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新华社记者在解放军强攻锦州时拍摄的战场照片
“1948年11月2日,将是我们永远记得的日子。三年来,在爬冰卧雪冒死忘生的时候,我们所想望所争取的这一天,终于实现了。解放沈阳就是解放全东北,这解放在历史暴风雨席卷下出现了……”这是1948年11月2日,特派记者刘白羽发给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的电讯稿前面的一段话。此日,沈阳被我军攻克,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历时52天对辽沈战役的日夜报道胜利结束。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伟大的辽沈战役已经过去66年。今天再回忆起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跟随东北野战军丽线指挥所锦州报道国共两党在东北的那场决战,往事历历在目。彼时,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记者活跃在战役的各个战场,记录了这场可歌可泣战役的全过程。
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于1948年8月,在北满根据地政治中心哈尔滨由新华社东北总分社授命组成。社长是资深记者杨赓。记者有刘白羽、华山、白刃、常工、于忠干、王晓旭、虞丹、白慧,编辑有郑坚、王向立;电台台长姓陈,译电科长刘奋一,电台报务员有黎力、李明远、周赤、张烈、相连理及一位女报务员,译电员有赵宏川、马杰、王引涛、李文彬、凌凋、高中民、孔祥民、雷兆喜、李炳侯。
在东北战场上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的刘白羽
军旅作家白刃,1964年摄于北京
我国著名战地记者华山,小说《鸡毛信》的作者
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的记者编辑,都是日本投降后从延安新华社派来东北的特派记者,以及随山东八路军、苏北新四军进入东北的随军记者,都是从抗日烽火中走过来的新闻工作精英;而报务员、译电员则是在南满、北满根据地参加革命且业务熟练的青少年。
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组成后,在社长杨赓带领下进驻哈尔滨南岗东北军区招待所,开始准备工作。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投入的兵力有12个纵队、15个独立师,外加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道兵纵队。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分别向这些部队派驻了新华社支社。战役打响后,随各部队采访的记者,将通过支社电台将战场消息发给总分社,而消息都是用密码收发。这样,进驻招待所后,总分社电台要与各支社设置联络时间、波长信号;译电员要制作与支社的联络密码。这两项工作,必须在战役开始前完成并发到部队,因此准备工作很紧张。这段时间,为了不使敌人发现我军动向,“前指”的军事台都处于关闭状态。
8月29日,中央军委决定东北军区与东北野战军分开。林彪仍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刘亚楼为东北野战军参谋长,谭政为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这一变化表明,东北野战军将担负南下作战任务,在东北全境解放后入关作战。
9月11日,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开通了与前方纵队支社联络,并收到前方记者发来的消息,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从东满、南满、西满向锦州集结。12日夜间,前方记者从11纵队发来消息,北宁线安山、石门、团山、后封台被我军攻克。接着,又从4纵发来包围绥中、兴城的消息。第二天清晨,11纵队攻克北戴河,辽沈战役正式打响。这时,东北野战军司今部还在双城保。9天后,在双城保由司政机关组成了沈战役前线指挥所。又过了7天,后勤部开始发放棉被、棉衣、棉鞋、棉帽、棉手套、干粮袋,还给新华社译电员发了一个皮包,供装密码用。
9月28日,杨赓带队到新华社东北总分社辞行。一位叫高戈的领导讲话,他希望派往前线的同志,要以不畏艰苦牺牲精神,完成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报道任务,并说胜利后为大家高筑凯旋门。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9月29日,协理员老王通知将电台、发电设备、密码打包装箱,并告诉大家从29日起不要外出。
9月30日,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开始南下。当夜,在双城堡的司令部几个处和后勤、行政人员,在林彪带领下向哈尔滨转移。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前指”政治部,也由组织部长杜平、秘书长王兰西带领,步行赶往哈尔滨火车站,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随政治部一起行动。
时已深秋,天黑得早。一路上车断人稀,寒意阵阵。“前指”政治部进入火车站时,车站已经戒严。王兰西提醒大家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规定上车。新华社因有电台、发电设备,被分在最后一节车厢,往前是肖向荣为部长的宣传部、陈亚丁为副部长的文化部、钱益民为部长的保卫部和他兼任部长的联络部、杜平为部长的组织部、王兰西为秘书长的秘书处,以及直属政治处和后勤处。“前指”人员全部上车后,已是凌晨。火车开出车站,突然有人大喊:“别了,哈尔滨!”喊声中充满深情依恋,引起车上不少人的共鸣。
从哈尔滨开出的“前指”专列上,都是1945年8月后,中共进入东北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以及军、师、团干部,他们都经过秋收暴动、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开赴东北后,在局势最危险、最艰难时刻进入北满,3年来都是喝着松花江水、吃着北满的小米饭度过的。今天,将从这里走向胜利,车上的人对北满根据地产生无限留恋,是完全发自于他们内心。
10月1日黎明时分,专列抵达与西满铁路相接的昂昂溪车站。专列停下后,协理员老王让大家把东西搬到对面的一列闷罐车上,新华社还是在最后一节车厢。因为专列开出昂昂溪后,很快就会进入敌占区,敌机活动频繁,闷罐车目标小,车皮坚硬,不易被敌机扫射穿透。换乘完了后,专列在昂昂溪没有开饭,大家就吃些黄豆。太阳升起时,专列离开昂昂溪车站。这时,杨赓社长送来一份东北野战军总部“为夺取锦州全歼东北敌人动员令”,让译电科用密码发到参战部队。临近中午,专列穿过洮南,很快进入科尔沁左翼中旗。从车里向外眺望,科尔沁草原一望无边,狂风卷着落叶,在草原上空盘旋呼啸。
突然,列车前方出现两架敌机,新华社立刻关了电台。两架敌机在列车上空盘旋了一阵,便向南飞走了,估计是侦察机。很快,专列到了沈阳苏家屯。车刚停下,又飞来两架敌机,看样子,“前指”专列被敌机跟上了。“前指”当即下令下车疏散隐蔽,但未等大家下车敌机又飞走了。显然,敌机未判断出“闷罐”是东野的指挥车。在苏家屯吃过午饭,“前指”专列又继续向前行驶,天黑时抵达通辽。通辽是西满地区一个重镇,辽沈战役期间是连接哈尔滨到锦州前线的枢纽。哈尔滨支援前线的物资,都是在通辽下卸转运的。列车停下后,“前指”通知不要下车,因为通辽不久前曾流行鼠疫。专列在通辽停的时间较长,东野后勤部政委陈沂上车向罗荣桓政委汇报了支前运输物资情况。
在停车这段时间,新华社电台陆续收到几条前方记者发来的消息。
一条,我军二纵、三纵、炮纵于1日下午3时攻克义县;
二条,特派记者华山发来电讯“义州四小时”,报道1日这天我军炮兵纵队摧毁了义县高达三丈、顶厚八尺的坚固城垣,将义县古城掀开3个大缺口,使我军一举攻克锦州以北国民党坚固据点,为攻克锦州扫清了道路;
三条,炮兵纵队发来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朱瑞在义县触雷牺料的消息,大家看到这条消息后都站了起来,脱帽向朱瑞司令员默?哀--朱瑞成为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日本投降后他来到东北,3年间走遍白山黑水,收集日伪军留下的各种火炮,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这支炮兵部队在辽沈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得知朱瑞牺牲的消息,沉默了几分钟,罗荣桓尤为悲痛,两眼充满泪水;
东野炮兵司令员朱瑞43岁牺牲
四条,记者发来电讯稿“战斗英雄田广文”:攻打义县战斗中,田广文带领一个加强连潜入义县城内,在城内开花,打到最后,只剩下他和通讯员两人,他俩唱着“光荣的朱德投弹手”,坚持到攻城部队到来。
战斗英雄田广文
天黑后,“前指”专列开出通辽,行驶一夜,于10月2日清晨抵达彰武。彰武位于沈阳西北,北宁线锦沈中间,1947年被我军占领。列车停在彰武后,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收到特派记者刘白羽从锦州前线发来的电讯“锦州城下”,报道义县10月1日下午被我军攻克后,一、三、七、八、九纵队直逼锦州,外围阵地全部被我军占领。特派记者华山在塔山前线也发来电讯“塔山英雄们”,报道锦州守敌从原来的5个半师,增加到7个半师;从锦西向北增援锦州的9个师到锦州只有半天路程,而我军在塔山阻击援敌的部队只有1个纵队、两个独立师,既没有优势兵力,也无险可守,且增援部队5天后才能到达;更为严峻的是,从沈阳出来的廖耀湘12个精锐美械师已将我军后方供应线切断,2日这天蒋介石又飞到沈阳部署东北决战,高叫“头可断,血可流,东北不能丢”。华山还写道:“某将军形容当时身处南北夹击之中的严重情况说,我们只准备请一桌客,蒋介石却一下子来了三桌客人。请吧,菜不够吃,不请吧,这桌菜凉了。反正请客不能弄个难看,塔山部队就单独请了一桌。”这篇电讯中的某将军,指的就是林彪。
“前指”列车在彰武停到4日早晨时,只见林彪沿着站台向车尾走来。一会儿,罗荣桓、刘亚楼也走了过来。3人走到一起,边走边谈,走到最后一节车厢时,3人又返回列车前部。这时站台上空旷无人,只有一辆铁道兵的十轮汽车停在站台上,汽车上站着铁道兵文工团的宣传队员。
“前指”列车中午没有开饭,大家都是吃着自己带的黄豆。中午杨赓社长召集大家开会,传达“前指”决定:“前指”分成两个梯队,前梯队由司令部、政治部有关部门组成,将去锦州前线;凡是未编入前梯队的,一律在后梯队,到赤峰执行任务。新华社东野总分社一小部分随前梯队去锦州,大部分去赤峰。
当日夜幕降临时,专列开出彰武车站,于5日凌晨到达“前指”南下锦州最后一个车站阜新。列车进站时,站台上没有灯光,一片漆黑。全体人员下车后,站台上一片混乱,不少人找不到自己单位,只能以声音辨别。我编在前梯队,下车后被带到一辆吉普车上,这时才发现,电台、译电只有7个人,外加两部电台,由台长、科长带领。点名之后,吉普车跟在前梯队车队后面,离开了阜新车站。
从阜新到锦州,因当时铁路没来得及修好,所以只能乘汽车。行驶了约140公里的路程,车队于10月5日下午到达锦州外围一个叫牛屯的小村庄,这里距锦州大约有20多公里。小村庄坐落在丘陵之中,一条小河流过。新华社电台被安排在一个农家院里,还没来得及放下背包,就开始架设电台、接通手摇发电设备。从这时起,开始日夜不停地与前方联络。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打响,到“前指”进驻牛屯,已经激战了23天,特别在塔山,打得空前惨烈。到了夜间,在牛屯都能听到隆隆的炮声,感到大地的震颤,看到天空被硝烟染得发黑。新华社电台日夜不停地接收前方记者发来的战况报道。9天后,我军攻克锦州。
新华社锦州前线10月15日电:“东北野战军解放战略重镇锦州。歼敌12万,俘敌将领及师以上军官已查出36名。”
锦州解放后,“前指”在牛屯继续指挥辽西会战。辽西会战从10月15日打到28日,枪炮声逐渐稀落下来。这天,新华社又发出一条重要消息:“新华社辽西前线28日电:辽西围歼战彻底胜利,全歼敌精锐五个军。”辽西会战结束后,“前指”和随“前指”行动的新华社报道组沿北宁线向黑山、大虎山转移。
11月2日下午,新华社随“前指”进入黑山,在黑山收到前方记者发来我军攻占沈阳的消息--新华社沈阳前线2日下午7时急电:“东北野战军今日完全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这是辽沈战役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当天夜里,新华社锦州、赤峰两个报道组在黑山汇合,第二天随“前指”经新民进入沈阳,52天报道辽沈战役胜利完成。
辽沈战役结束后,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驻进沈阳“剿总”大楼,1个多月后,随东北野战军入关,执行平津战役报道任务。北平和平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也为第四野战军总分社,1949年3月随四野“前指”沿陇海路进驻开封,6月进入武汉。宜沙、湘赣、衡宝、海南战役后,第四野战军改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