人选。
电报“望柯(庆施)、江(渭清)、萧(望东)、管(文蔚)四同志即至南京开始筹备,争取在本年内正式合并完毕”;要求合并工作应采取分期、分部门、有步骤地进行,以确保正常工作秩序;所有机关在未合并前,都必须严守岗位,各尽职守,不准发生任何混乱和不守纪律的现象。(1952年9月9日华东局《中央将南京、苏南、苏北合并为江苏省》电告南京、苏南、苏北、鲁、浙、闽、皖)
10月18日,中央发出《同意江苏省委的组成及各部委干部配备给华东局的电报》,正式批准江苏省委由柯庆施、江渭清、萧望东、管文蔚、刘先胜、陈光、石西民、万众一、欧阳惠林、惠浴宇、黄赤波等11人组成,以柯庆施、江渭清、萧望东、管文蔚、刘先胜等5人为常委;柯庆施任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任省委第二书记,萧望东、管文蔚任省委副书记。
11月1日,中共江苏省委正式发出“省委业已组成”的通知,并于南京西康路33号(各部委在中山北路81号)开始办公。
11月7日,省委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成立大会。省委各部委负责人和各地、市委书记出席了大会。省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致开会词,传达中央关于建立江苏省的决定,宣读中央批准的省委组成及各部委负责人名单,并代表省委一班人,提出了江苏建省以后的任务和省委的当前工作。当时群情振奋,上下齐心创建新江苏的喜人景象,我记忆犹新。
接着,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元旦宣告正式成立。由谭震林兼任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柯庆施、管文蔚、冷适为副主席。
这就是江苏建省和省委、省政府成立的大致过程。
从华东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关于江苏建省的指示精神开始,我就积极投入了建省筹备工作。对我个人来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曾转战大江南北、淮海大地,江苏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我奉命从南京调到江苏省委工作时,我深感只有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团结一致,做好工作,才能不辜负党中央和江苏人民的殷切期望。
江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都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仅以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历史悠久著称于世,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勤劳勇敢的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曾经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许多革命英杰。
解放初期,鉴于苏南、苏北的解放有先有后,工作基础不尽相同,相继在泰州建立了苏北行署,在无锡建立了苏南行署。中央决定撤销这两个行署,与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又将徐州、新海连(今连云港)市划归江苏。
按当时统计,全省共有4000多万人口,下辖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镇江、苏州、松江(后划归上海市)等八个专区和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徐州、新海连等七个省辖市。
这是在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已经普遍建立并得到初步巩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始启动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毛主席作出的英明决策,意义十分重大。江苏的历史,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江苏建省筹备工作中,我们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和华东局提出的要求,从部委设置到办公地址,都作了周密安排。
在步骤上,先建立办公厅,以沟通与各地委的联系;然后合并和组建新的人事部门及财政部门,以做好干部安排和党的工作,确保税务、银行和财政预算等工作正常运转,不致混乱。
在干部问题上,由于干部来自苏南、苏北和南京三个不同地区,相互不熟悉,这就必须相互学习,加强团结。同时,在合并过程中,有的要调动工作岗位,有的要变动工作职务。
针对这些情况,我首先做好南京市干部的工作。要求每个党员,都要像毛主席教育的那样,服从组织需要,不计个人得失,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领导干部更应顾全大局,发扬风格,不争正职,甘当副手。这样,团结问题也就解决了。
从省委到各部委厅局的领导班子,虽然其成员来自方方面面,但配合协调得都比较好,顺利实现了中央、华东局提出的“年内正式合并完毕”的预期目标。
党中央、毛主席非常关怀江苏建省工作。1953年2月22日,毛主席在陈毅、罗瑞卿同志陪同下抵达南京。这是南京、苏南、苏北合并以后,毛主席第一次来江苏视察。当天下午,他接见了各部、委、厅、局负责干部,以及正在南京开会的地、市、县委书记。次日,我陪毛主席上了中山陵,视察紫金山天文台。毛主席还为《新华日报》题写了新的报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