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十月革命后,许多革命先驱开始在大别山开展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董必武把“朴诚勇毅”作为其创办的武汉中学校训,用革命方法组织教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1921年陈潭秋在家乡湖北黄冈成立了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小组——中共陈策楼小组,1923年曹蕴真在家乡安徽寿县组建安徽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大别山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湖北黄安、河南新县、安徽六安等周边地区的许多进步青年纷纷加入党组织,成为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旦为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组织相继建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念坚定的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无论革命处在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始终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不屈不挠。
金寨县斑竹园镇的朱氏祠始建于清朝乾隆50年,是皖西第一支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的诞生旧址,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氏祠大门上的对联“斑竹满园制来数杆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依然清晰可见,点明了蓬勃发展的革命组织和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见证了大批金寨籍有志之士带着必胜的信念投入革命事业中。
对联的作者是金寨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人詹谷堂。詹谷堂加入党组织后,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员队伍,参与领导组织商南暴动、成立红三十二师。他在狱中将敌人的审讯室变作宣传革命真理、揭露敌人罪恶的讲坛,经受了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面临酷刑仍然高呼“你杀得了我詹谷堂,灭不了共产党!”牢狱墙壁上鲜红的“共产党万岁”五个血字,是他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周维炯受组织派遣打入敌人民团,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是豫东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他指挥部队参加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转战蕲春、黄梅、广济等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反对张国焘“左”倾冒险计划,周维炯遭人诬陷,蒙冤受屈被捕,依然保持高昂的共产主义信念,临死前高喊“20年后还干革命!”林维先遭受冤屈,被开除党籍,从师长变成挑夫。虽然遭受不白之冤,林维先革命信念毫不动摇,扛着扁担照样打敌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洗刷了冤屈,后来参与领导红二十八军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被毛主席称赞为“游击专家”。
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从大别山向西转移。以沈泽民、徐宝珊为代表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带领根据地的军民独立坚持斗争,重建红二十五军、新建红二十八军,壮大革命队伍,保卫根据地;接到中央指示以后,吴焕先、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五军孤军开始长征,一路奋勇杀敌,最先到达陕北根据地;高敬亭、林维先等留在大别山领导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经常面对数倍敌人的危险情况下,独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的主力部队曾多次转移离开,但离开后仍有武装力量留在当地坚持斗争。正是大别山的军民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铁树早晚要开花,红军早晚要回家”、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革命信念,愈挫愈勇,一次次从磨难中奋起,才使得大别山地区在革命时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