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6日,在大别山腹地的商南地区,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行动开始了。一夜之间,丁埠、南海、西河等地纷纷宣布起义。起义的成功,促成了红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的成立,也进一步推进了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
红军对联的初始见面
南溪农民暴动胜利后,詹谷堂即兴写了一幅对联贴在火神庙大门上。上联是:赤帝本威灵,应教普天赤化;下联是:红军初暴动,试看遍地红花。该对联的上联用赤帝隐寓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组织领导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联现实写景,展现了红军的胜利,展望了商南地区遍地红旗招展、革命取得胜利的场景。对联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革命初期欢欣鼓舞的心境和气氛。
起义胜利的第二天,商南地区各集镇和道路两旁的墙壁、树干上贴满了标语,宣布共产党领导立夏节起义的胜利,便可见一二。特别是5月9日,各地起义军会师斑竹园,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詹谷堂见此情此景,特别是漫山遍野的斑竹,庆祝大会上人们群情振奋,军旗下背着枪支、拿着长矛大刀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队员,他心潮激荡,满怀喜悦心情,欣然写了对联“斑竹满园制来数杆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抒发了作者要以武装斗争来实现“共产、民权”的革命理想,用“斑竹”“红花”喻指蓬勃发展的革命组织和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红三十二师成立的时间、地点、情景和目的任务。“斑竹满园”点明了红三十二师成立的地点,斑竹园就是因长满斑纹的竹子而得名;“红花遍地”说明了红三十二师成立的时间,当时立夏刚过,满山开遍映山红。作者“制来数杆长枪”和“训练三军大队”借指红三十二师成立时的情景,由于缺少武器,很多红军战士用的是竹制长矛。“维持共产”和“保障民权”说明了红军成立的目的和任务。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边区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它是鄂豫皖边区成立的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也是安徽境内诞生的第一支工农红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
革命初始,红军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在斑竹园会师后,徐子清、周维炯、李梯云他们就在文昌宫举行了工作会议,决定在南溪黄鹄湾设立商城县临时办事处,作为临时革命政府,负责县、区、乡政权建设的筹备和有关苏维埃政府政策的制定、宣传工作。
1929年9月,三次反“会剿”胜利后,商南地区五区区、乡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南溪、斑竹园、吴家店为中心的纵横100至70公里的豫东南根据地。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人们欢欣鼓舞,玩灯唱戏,庆祝人民政权的诞生,特别是八月的桂花飘香,为革命的胜利平添一层喜气。
胜利的喜悦要用歌声来表达,要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传唱的民谣来体现。任务的重担落在果子园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罗银青的身上。夜晚,他坐在窗前,八月的桂花开得正艳,清香丝丝缕缕沁入他的心间,眼中不禁浮现出乡苏维埃成立大会上人民群众的欢乐场景,情不自禁地哼起民歌《八段锦》小调,即兴填起了新歌词,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一气呵成。李梯云审阅定稿后,模范小学女教师陈觉民负责编舞教唱。10月初,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上,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刘昔祥、吴文彬、涂诗银、黄祖德等16名学生表演了歌舞打花棍《八月桂花遍地开》。此时,学生们舞起花棍,红丝绸缠绕着花棍,上下翻飞,眼花缭乱。花棍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节奏时快时慢,花棍上的铜钱发出清脆响声,充盈着飞舞之美,赢来广大军民阵阵掌声。随后,罗银青把油印好的歌曲散发给参会人员,当场进行了教唱。会后,少共县委将这支歌曲油印发给各团支部、各乡苏维埃政府,党政军民进行了学唱。12月27日,红军战士和宣传队在庆祝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又演出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自此,这首革命歌曲便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流传开来。欢快的曲目,清新的小调,洋溢着饱满的革命热情,展示着工农红军热火朝天的革命斗争。
红色歌曲的传唱,影响了许多热血青年参加红军,开启了革命征程。老将军方子翼正是这首歌的鼓舞,参加了革命,走上了传奇一生的革命生涯。是的,“方将军就是那批热血青年之一。这首歌他唱了一辈子!他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我国空军第一代飞行员。”“八月桂花遍地开……”2015年2月,98岁的方子翼将军再次听到家乡亲人哼唱这首民歌小调,流下了眼泪。此时的他,也许回忆起1929年罗银青老师带领大家唱这首歌时的场景,那时的他眼神热烈,眸子清亮。
回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革命志士从未动摇的信念,是红色苏维埃蓬勃生长的源泉,是指引红军小战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是人们前进的不竭动力。传唱大江南北的红歌,来自于人民,来自于群众,正是大别山精神的写照。全国解放后,1961年八一建军节,空政文工团首次把这首歌编入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1964年,李焕之将其重新改词编曲,收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亮相。这两次演出,确立其红色经典的历史地位,也是它成为象征红军和苏维埃时期的一首代表性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