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曾有两支红一军,一是1930年4月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一军,还有一支是1935年7月由红一军团改称的红一军。本文记述的,乃是第一支红一军。
一、三大起义响惊雷 三支红军初成长
1927年至1929年,鄂豫皖边地区相继暴发了黄麻、立夏节(商南)、六霍三大起义,分别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32师和33师,分别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3块革命根据地。此时,虽然红31师、32师、33师名义上同属红11军建制序列,但事实上并没有形成统一领导,基本上各自为战;同时,三块根据地的党组织——鄂东北特委、豫东南特委、皖西北特委,彼此之间只是横的关系,也未形成统一领导。
由于3支主力红军队伍互不统属、缺少配合,导致队伍力量小,作战能力弱,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至1929年底,历史最长、实力最强的红31师也只有700余人,长短枪600余支;红32师仅有500人枪,故难以对付较大的敌人。战斗力最强的红31师,也只能打击民团、红枪会等地方反动武装和小股国民党军。碰到营以上规模的敌军,就难以应付。如在反国民党军第二次“会剿”中,红31师在天台山铁岗子一带设伏,准备在敌军回撤路上抓住其一部予以打击。战斗打响后,发现敌有两个团,红31师由于人数少,武器装备差,一度被敌人火力压得没办法,只得从阵地上撒下来。这一仗极为凶险,师长徐向前也差点被俘。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鄂豫皖边区建立统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成立统一的领导组织,统一红军队伍和军事指挥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中,三地间早已开始协同配合。1926年10月,就成立了跨河南、湖北两省三县的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1929年成立的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成功领导了立夏节起义。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中共商城县委、红三32师与六安中心县委经常联系,红32师多次应皖西党组织要求,跨省征战皖西,直接参加了西镇暴动,促进了六霍起义,给皖西反动势力以重大打击。当时,皖西燕子河地区传唱一首歌谣:“河南老红军(指红32师),支援我西镇,钢枪打前锋,后跟赤卫军”。红32师和红31师曾在麻城县八字门会师,两个师配合作战并取得胜利,红31师还送了一些枪支和子弹给红32师。
二、郭述申及时汇报 周恩来果断决策
1930年2月,在鄂豫皖边区巡视的郭述申,秘密来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形势。当时主持中央和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认真听取了郭述申的汇报,当得知大别山区组建了三支红军队伍、开创了三块革命根据地后,非常高兴和振奋,当即召开会议,作出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决定。针对三支红军队伍虽然都是按照红十一军的番号命名,但是没有军部,并分属三省党组织领导,没有形成统一指挥,不利于红军主力集中和协同作战的状况,中央决定组建红一军,以实现统一领导。同时,将三省边界的一些县份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建立鄂豫皖边特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193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31、32、33师的指示信,决定将这三个师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并明确提出其军事工作任务和策略路线,指定红1军前委、军部、各师的主要领导人及其组织隶属关系。
红1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这也是第一支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的红军队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军。
三、许继慎走马上任 箭厂河组建一军
为加强红1军的领导力量,中央挑选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等来到鄂豫皖。他们要么在鄂豫皖边区工作过,要么就是从大别山地区走出的,而且军事指挥能力强,政策水平高,对鄂豫皖边情况较为熟悉。周恩来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对这批派出人员寄予厚望,临行前,与他们分别谈话,希望他们到鄂豫皖边区后,积极努力工作,确保中央的指示精神迅速地贯彻落实。这批干部的到来,对红一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0年4月,郭述申、许继慎等中央派来人员与原鄂豫皖地区的党和红军干部在黄安北部箭厂河召开会议,正式组成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通过了红军改编的决议。新成立的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委、徐向前任副军长,下辖红1、红2、红3师和独立旅,其中,红1师由红31师改编,师长徐向前兼,政委戴克敏;红2师由红32师改编,师长漆德玮,政委王培吾;红3师由红33师改编,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另以红32师一部和游击队合编为独立旅,旅长廖业祺。全军共2100余人。
红1军的组建,使鄂豫皖地区有了第一支主力红军,虽然成立之初人数不多,但统一了指挥,凝聚了力量,因此,在鄂豫皖红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四、铁军纵横鄂豫皖 威名永留大别山
红1军成立后,立即抓住国民党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实施进攻作战,积极对外发展。在频繁的战斗中,红1军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一支令敌闻之色变的红色劲旅。
1930年6月,许继慎、曹大骏率红2师、红3师向六安、霍山西部地区的反动据点发起进攻,先后收复流波䃥、麻埠等地,并于中旬第三次打下霍山县城,歼敌地方武装千余人,接着歼灭反扑的国民党军新编第5旅副旅长以下700多人,取得了整编后第一次大胜利。7月初,挥师南下英山,采取突击、拦截与打援相结合的手段,全歼国民党军韩杰旅2000余人,并攻占英山县城。这次战斗,双方兵力大体相等,但红2师、红3师战术灵活,并且发扬勇猛攻击和连续战斗的作风,因而取得了又一次大胜利。
与此同时,徐向前率红1师三度出击平汉路:先是于6月中旬袭击杨家寨车站,歼国民党军郭汝栋部2个连;随后,于6月底在杨平口地区设伏,一举全歼国民党军1个团,取得鄂豫皖红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军1个团正规部队的重大胜利;接着,在7月下旬奔袭花园车站,以极小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钱大钧部教导师第5团,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8月下旬,红1师与从皖西赶来的红2师、红3师配合,采用正面突击与侧翼迁回战术,在四姑墩附近将国民党军新编第25师一部歼灭、余部击溃。此战后,红1军全军会师于四姑墩,并向西进击平汉线,又歼灭国民党军1个团大部。红1军在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由成立时的2100余人扩大到5000余人。仅红1师在出击平汉线期间就进行了三次扩编,全师由改编时不到1000人发展到3000余人,下辖2个步兵团和1个机炮团。此时,红一军已能在一次战斗中歼敌正规军一到两个团,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重要发展。
此后,红1军连续战斗,袭广水,攻信阳,克光山,打潢川,战罗山,取得一系列胜利。
1930年10月中旬,红1军在光山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是红1军乃至鄂豫皖红军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反对各种不良倾向,统一指挥,整顿纪律,实施整编,还通过了政治任务、组织问题、宣传教育问题和政治工作的决议。
根据光山会议决议,红1军加强了各级党组织建设,在军前敌委员会以下,师和团两级成立党委,营和连两级则建立党的支部,班、排设立党小组,确保党的组织直达基层、联系士兵,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此时,全军党员数量达1200余人,占部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光山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党对这支部队的绝对领导,基本上统一了编制和制度,有力批判了本位主义和地域观念,全军思想上、组织上进一步统一。
光山会议后,经过整编的红1军再度出击,南下作战,先攻击姚家集、黄安城;后突袭谢店,全歼国民党军1个营;再冒雪奔袭新洲,途中将国民党军第2混成旅(欠一个团)全部歼火,缴获大批枪械弹药和军需物资。这四仗,客观上打乱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部署,特别是奔袭新洲的胜利,一次歼敌两个团,揭开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序幕。
接着,红1军东进皖西,投入反“围剿”作战。12月14日,攻克皖西重镇金家寨,歼守敌一个营及民团千余人;接着,在鹅毛岭溃敌一个营,缴枪百余支;随后,占领麻埠、独山、叶集等重要集镇。特别是12月底,取得鲜花岭(香火岭)大捷,歼敌三个团,击溃敌三个团,共毙、俘敌团长以下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700余支、迫击炮数门和电台一部,打赢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关键一战。
战后,红1军主力进军商城,在叶家墩子歼灭国民党军第30师1个团,击溃2个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