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作战军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期,中革军委为加强中央苏区东南区域防御,抵御东南两线敌人威胁,有效配合主要战场作战而临时组建的一个作战单位。为遏制敌人由东南方向进犯苏区腹地图谋,1933年3月下旬,东南作战军在司令员叶剑英直接指挥下,对清流县城守敌52师卢兴邦部发起军事行动。这场战斗不仅在清流革命斗争史上意义重大,对于保卫中央苏区其作用和地位也不同一般。
清流城关东门桥旧影
1933年3月,红军取得第四次“围剿”胜利后,蒋介石在中央苏区北面集中30万大军,不断向我中央苏区发动防御性进攻。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在苏区北线钳制广昌、永丰、乐安、宜黄、南城、资溪等地敌人,堵击来自南昌方面敌人进攻,中央苏区东南战线防御出现空隙。而此时东南一线福建苏区内正在开展所谓反“罗明路线”斗争,一大批苏区党政领导遭到残酷和无情的打击,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当此时,蒋介石以江西寻乌钨矿的开采权作为交换条件,拉拢广东军阀陈济棠参与堵截南线和“围剿”红军。陈济棠随即派出8个团兵力,从南线向中央苏区根据地蚕食进犯。福建军阀刘和鼎部乘机进至闽西之龙岩、连城、清流等地区。而早于2月,国民党卢兴邦第52师就以重兵进占清流城,在清流设立所谓“闽西剿共前敌指挥部”。蒋介石妄图以清流为大本营,进一步染指中央苏区腹地,形成对中央苏区东南后方的极大威胁。
依据对敌人进攻态势的判定,中革军区将中央苏区划分为东北、东南和赣江流域三个作战分区,以应对敌人的多路进攻。为解瑞金之危,退敌于南线,中央决定组成东南作战军入闽作战,将广东、福建军阀赶回老巢。1933年3月初,中革军委决定将战区所属地方武装和红军学校第五期学员统一编成5个纵队,组成东南作战军,以迎击敌军进犯。3月20日,东南作战军在宁化禾口完成集结,共1万余兵力,由叶剑英兼任司令员和政委,欧阳钦任政治部主任。
因军情十分紧急,东南作战军完成集结后,叶剑英直接指挥第一、二、三纵队,立即向清流县城守敌出击,执行收复清流县城的战斗任务。宁清归军分区司令员杨寿山奉命调集闽西东南、东北游击支队和清流、宁化等县地方武装等约3000人,配合东南作战军攻打清流守城敌人。按照战前制定的计划和部署,一纵队独3师、独10师和二纵队模范团为攻城主力;二纵队新编独立7师担任归化方向阻敌增援任务;三纵队红军学校学员团为总预备队;未进入清流境内的四纵队红19军、独9师同时警戒连城、龙岩方向敌人;五纵队红23军、独6师则在原地钳制广东方向可能进犯的敌人。
清流守城敌人有卢兴邦、张贞部所属的3个团的兵力3000人,另有地方反动靖卫团、大刀会、童子兵等2000余武装力量在城外。凌晨5时,战斗打响。东南作战军选择清流城北寨、南寨和坪背三个方向为进攻点,其中以南寨和坪背为主攻点,意图先行占领清流城东南和西山高地,试图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把敌人挤压到龙津河对岸再行歼灭。由独3师、独10师组成的西线部队首先向西山守敌发起进攻。红军趁天色未明,一举突破敌人两道防线,但在向敌第三道防线发动进攻时,遭敌强大火力抵抗,连续4次冲锋受阻,独3师师长杨梅生在战斗中受伤,部队进攻受挫。进攻南寨的模范团和东南游击支队也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攻占东南高地的计划未能如期完成,与敌人形成对峙之势。进攻北寨的部队也遭遇敌人顽强抵抗,无法迅速夺取战略制高点。战斗持续整整一天。而此时,驻防城外的敌靖卫团、大刀会、童子兵回援至城外,致使红军和游击队腹背受敌,战斗进入胶着状态。由于此刻敌归化方向2个主力团援兵陆续到达,与担任阻敌任务的新编独立7师发生激烈交火。在此情形之下,为避免陷于被动和减少不必要牺牲,叶剑英等指挥员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斗部署,果断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坚守已有阵地,打算等待黄昏后乘夜色掩护主动撤出战斗,转移休整。
清流城西凤翔山高地
|